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村“三月三”活动见闻:“爸妈,我回来了!”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壮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生命的热爱。

4月22日,星期六,正好是202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广西各地各族人民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地处南宁市西郊的一个小乡村——西乡塘区金陵镇那龙社区小石村,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尤其是他们举行的“小石女儿回娘家”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外地客人前来参加。非常幸运,小编也有机会亲临现场体验了小石村这次别开生面的“三月三”活动。

当天上午,小石村从村口到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约两三公里距离远的一路上,到处彩旗飘扬,张灯结彩,村中锣鼓喧天,瑞狮跃舞,到处喜气洋洋,该村出嫁女、插队知青、在外工作人员,全部集中回村,参加村民举办的主题为“爱即乡愁.2023‘三月三’暨‘小石女儿回娘家’系列活动”,参与人数达一千多人。

小编在现场看到,浩浩荡荡的回娘家队伍排成了一条绵延几百米的长龙,场面蔚为壮观。队伍由舞狮队引领进村,走在前面的是两名举着“爸妈,我回来了!”横幅的出嫁女代表,紧跟着是举着“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感恩叔伯兄弟姐妹”、“回到娘家,开心如花”等牌子的外嫁女方阵队,她们统一身穿充满着喜庆色彩的壮族服饰,挥动着手中的花团,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路高喊“爸妈,我回来了!”成为了现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队伍后面还有一个知青方阵队。据了解,一九七三年,他们来到小石村插队,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小石村,在共同生产、共同生活的岁月里,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小石村也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五十年过去,这些知青也从昔日的风发少年变成了古稀老人,怀着对小石村的一份深厚情怀,他们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本次活动。

队伍到达统一集中点——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后,还开展了祭拜先祖、慎终追远,舞狮入户、采青赐福,合影留念、永忆乡愁,美食聚餐、互倾亲情,文艺表演、报答恩情,家训朗诵、传承家风,书画演示、传播文明等一系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民族文化民俗活动。村民们通过组织庙会的方式,纪念先祖功德,重温历史踪迹,传承孝亲家风;通过民间民俗活动,丰富乡村生活,倡导现代文明,宣传先进思想;通过背诵族规家训,铭记祖先教诲,教育子孙后代,培养时代新人;通过美食共享、乡情共述活动,增进亲情团结,统一思想认识,凝聚人心力量,共谋乡村振兴新思路。

在当天的活动上,回娘家的300多名出嫁女及其亲属,挑选出她们事先准备排练好的独唱、合唱、舞蹈等最为精彩的文艺节目,现场为村民们表演,以报答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表达和对故乡故土的思恋之情。


据悉,南宁市作家协会的领导也率领部分作家,于当天深入该村进行了采风。市作协主席丘晓兰还专门为这次活动创作了诗歌《爱即乡愁》,该诗歌作品当天在广大村民中被广泛传诵,成为佳话。西乡塘区文旅局、西乡塘区文化馆的领导对活动进行了现场指导。

小编了解到,小石村是北宋名臣石鉴故里,石鉴为有史以来邕州第一位进士,邕州第一位乡贤,因平乱安边有功,官至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工部尚书,逝世后棺椁先运回小石村安厝,后迁往大石村安葬,石鉴墓现在是南宁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小石村中的石鉴学祠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石鉴后裔三十多代的村民,传承石鉴勤学苦读、除暴安良、守边定国的的优良传统和族规家训已上千年,每隔三年的闰年的农历“三月三”,全体村民都隆重举行庙会活动,祭拜自己的祖先,重温祖先遗训,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2022年,“石鉴祭拜习俗”入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小石村和大石村同时被列为广西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


小石村是广西优秀传统村落的代表,也是南宁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乡村孝道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这次采风体验,小编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淳朴与热情,了解到了小石村悠久的历史文化,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风貌。在这里,我们祝小石村的明天越来越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