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本质上改变性格
我想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一下,想写这篇文章已经很久了。每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口述给他人听的时候,很多人可能因为无法理解,所以就没人认同自己,所以我想通过这个方式详细的描述给大家,如果你读后有些许感触,那我非常荣幸,也希望与你有更多的交流。
我要讲的不是心理,而是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从本质上改变的方法,这里会阐述一个结构的框架和一个概念性的东西。
框架就是人整体的框架,人主要包括身体和思想,众所周知,人是由身体和思想构成,但是在思想和身体之间存在一个介质性的东西,其本身是真实存在的,我从自己的主观上和认知上,我认为比较真实形象的描述:“引动全身力量的方式”。我认为这样描述再恰当不过了,听起来它像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其实不然。
在我们的认知中,亘古不变的常识:思想是主体,身体是由思想支配的,而身体感知外界,为思想提供大量的信息,然后思想进行筛选整理,并做出决定,又反馈于身体,做出各种行为。这里将这个常识性的东西讲出来并非对我下面要说的没有帮助。
之所以讲这个常识,是因为我在没有发现我所说的真实存在的那种引动全身力量的方式之前,我和你们所有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如上所述的那样,但是我要将“它”描述出来,就算没人相信,我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首先,我是如何发现的?“它”是不是如我所说,其真实存在我们身体和思想之间,起到一个桥梁作用?而且影响我们一生。其实我是通过模仿和观察别人,模仿别人的动作,从身体上做感知,如果有人看到这里,会有一个联想,电视上有很多模仿别人,动作,声音,包括外貌,我想说你可能误会了,我所说的这种模仿是有特别方式的,想象自己是一个婴儿,自己不会思考,也没有能力思考(因为婴儿期我们脑海中只有各种成段的画面,还无法足够我们思考很久,所以婴儿期我们总是处于沉睡中),这时候的自己只会机械模仿,这时候自己模仿的是什么?作为婴儿的我们模仿的只有那些动作,说话的语气,笑的时候面部的整体动作,还有对同一个事物做出动作的动作等,例如敲打,哭泣,表达喜怒哀乐的整个身体的行为,当我们作为婴儿时期的时候,我们都是通过模仿大人的样子,这里的大人是指在婴儿时期距离我们最近的人,不一定是自己的父母。我们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的性格,就拿父母来说,我们的性格和我们的父母都相差不大,有的偏于父亲性格,有的偏向于母亲的性格,有的则随我们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或者等等,其偏向的范围就是在婴儿时期最贴近自己的人,因为这个时期是自己性格的形成关键时期,不排除观念,但我说的是单纯的性格。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婴儿时期我们的那种模仿和思想无关,所以也就和观念,认知等没有联系(这一句话很重要),模仿的是大人们如何调动身体的每个部位,然后学着他们的样子,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出来。所以这也是唯一能发现它的一种方式,而且它最终也决定了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为什么说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这也就引出我接下来要说的“它”的作用。如果有兴趣读到这里,不防试着按我的方法去感受一下我们身边的人,比如自己的朋友或者同事,我们不要去单一死板的去模仿他们的语言,具体说的一句话,或者口头禅,或者说话的方式,而是他给你在整个身体所表现出来不同于自己身体力量调动的方式的那种感觉,这里千万不要陷入一个误区:(每个人的认知程度和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思想也不一样,思想是浩瀚的,心理活动也是非常庞大的,里面充满了不定数,就连弗洛伊德等一些心理学家,他们所阐述的也只是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所以,我们模仿的不是思想而是动作,而且思想也模仿不来,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有没有人能理解。
作用下一段讲,先放一下,这里我还要详细的做一个解释,为不让读者感到比较难于理解,我们可以先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引动身体力量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字是“方式”,其字面意思是方法,指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样式,用来定义“身体力量”是恰当的,然后,为什么要说“身体力量”,我们常识性的认为,我们身体每一处力量的产生都是由思想控制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确实是由思想控制,但是身体力量的产生的侧重点和力量的大小(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侧重点可能很难理解,但是力量的大小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每个地方的地方文化不一样,说话的语气的轻重也不一样,但是如果你是在南方生长起来,你喜欢了这边说话语气的平缓,但是在北方你会有感触,他们说话说出同样的意思的时候,你会感觉对方在发脾气,但是人家只是正常的交流,就是同样身体表现出来的力量的大小,你感觉的到,且你以同样的力量表达出来就可能是愤怒或者是生气的感觉,但是对方就认为没什么),但是我要讲的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运用自己身体力量的时候,侧重的身体部位各不相同,有侧重于大脑,有侧重于手臂,有侧重于身体心脏,或者其他,侧重于大脑力量多爱思考,侧重于身体的人多爱运动,讲这个不代表“力量”的侧重点就代表我们什么性格,我只是详细的说明“身体力量”的作用,便于读者理解。而“引动”这个参与者还是由思想作为主体,但思想只是一个执行者,并非决策者。还有一点要补充一下,这个“引动身体力量”的方式一直在婴儿期学会后,就根植于我们思想之中,所以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其实有一个很简单又很费解的问题,思想是概念性虚无的东西,但是身体是物质性真实的东西,思想却能和身体联系起来,你不感觉很神奇吗?
下面讲的就是“它”的作用,先要说一下“它”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以怎样的方式运转的(暂时用运转这个词来形容),其实我在上一段说明中已经多少讲了一下,我们的思想通过我们个人由婴儿时期学到的引动身体力量的方式来控制身体的每个部位,来感知外界信息,由于我们身体力量的侧重点不同,力量的大小不同,从外界感受到信息也不相同,所以同一个事物我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如果这里的有异议,我说的这个异议是对常识再一次描述没多大必要的误会,请看完我写的这一段),其原因是我们身体反馈上来的信息的侧重点不同,由此影响了思想的处理,原因是为什么?反馈的信息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身体的力量“侧重点”不同,力量的大小不同,同一个事物作用到我们身体上,我们会传递给大脑不一样的信息,比如50斤的物体压在两个人身上,被压同样的时间,这两个人肯定不会产生同样的想法,当然我举的这个例子并不是很恰当,也就当是外界作用到我们身体的一个真实场景的描述吧。外界不仅仅是石头,或者是语言,声音大小,温度冷暖等等。如果有人不认同我这样的阐述一个人对同一个事物看法不同的原因,而认为是由每个人的观念、认知、习惯、以及所处的环境等因素决定的,那我很感谢你,至少你看到了这里,如有兴趣请继续读下去。
上一部分讲的是它在思想和身体之间所起到的作用,最后要补充说明一下,第一步,身体反馈到思想的信息然后经过大脑处理,第二步,思想再反馈于身体做出行为反应,第二步就是我们普遍认为我我们的身体受控于思想的一个假象,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却不是我们的思想来控制的,思想是中性的,他并没有好于坏,他只是这个执行者,就是一个命令的下达,他负责去做,也就是后来我定义“它”为什么可以决定每个人的性格的原因,“它”在思想控制身体的过程中起到一个桥梁作用,类似于介质,这里肯定会有疑问?起桥梁作用的怎么能使反馈的信息不同,而我想说明一下,决定信息不同的是“身体力量的方式”。所以每个人的“身体力量方式”不同从而决定了每个人的性格的独一无二。
下面就是后话了,也就是“它”意义,我想你能看到这里,不知是出于什么,好奇也好,我还是感谢你。其意义在于从本质上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也就是在自己思想通过模仿别人引动身体力量的方式而控制自己的身体,从而能改变自己的思想,此时你或许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但是你自己感觉不出来,想从本质上改变自己的性格,我们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只能改变,并不能控制这种改变,也就是说我们改变后只是性格变了,自己的思想是如何变化的并不能决定,毕竟思想只是一个中性的东西,也是一个后期变化的东西。
我鼓起勇气要写出来这篇文章,实话说一直都没人能理解自己所说的,我写出来是感觉这个东西应该被人们认知,我也知道其很难理解,但是如果有和我一样认为自己的性格不是很好,想从本质上做改变,请参照我说的方法尝试一下,也可以不去尝试,完全取决于你,如果你有什么想法,请和我联系,我在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