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即巅峰——马山楚墓服饰细节赏析
引言:一直以来,几大服饰丰厚的墓葬被笔者翻来覆去地看,总觉得精妙之处即使看几百遍也还是忍不住叫绝,干脆,写个系列专题,罗列读后感。所以,行文可能会比较随意,请原谅,另外知识是不断丰厚的过程,文章只能记下目前的思考,个人能力也有限,欢迎不断挑刺斧正。
正文:
马山楚墓是至今为止公开的历史最早的出土服饰数量众多的墓葬,最有代表性的细节是反复出现,后来却消失的“小腰”。
小腰是一个运用于外衣的细节,其作用一般论述如下:

图源:张玲《东周楚服结构风格研究》141页
这边小腰暂时放下不提,我们一起来看西方服饰发展史上的腋下插片。西方这个插片出现的历史不可考,所知道的是公元三世纪的羊毛丘尼克即拥有侧面插片,综合各种资料,笔者绘制了西方插片的运用位置及结构形状。
西方插片示意图

汉服小腰示意图

西方插片缝合后的效果模拟


汉服小腰缝合后示意图
东西方插片对比
共同点:1、位于腋下 2、均为矩形(笔者明白西方腋下插片在发展史中也有其它形状,但矩形还是常见并且延续历史较长的,其它形状的插片原理与矩形相同)
不同点:1、汉服插片覆盖位置从腋下至腰,西方插片仅覆腋下。2、插入位置,小腰以一种嵌入的方法缝入衣袖间,空间增幅大,扩充胸部结构形成多皱褶。西方插片是将矩形对角折叠成三角形状在衣身和袖子间拼接,空间增幅小,对胸部结构未形成结构改变。
相同点说明:1、说明东西方制衣人同时意识到腋下是个活动增量点。
2、矩形插片均能满足使用需要。
不同点说明:西方作为套壳覆盖形式服饰,对衣物的基本要求是覆盖住整体即可,所以腋下插片要求是提供覆盖活动量。
东方作为披挂缠绕拉扯形式服饰,特别是马山楚墓还有绕襟要求,其除了提供覆盖率、活动量,还要提供绕襟的拉扯量。

不加小腰的绕襟量

加了小腰后的绕襟量(轻松绕到身后)
所以,小腰是一个对袖对衣身对下裳都有影响的结构,其位置从腋下到腰间,而西方的腋下插片不到腰间,仅覆腋下。
东西方插片的不同,其决定因素还是缠绕式和套壳式两种服饰类型的不同要求。
马山楚墓作为服饰众多历史最早的公开墓葬,其反映出的二次成型、适体等理念反映出东方服饰制衣的博大智慧,堪称出道即巅峰的水准。这次仅涉及了一个主要服饰制作细节,希望以后有机会继续扒!下次一起看马王堆!
作者:汉裁
排版:南城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