秒速五厘米的意见之路与真理之路
为什么我认为秒五的真理之路是花苗而明里只是意见之路?因为花苗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对象的主体性。热情,像向日葵一般的她,在面对喜欢的人的时候也会泛带着羞涩。我们在面对花苗这样的美好意象时,我们会不禁的想到,我们渴望恋爱的本源难道不正是欲求着的双方互相为对方提供的情感价值吗?相比于在彼岸无法触及的明里,花苗日常的陪伴和鹿儿岛特有的海风轻拂在脸庞上的那种轻快,这样的此岸难道不是更美好的吗?真理之路就是此岸之路!相比于无法触及的“偶像”,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能在每个日常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人。日常并不是枯燥无聊的,日常是生活的全部,五年来和花苗的日常构成了一幅本应该是美好的青春景观。这样的青春景观因为贵树的抉择而逝去。在很多后现代群众的心理状态中,一个现实陪伴你的人反而却无法战胜一个只能活在脑海意象里的影像。执着于这种“偶像”景观的人们往往会陷入后现代的解构虚无性中去。正如故事的主人公贵树一样,尽管他在出社会工作后有了一个女朋友,但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他的女朋友,分手后她的女朋友说“我到现在还是喜欢你,但我认为我们即使互通了一千条短信,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也只不过拉近了一厘米。”(这句出自水野理纱,是贵树交往三年的前女朋友通过手机短信发给贵树的,有不少同志误读为是贵树希望向明里表达的内心独白)。由此可观,一但我们过分地沉溺于彼岸的理想性对象的追求就有可能会丧失在现实生活中爱人的能力。
为了摆脱这种后现代的虚无性,我们需要的便是此岸的立足,而此岸立足的他者便非花苗莫属了。因为花苗象征着确定性,在社会愈发后现代化的背景下,确定性成了难得可贵的东西。真理之路便是确定性的道路,只有否定非存在,只去追寻存在的思路才是正确的,这正是“真理之路”。而那些捉摸不定的俨然已成为非存在对象幻相的,我们则称之为“意见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