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阅读《丧钟为谁而鸣》[美]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2021-09-28 12:37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丧钟为谁而鸣》

  没有人是孤岛,

  或完全的自我;

  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

  海洋的一片;

  如果泥土被大海冲走,

  欧罗巴总能留住;

  如同一个海岬,

  如同他们的朋友,

  任何人的死亡都消磨着我,

  因为我如此关注众生;

  因此别再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是为你敲响。


  P2: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居;

  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

  连接成整个陆地;

  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去,

  欧洲就会失去一角;

  这如同一座山甲,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无论谁死了,都得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为我也为你。


  P3: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

  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

  欧洲就变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这首诗我想是非常出名的,相较于作者的名气,那最后两句显然是更大。以上是《丧钟为谁而鸣》的三种翻译版本,如果看全文的话,大体意思都差不多,只是如果单独引用最后两句确实会有不同的含义,所以经常看到有人引用后两句话,也实在不知是否理解其中的意思,总会有所歧义吧。

  

  海明威的书我是看的不多,《老人与海》貌似也未完整读过,还记得小学时学校推荐的课外读物中或许有《老人与海》,那时学校推荐购买的读物中《最后一只黑足雪貂》《三个虎崽的故事》可能是我阅读的启蒙我记得清晰。或许也是课文中有节选《老人与海》,同桌便买了一本绘图本的《老人与海》,那时确实是万众瞩目的事,这本绘图也在同学之中传阅着,只是好像从未传到过我的手上。现在书架上有一本海明威的《没有女人的男人》,什么时候买的内容是什么也都全然忘记了。


  《丧钟为谁而鸣》讲述了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则小故事,罗伯特·乔丹奉命在敌人进攻前夕炸毁山中河谷上的一座桥。于是,罗伯特来到了大山之中寻求当地游击队的帮助,在这里他认识了巴勃罗、比拉尔、玛丽亚、拉斐尔、安塞莫尔、“瞎子”等等。

  在三天时间的故事里,罗伯特·乔丹经受了爱情与革命的考验,最后在炸桥成功后的撤退过程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献出了生命。

  

  《丧钟为谁而鸣》用几十万字描绘了从炸桥的准备到结束这三天时光。从局部到整体地看清了当时的局势,在战争中的每一个“小人物”的刻画,都让人感到革命的不易,高层领导的混乱,像巴勃罗的那种软弱性,对法西斯的妥协,这就是整体上的政治觉悟并不高。

  这战争中的一方闪耀着人类最美丽的人性光芒,现如今某个国家整天叫嚣着“民主、自由、人权”与此是不可相比的。可能这座桥的损毁与否改变不了战争的最后结果,但每一个国际纵队反法西斯战士奋战的身影都让人感概:好样的。


  罗伯特·乔丹想,这里确实是个疯人院,战争会将人逼疯的,对死亡的恐惧也能磨灭一个人的意志。惧怕死亡是人的本性,你不是也很害怕死亡吗,不要不敢承认,人人都怕死。一旦人们被一种精神的力量驱使着的时候,他也许就会不那么惧怕死亡了,这种精神力量会引导着他前行,让他从容地面对死亡,笑对生死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态度,他想。可是,当惧怕死亡的人遇到不怕死的人,二者就会产生强大的逆反火花,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信念动摇,不疯也难啊。

  战争是残酷的,死亡是恐惧的,但是当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在压迫在剥削在压榨着世界人民时,那劳苦大众发出的最后一丝无力的呐喊作出痛苦的挣扎流下浑浊的泪时,没有人会再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那敌人是谁清楚敌人是谁,“战争”的利刃会把敌人的躯壳刺穿。

  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因为全世界的无产者将联合起来。


  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万籁俱寂,月亮悄悄地生起来了,大地上的一切都在酣睡着,那无头青年的尸体静静地躺在林中,他再也没有痛苦了,也再也没有思想纠葛了。他虽然死去了,但他的信念还在。相信那些撤走的同伴,会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在这广袤的松林中,战斗着。

阅读《丧钟为谁而鸣》[美]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