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路诸侯伐董卓时,袁绍、曹操、孙坚的实力和真实想法


上集说到,干掉董卓之后的王允,其实还有很大思想和组织优势。这种所谓的思想优势,就是在当时的国家上层头脑里,维护统一,或者说维护大汉天子权威的思想仍然是绝对主流。这种思想是大汉统一400年的惯性所在,而后来400年的分裂和大动乱,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认为炎汉的气数已尽,才有群雄并起,都想趁机捞一把。人人都想当皇帝,这世道不乱才怪了。不过在董卓刚刚被除掉的时刻,这种分裂割据的思想并不是主流。而董卓被迅速的除掉,也恰恰是他胆敢第一个跳出来,以地方军阀的地位挑战天子的权威。没有王允吕布,也有袁绍曹操想除掉他,因此被暴尸街头也就不奇怪了。虽然黄巾起义也是直接挑战汉家天下,但毕竟是一批秘密结社的社会底层,或者干脆就是像今天的X教一类。根本不见任何社会名流参与。因此不足以成大事,另外黄巾起义也没有动摇大汉核心的关中地区。
真正影响在董卓之后,国家是走向重新统一管理,还是分裂割据局面的,恰恰是社会上层人士的思想当时到底是这么想的。古往今来,比如看看前苏联的崩溃过程,说到底,还是几个上层头面政治人物分裂思想严重。否则绝不会导致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后果。对2000年前的东汉末年也一样,主要的上层人物不分裂,那么国家也不会动乱的那么快。这里面,袁绍和曹操两个人的想法很重要。袁绍四世三公,可以说一直是京城的高官家族,而且袁绍直接是大将军何进的随从官,引外兵灭宫内的反对派,也是袁绍给何进出的馊主意。这说明袁绍本来就是朝廷重臣,起码是一个国防部副部长的位置,因此影响重大。而曹操的地位也不低。曹操虽然跟着宦官姓曹,但这宦官爷爷也是能进入核心的人物。而曹操很年轻就当上京城洛阳的本市长官。可以说同样是进入朝廷核心的人物。

这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敢和董卓硬顶,最后因为手下兵少而最终逃回自家的河北基地;另外一个没有敢和董卓硬干的实力,假意接近董卓而准备行刺。说到底,这两人此时还都算不上是想篡汉的奸雄,反倒是维护大汉天子权威的大忠臣。袁绍当时还在河北感叹,不能干掉董卓,袁绍你罔为汉臣!曹操行刺不利,只能连夜逃跑,回到安徽老家。发动家族势力,招兵买马准备军事斗争。实际上后来曹操割据河南、安徽,上层的核心虽然是家族企业的曹氏和夏侯氏,但是曹操手下的兵丁主力却是15万青州兵,其实就是黄巾起义的残留主力,因此曹操集团才是黄巾起义最大的成果的摘桃者。但是在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曹操集团远远没有后来那么强大,就是一个家族式的民团组织。前面说了,袁绍和曹操本来就是京城内的一流高官。也可以说是世代京官,现在让他们俩都逃回原籍反董卓,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临时措辞而已。他们反的是董卓而不是朝廷,实际上是在曲线维护朝廷的权威。若知道董卓被王允和吕布除掉,那么以袁绍和曹操为代表,一旦王允发一个通知,是一定乐意立即赶回长安,继续当他们的朝廷大官。若是王允能够懂得18路诸侯的心理,每个都给他们加官一级,召回朝廷效力,那么这些人恐怕都要乐呵呵的跑到京城,比杯酒释兵权还容易。因为对袁绍和曹操来说,世代京官才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也是他们的生活惯性。而带几千舞枪弄棒的土民团在老家折腾,又算什么事?这只是在朝廷的高官待遇被人抢了之后,临时保命和保家族的暂时措施,绝不是他们当时就想搞分裂当土皇帝。

通过十八路诸侯伐董卓,也可以看出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袁绍、袁术这种世代京官的家族进攻并不积极。反是以孙坚为代表的,来自遥远南方的地方军人非常卖命。其实想想常理也不难理解:袁绍、袁术家族已经四世三公,本人也曾经是朝廷的执政核心圈的成员。现在进攻董卓虽然是萌主,但是本身是以地方民团对付西凉和并州联合的朝廷正规军,就没想过要打的过。因为就算是击溃和消灭了董卓军。朝廷还能拿什么封赏他们家?汉朝非刘姓皇族是绝对不准封王的,公已经是到头了。袁绍就算再成功,也不过是四世四公,而且董卓不是他们干掉的,封大将军概率不高,不积极很正常。至于孙坚就不同了,此时就一个地方官,现在表现如此抢眼,无非也是做给朝廷看看,好在战后被提拔到朝廷当京官,进入权力中心,自然是祖坟冒青烟的事情。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孙坚能成为伐董卓的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