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一些叫做捞化的东西

这种店在外地大抵都叫清汤面,或者索性没有这种店,它们在福州有一个更俗气的名字——捞化店。
面码自选,鸡鸭、猪牛、鱼虾,外至鸭爪猪耳,内到肥肠鸡心,都可以一锅煮了捧上来。捞化这化字是指兴化粉,一种极细的米粉,当代福州小朋友所恶线面的极佳替代品,起码我家是这样。当然这种店也会提供切面粉干等常识的面状食物捞了一锅,这不正宗。
自小吃不出腥味,对鱼虾只有鲜的认知,这让我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福州人。腐鱼臭虾发酵出的汤,正是让人欲罢不能的虾油,有的人会把鱼露和虾油混为一谈,而福州菜的鲜味和咸味也很大程度来自于虾油,这个有着虾油味的城市,大概是独一无二的了。甚至福州的方言、风景都透出一股鲜。
高考之前也不知道什么缘由和同学找了个苍蝇馆子吃捞化,印象中只剩大肠和一碟虾油,粉干入口那一刹那那个味道四溢,这个店错不了,是那个味道,难以言状,只是好像曾经非常经常吃到或闻到的一个味道,可能是骚味可能是腥味,只是很怀念,好像回到了小时候,每天都要比前一天多买一块口香糖的时候,天气一直都很好。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碗煮面条,店一定要那种苍蝇馆子,以墙上沾着某津啤酒的广告单为最佳,用的碗要是不锈钢盆子,粉干白净浮着油花儿、面码散乱,最后那把葱花是点睛之笔,用热气一轰,冲人眼鼻,实在是暖,一定不能忘虾油,那种红色的塑料弯嘴壶子倾斜着浇上半圈,一定要谨慎。再一搅就开吃,非得吃到盆底泛寒光才罢。
之前父亲也有带过我去另外一家很有名的捞化,在我最喜欢的书店旁,一顿吃下来要将近三十块,似乎是为了改良加了葱油,汤色浑浊,虽然还是那股子虾油味,就觉得不纯,甚至咸味掩过了这些。
虾油对我好像是个基因般的存在,家里人经常虾油拌春菜,从学校或者哪里回来吃这一口就觉得圆润了吻合了,这才算是到了家。当然虾油这东西还是很咸的,小时候莫名其妙喜欢咸味就加了很多,鲜是特鲜,就是咸的我不得已换了一碗汤。
啊,好久没吃这玩意了,突然好想吃啊,选个日子去找找。
今天停电了没法用电脑就瞎金币写了这个(划去)
明天回来调稿子dbq大家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