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历史人物 | 文天祥在三明

2021-09-05 14:06 作者:独活氏  | 我要投稿

【转载】发布时间:2020-08-17

强国号:福建学习平台

作者:林日上


资料图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九,文天祥奉命到京城外15公里北郊皋亭山元兵大营谈判,被扣留。二月初五,南宋朝廷投降,元兵进驻临安,南宋君臣被押往元大都(今北京)。当此危难之际,当国谢太后秘密将恭帝另两个皇孙(八岁益王赵昰、六岁广王赵昺),随各自生母、母舅送往城外,化装南逃。文天祥随解北行至镇江渡口,施计逃脱,乘船走海路,历尽万险,于1276年7月抵福州,拥立8岁赵昰为端宗皇帝。后因与投降派陈宜中等人意见不合,不屑与之为伍,文天祥转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并于七月十三日至南剑州(今南平市)开府,经略江西,组织抗元斗争。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克复兴国、赣州、吉州数县,由是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率勤王义师,护送端宗赵昰及其生母杨淑妃兄妹前往汀州。


文天祥《十一月至汀州》序云:“予在剑,朝廷严趣之汀,十月行,十一月至汀州,而福安随陷,车驾幸海道矣,事会之不济如此,哀哉!诗曰:雷霆走精锐,斧钺下青冥。江城今夜客,惨淡飞云汀。”是年十月,他们一行人从南平坐船,至三明陈大安居坂,弃船登岸,一路西行至明溪紫云村,夜宿古刹均峰寺。据旧《汀洲府志》记载:“紫云台山,在县东归下里(《明溪县志》为沙阳里)。高冠诸山,顶上有田塘水碓,居民三百余户,又有均峰山,三峰联络,虽盛夏可衣絮。日出,望之如紫云。”为此,文天祥为之题写“显盖紫云”匾额,正中还有篆刻方印“御驾南征”四字,合读成“御驾南征,显盖紫云”。同时,还以端宗皇帝名义,封“均峰寺”神像“饶公”为“佑正大师”。后人为纪念此事,则把“云台”改为“紫云台”。对此,《归化县志》和紫云村《族谱》均有记载。


翌日,队伍行至御帘村口时,忽然一阵风来,杨淑妃舆轿垂帘被风吹落,正在田间劳作的一位村民拾起交给族长公张幼厚(曾为将乐县令)。张见其非寻常之物,追上队伍归还轿帘,并邀请一行人到村中休息。文天祥见当地民风淳朴,故建议端宗皇帝赐名“御帘村”,帝允。就此,文天祥即兴赋诗道:“山村何取御帘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风卷去,芳名留与世荣恩。”诗中将“御帘村”名称的由来,以诗歌艺术形式,交代得清清楚楚,妥贴而高雅。小小一个村庄,能得皇帝赐名、文丞相留诗,无疑平添了不少文化底蕴。此事载入御帘村《张氏族谱》中。


由明溪夏阳进入瀚仙(宋朝龙池团)时,文天祥一行又以皇帝名义,钦赐小村地名“国母漈”。杨淑妃虽为南宋度宗咸淳间后宫级别较高的妃嫔,但在福州时还未被册封为“太后”,因此只能称“国母”。走出“国母漈”不远,就到了杨龟山故里龙湖村。在村里“石龟山之阴”杨时“衣冠冢”前,文天祥酹酒祭奠,并作《杨龟山先生赞》:“维我先生,天立作傅。七岁能诗,八岁能赋。五星聚奎,鼻祖为祖。毁弃三经,和议排阻。邹鲁鸿传,道南有补。”随后前往明溪,以西门街明溪驿馆为端宗皇帝行宫,民间俗称“皇帝殿”。在明溪县募兵时,一行人拜谒了惠利夫人庙,端宗皇帝题额“五季忠贞”,落款“宋端宗赵昰景炎元年七月”。文天祥还在庙中题诗言志:“百万貔貅扫彗芒,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不展擎天手,惭愧明溪圣七娘。”此诗载于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福建省志·文化艺术志》《清康熙·归化县志》《民国·明溪县志》、民国林善庆主修的《清流县志·庙祀志》等州府县地方志,但在文天祥文集中没有收录,“是十分难得的佚诗”。在明代《正德·归化县志》《万历·归化县志》中,此诗另作:“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若不平妖虏,惭愧明溪圣七娘。”两个版本中,《三明诗词选编》采用了后一版本,因其更切诗题,且避错字之虞。


离开明溪驿,西行五十里入清流境内玉华驿,再西行五十里到清流驿。玉华驿位于清流嵩溪境内,地名玉华峡,即今清流县水泥厂址那段崇山峻岭。据《清流县志》记载,文天祥一行途中赐名有“国母岽”山名、“国母洋”村名,在留宿国母洋时,还题有对联:“山高不碍乾坤眼,地小能容宰相身。”然而,当文天祥一行人离开玉华驿到达嵩溪时,却遇到了从江西赶来报信的表弟,得到江西诸地失守、大势不好的消息。不能再前往清流驿,也无法退回玉华驿,只好避大路走小路,往北去宁化。《民国·福建通志》记载:进入宁化境内柳杨里雷涧村(今明溪县盖洋镇雷西村),杨淑妃在雷涧村杨家小村,即今雷西村部小溪对岸“杨家”民户“认亲”,潜伏下来。元初,杨淑妃在雷涧村一带聚众起义反元,兵败被捕后押至福州以身殉国。文天祥一行三人则隐姓埋名,经宁化抵达闽西、赣南、粤东客家大本营招募义军,坚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六月,文天祥入船澳,端宗死,卫王(广王)赵昺继位。祥兴三年(1279年)三月,涯山海战兵败,陆秀夫背着八岁小皇帝赵昺投海,十万军民亦跳海殉葬。


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为张弘范部所俘,解至大都,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正气歌》《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等。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玲玲 康志辉 翁一灵 陈媛

历史人物 | 文天祥在三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