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随笔 19-12-09

今天聊聊《白日焰火》和哈尔滨。
封面是哈尔滨如梦幻般绚烂的天空,晚霞好看的不讲道理,有时甚至会出现魔幻般的紫红色,在那巨大的紫红色的天空下,一切都变得魔幻起来。找出5年前的照片,也是挺费劲的。
《白日焰火》是好久之前看的电影,剧情还记得,但一些细节已经有点遗忘了,不过不影响,我就自己记得的说,再随便聊聊我在哈尔滨的一些经历和印象。
电影里王学兵在被抓前去买烟,去了一个“仓买”,哈哈哈,这是哈尔滨的特色。仓买就是商店,小卖铺,小超市的意思。至于为什么叫仓买,我也不知道。还有一些有趣的东北话,比如,哈尔滨不怎么说小时,他们说“点”,比如我说一个小时,他们说一个点。有个很有东北特色的词,山炮,哈哈哈,一说这个词我就想笑,个人感觉意思接近二货,逗比,用东北话说出来,特别有味道。还有一句话,其实到现在我也不太理解,就是“跟谁俩呢?”,大概意思是“跟我在这装什么?”,语气中带着挑衅和不屑。我不能理解的是,“跟谁俩呢”没有什么字面意思,简直就是病句,观众老爷们有东北的吗,可否解释一哈(武汉话,哈哈哈)?还有,不知道算不算哈尔滨那边的特色,“水”这个词(形容词,取水货的水,差劲,垃圾的意思)用的频率特别高,从军训开始,教官就说我们正步走的太水了。然后这个词我们就一直说了快四年。
电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桂纶镁去野冰场滑冰。我们大学一到冬天就有滑冰课,也是野冰场。野冰场怎么来的?我们有个小操场,提前几天,拿着水管浇水,天然冻成的。每个人都要上滑冰课,一年是一个月,四节课。冰刀比我想象的要简单一点,站立着不容易倒,也可以走路,但真正会滑,我还差点意思,总摔跤,加上人很多,总被干扰。大学后就没有滑过冰,但玩过轮滑,不过也无疾而终了。有机会吧,一定再捡起来,到时再拍些视频给大家看。
关于哈尔滨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几个出处。我最先听到的,是哈尔滨是满语里的天鹅湖的意思,很美丽的名字。但我后来深入研究了一下,发现“哈尔滨”的真正由来,是满语里“扁状的岛”的音译。这里贴一段论据:
说法三:扁岛说。此说是黑龙江档案馆副研究员纪风辉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最新说法。纪先生在检阅1864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时这样一条满文记载:“据佐领登精额呈称:职等遵札管带赴吉林乌拉......返回途中行至哈尔滨地方驻扎,本年八月二十五返至墨尔根城”。由此来看“哈尔滨”一词乃满语
“扁状的岛屿”在满语方言中发音为“harbin tun"音译汉语便是不折不扣的“哈尔滨屯”四个字,后来省略了“屯”字而简称“哈尔滨”。
这一点也不美,但很真实。很多哈尔滨人也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如果你有哈尔滨的朋友,可以告诉他们。
电影里,桂纶镁在一家干洗店工作。在东北,似乎干洗店要多一些,我想主要是因为东北太冷了,天气冷,不想沾水洗衣服,天气冷,穿的也厚,还都是貂绒啊啥的,水洗不方便。嗯,感觉我这波分析还挺到位。
在哈尔滨吃正宗的东北菜,有杀猪菜,锅包肉,东北大拉皮,大丰收等等。我最爱吃的,是杀猪菜。杀猪菜里,有血肠,酸菜,白肉,还有一些下水,下面点着火,汤也是热热的。一口白肉,一口酸菜,再吃块血肠,来口米饭,美滋滋。家里也有一些东北菜馆,好像是正宗东北人开的,吃过几次杀猪菜,依旧美味。
东北的年轻人外流还是比较严重的,毕竟天寒地冻,地处边疆,周围也都是穷国。建设一个工程,南方可以一年365天施工,东北冬天太冷只能停工,效率提上不来也是有自然因素的限制。当然也有人和制度的问题,我记得很清楚,我大一刚来哈尔滨,去学校,要从一个地方转车,那个地方有几栋楼,上面写着大大的拆字,有的屋子的玻璃都没了,应该是没人住了,但有的楼栋还有人上上下下,总之我们没搞清楚到底还有没有人在那常驻。我大四毕业要走了,又路过那里,发现那几栋楼依旧在那里,依然破破烂烂,依然一个大大的拆字。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当然,哈尔滨也有很美的地方,比如冬天的冰雪大世界,每年冬天城市都会想各种办法在冰上搞出花样。记得一年冬天,我在市区大街上走,发现所有的灯,用的灯罩都是用冰做的。还有哈站前广场,也用冰块堆了一个什么巨大的景观,很壮观。在冬天的冰雪中,看到了哈尔滨人的热情。
嗯,就是这样。关于哈尔滨和武汉这两座城市就说到这吧,随笔还是多说说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