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可可角色分析——中日现代文化的碰撞 附:星团影评

2021-10-16 10:10 作者:钉宫病中毒者  | 我要投稿

  10月18日加笔,文章末尾附星团影评,有剧透,注意。

  没想到有一天会因为兴趣续写自己的毕业论文。

  几年前大学毕业,作为历史专业的我,毕业论文的题目为《战后日本民众的国际观与自我定位——基于动漫的观察》,内容诚如标题所言,对于日本来说,实际上所谓的国际关系,就是日本和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了,其他关系就是次要中的次要了。

  我自己将日本民众的国际观,大致分为了这么几个时期。

  

亚洲的瑞士(1945-1960s)

亚洲布鲁塞尔(1960s-1970s)

从亚洲到世界的大和号(1972——1999)

从世界到美国(2000——2018)


今天的主题实际上是中日文化的碰撞,所以简单说一下这几个时期中国在日本动漫中的形象。

 首先是“亚洲的瑞士”时期。

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时候日本是左翼势力比较强的时期,所以日本社会的主基调是反对冷战和美国将日本作为冷战前沿基地。所以很多知识分子当时喊出要让日本成为亚洲的瑞士,也就是永久的中立国意思。这个时候的中国,实际上即使出现在日本的作品中,就是一个做背景板的,毕竟当时我们的影响力很低。日本作品中出现中国或者是有关中国战场的事,也是左翼为了反对战争拿出来的,主旨并不是要给亚洲国家道歉。

  比如我们熟悉的731部队,就是这个日本左翼团体出书曝光的,当时我们还不知道有这事,在日本人揭发了此事后,我们才了解到了这个恐怖的事实。

  

  亚洲的布鲁塞尔时期

1964年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年,由于美国公开轰炸北越,使得美国的威信受到了质疑;另一方面,日本在这一年成功举办了第十八届奥运会,东京奥运会。这届奥运会也标志着日本正式崛起,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第二强国。日本一些政客和学者开始频频谈起,美国在亚洲因为粗暴的越战失去威信的时候,日本是不是要接手亚洲?

  

  六十年代的日本开始崛起,日本国民的自豪感野也油然而起。通过媒体报道,日本民众是看到还出战争和贫困的亚洲各国的时候,日本人萌生出了几种情感。一种是蔑视感,长期压抑的种族主义重新抬头,一种是同情,同情领国还在与饥饿做斗争,一种是愧疚,他们认为领国的贫困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并且还没有实际的赔偿有关,最后一种便是受到日本学者和政客影响而滋生的领导感,认为日本是亚洲国家,应该领导亚洲同胞共同成长,让日本成为亚洲的领袖对抗欧美。

  几种不同的思想碰撞使得这一时期的日本动漫界显得格外混乱。有1973年的漫画《请温柔的杀死我》用各种侮辱性语言侮辱朝鲜人;1968年《晓之战斗队》描绘日本兵壮烈牺牲于太平洋战场并且将日军军服等作为奖品奖励读者;1973年的哆啦A梦《叔叔的大象》讽刺日本军国主义;1971年石森章太郎的《假面骑士》讽刺日本法西斯残余与731部队的人体实验;1967年《赛文奥特曼》讽刺日本政府迫害揭露战争罪行的人以及痛斥美国在冲绳和越南的暴行。

  

  

  1972年对于日本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日本人自认为战争已经结束,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开始朝着政治大国迈步。传统脑海中只有中国、美国和苏联的日本人的国际观是否有所变化?我们来看看这一时期的日本动漫作品吧。

1974年,一部轰动日本的动画《宇宙战舰大和号》[ 故事讲述了地球受到外星人侵略,地球濒临灭亡,于是宇宙战舰大和号决定孤军深入,擒贼先擒王打败外星人的总统来拯救地球,但最终被击沉的故事。]播出(首播的时候反响一般,重播后反响强烈)。时至今日,这部动画也被视作机械大战的鼻祖和SF动画的先锋。但是本片却有很多值得推敲的情节。

大和号一名就让人浮想联翩,当看到大和号的外形后,人们都发现了,大和号就是太平洋战争期间,被称为日本帝国的救星的战列舰大和号。

太平洋战争时期,大和号是日本服役战舰中最大的战列舰,也是被视为日本希望的战列舰,日本希望利用这艘战列舰对美军造成巨大伤害,迫使美军放弃或者是妥协让日本完全投降的想法,但最后大和号被击沉,也标志着日本帝国梦的破碎。我们结合大和号的历史来看一下这部动画,不难发现,《宇宙战舰大和号》完全就是现实中大和号的翻版。动画中的地球代表着日本,外星人和外星总统代表着美国,而且外星人还使用者一种有辐射的炸弹武器,大和号都是救星,而两艘大和号的命运都是沉末。

面对1971年刚刚在欧洲受挫的天皇夫妇,这部动画的出现很耐人寻味。

   这一时期,关于战争性质的讨论在动漫中增多。有如《宇宙战舰大和号》这样宣扬日本应该成为世界救星和新的(资本主义)世界领导的动画,也有反思战争的《奥特曼》等影片出现。在天皇访欧遭到全欧洲的抗议后,日本民众发现,二战仍然是他们迈入世界舞台的一个绕不开的挑战。对于二战战争的不同认识,也让日本民众对这一时期的日本的定位也产生了混乱。

  

60至80年代的日本处于绝对强盛时期,但是日本动漫界却还有着一股不寻常的氛围。日本人应该领导亚洲的思想出现的同时,脱亚入欧的思想也死灰复燃。但是1971年裕仁天皇访欧遭到抵制,让日本人陷入了矛盾之中。

  KT猫是日本60年代最出名的角色之一,时至今日也是许多国家喜爱的动漫角色。但是这个角色却十分的奇怪,因为它身上没有一点点日本的痕迹,完全就是一只英伦猫。按理来说,日本现在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强国,应该对本国的文化制度更加自豪才对。但是动漫界却掀起了一股反向民族主义的风潮。

  当时的欧美各国嫉妒日本的发展,于是掀起了强烈的种族主义歧视。最为著名的就是“眯眯眼”歧视。欧美人嘲笑以日本人为首的亚洲人是“眯眯眼”,是丑陋和低劣种族的象征。

  面对这种歧视,日本动漫界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做出了迎合,将人物的眼睛画的特别的大。在七十年代的少女漫画中,角色的眼睛往往都会占据脸部七成以上。

  除了人物的作画以外,题材方面也窥见一番。七十年代东映开创了魔女动画时代,这类动画都是以小女孩学习魔法来帮助他人为主体,其中的《花仙子》曾引入到国内。日本是一个有着自己几乎全民信仰的宗教神道教的,但是在魔女动画中,主角都是西方魔法的化身而非日本古老的宗教神话,或者干脆就是一个发生在国外的外国小姑娘的故事。

   与现在的日本动漫相比,那个时候的日本动漫缺少自己的东西。现在的日本动漫,神道、樱花、武士、忍者等都成为了重要题材,几乎每年的动画都有这些鲜明的日本元素的动画播出。

  那么为什么七十年代的日本,明明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国民的自信心反而没有上升呢?

  首先想到的便是西方百余年的强大和东方的边缘化,对于日本来说更是如此,日本自古就以夷国自居,当惯了小国。诚如内田村在其著作《日本边境论》一书提到的一个观点,“边境人心态”。日本和中国周围的所有小国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衍生品,这些国家连名字都是围绕中国来取的。越南的意思就是中国越地的南边,而日本的意思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对于日本来说太阳升起的地方不是日本本国,这个名字也是以中国为中心取的。“边境人”的日本人当然无法成为中心,而只能够脱离边境来到中央。脱亚入欧也是这一“边境”思想的展现。实际上,七十年代的日本脱亚入欧论也回来了,虽然日本主流宣传中,日本应该成为亚洲的领导者,但是在民众中,尤其是日本动漫给我展现的内心是,成为欧美那样的人,而不是以自己的独特模式日本模式来引导整个亚洲,去做亚洲的领导人。

  其次就是日本对亚洲各国的自豪感。日本对于欧洲是无限制的崇拜,但是对于亚洲,尤其是中国有一种极度的不平衡心里。一方面他们自卑于自己的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衍生品,另一方面又自豪于自己的发展成就。在这种矛盾的心里下,我们就看到了一些矛盾的作品,比如侮辱歧视亚洲其他国家的《请温柔的杀死我》和过分推崇白人的东映魔女动画系列。

  八十年代日本发生了诸多事件。经济上日本迎来了第二次发展高峰,日本首相海部俊树甚至在给美国的信件中提出了美日欧三极重新构建世界的想法。日本索尼总裁与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出版了《日本可以说不》。日本政府释放出了一种日本要成为三分天下的一方霸主的信号,独立于美国,领导重构世界是日本接下来将要肩负的责任。但是这些豪言壮语还没说出多久,日本受到了美国经济“核打击”,日本迅速衰落,开始进入衰落的“三十年”。

  日本动漫在毫无征兆之下卷入了宫崎勤杀人案的冲击当中,“有害书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了数年,日本动漫产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产量迅速的下降到之前的百分之十不到。但是讽刺的是,在有害书运动持续到了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的时候,逃避现实、娱乐主义的兴起使得濒死的日本动漫产业再次复兴。

  短短几年间,日本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到严重的衰落,日本民众无法快速做出反应。动漫的发展和颓废的日本日本人成为了一种奇妙的组合,御宅族成为形容这一时期颓废的青年人的词语。宅的出现与宅文化开始出现,自我主体的表达欲望与现实的无奈,逃避与无助成为日本青年人的普遍想法,也成为那个时候动漫的主基调。

  像《宇宙战舰大和号》那样,日本人拯救世界的作品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被现在动漫评论家诟病为“套路”的“二大一小”设定。二大一小指的是在一些作品的世界观中,世界有两个大国,通常是东西方大国,而主角所在的国家是夹在中间的小国,靠一些特殊的能力维持独立,或者与其中一方结盟而导致成为主战场。取代《宇宙战舰大和号》的《机动战士高达》系列作品就常常用的这一设定。

  突然认识到自己渺小的同时,日本动漫还表现出了明显的表达欲望,原本在之前不受重视的神道文化、巫女文化、忍者文化和武士道文化崛起。代表作1995年的《火影忍者》,忍者这一日本独有的文化被加入了西方魔幻的同时保持了日本本土的文化宗教思想,最终成为世界著名动画,影响了一代人。

  这里的内容我主要借用日本原漫画家、现日本漫画评论家、漫画史学家大塚英志的《“御宅族”的精神史》一书内容来讲解这一时期的日本。

  诚如前文说道的,日本遭受了一次大的转变与衰落。超高的失业率与货币超高的贬值让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下降。在下降期间,又发生了多起恶性杀人案件。从宫崎勤案到“蔷薇酒鬼”案件,表现了日本社会的堕落,在堕落中,日本民众的国际视野也狭隘起来。


  这个时间段,大家能够比较耳熟能详的,有中国出场的动画,我找了两类。

  首先是《百变小樱》中的王小明(我就喜欢这个名字)

  但是小明哥作为中国角色的代表,着实有些问题。

  如同小明出生的香港一样,王小明身上的中国气息少的可怜,活脱脱一个西方文化下熏陶出来的华裔代表,算是当时日本人对香港电影熏陶下,对香港富有阶级的幻想。

  至于《乱马》中的珊璞

实际上也是港台片输出的,对中国幻想产物。

经典的,丸子头+旗袍组合,很有老上海风味。所以基本上和上面的王小明一个类型。


  第二部动画那就有意思了

《少年金田一》动画版第90集。《上海人鱼杀人事件》中出场的上海杂技团。这集非常值得说道一下。本集的编剧竟然是敏鬼,我对照了一下漫画原作目录,这集手法有点糟糕的,看来是敏鬼原创了。

  

  在这集当中,也不知道制作组从哪找了一些学过一点中文的人来配音。真的还不如没有,那中文说的我浑身发颤。

  在这一集中,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

  首先是公安,平常都在说警方的金田一,唯独在这一集,面对中国警方,不停的在强调是公安。

  这里实际上有一个冷知识。

  那就是日本公安,在这个家伙

  出现以前,是一个很不好的机构。

  日本公安的前身就是臭名昭著的土肥原贤二建立的特务机构,对外进行谍报工作,对内血腥镇压反对战争的群众。1952年,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特高课改组为日本公安警察,专门用来进行对左翼群众的镇压活动。所以在安室透还没出现前,日本公安如果在电视上出现,基本是用来表现反派日本政客监视和欺压百姓的。

  动画这里实际上就是日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了。虽然都叫公安(甚至这个词就是和物理那些一样,是中国古文被日本拿来翻译英文然后又出口转内销到中国的),但是对象不同。这里不说警方,不停的强调公安,配合本集搞冤假错案的中国警察,满足日本观众对中国高强度监视民众的幻想。

  接下来就是十分割裂的场景了。

  上海夜市第一次出现,金田一背后是宏伟的城市。但是当金田一一行人来到城市后,又出现了城乡结合部的特质,之后去杨小龙的家,又是坐的卡车。

  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给日本人的印象不过就是一个城乡结合部。

  不过考虑到片在是1997年的,当时的中国城市确实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所以简单说一下结论。千禧年之前,中国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基本上就是一个文化背景板或者是历史背景板,谈不上出演。

  以平成为界限,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以冷战为界限。中国角色开始等场于一些日本主流作品。但是其角色,基本上两类。

  一类是 港台电视剧影响下,西方化的中国角色。比如我们熟悉的什么包子头、旗袍标配角色。

  一类是 民众通过电视新闻对中国初印象下的中国角色,此类角色基本上谈不上有现代文化。以文中《金田一》杨小龙为代表,此类角色的特点是,具有工业化普及前,城市化不高时期,前现代文化特点。直白点说就是乡巴佬,与日本城市人产生对比。此类中国角色的出现,大部分是起到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作用。

  

  千禧年后的中国角色,尤其是2010年后,中国角色的数量开始赶超日本动漫中出现的美俄角色的数量。

  我们依旧抛去作为背景板或者是反派的作品,诸如《赤龙战役》、《神秘之法》和《魔劣》(此类作品的zz倾向太明显了,很多塑造明显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故不再考量之中)

  我们挑选的,都是下意识里的,用日本民众普遍心理创造的中国角色。来看看有何特点。

  

  这三部作品非常有意思,两部直接请了中文配音来配音。

  并且从剧情安排上来看,请中文配音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所以这里的几位中国角色,就很有日本人潜意识里对中国印象了。


  首先是《东京ESP》

没错,我写过影评。

在本作和《黑社会的超能力女儿》中出现的中国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诈骗。

  首先是《东京》,这部作品更为明显,食品安全,黑心作坊。

  这很明显是受到2008年的 中国毒水饺 的影响。这是一件很诡异的案件,中国出口日本的水饺有超量的农药,结果很多日本人食用后中毒。不过制作水饺,哪怕真的用超量农药的蔬菜,这个量也有问题,所以当时中方致信日方,这应该是故意下毒案,考虑到当时中国的出口环境,应该是日本自己下毒的。日方对此表示不快,但是双方都没有证据证明此事是谁的锅。

  然后好巧不巧的是,中国国内正在引爆三鹿事件。

  所以虽然日本媒体在zf的授意下没有煽动此事,但是两个新闻放在一起看,对于我国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所以这个时候的作品中的中国人,都是这种阴险狡诈的财迷,为了钱啥都敢干。而且很多时候都和食品安全有关,有看过这一时期的朋友,可以回想一下。


  至于《乒乓》,则是很好玩。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和很多朋友、甚至是陪我一起看的父母,都吐槽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八十年代的中国人会说出那种话吗?

  孔文革的台词,很不像八九十年代,那个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人,说出的话。比如把日本称呼为小国。

  所以这里与其说是中国的孔文革对日本的看法,不如说是接近千禧年,日本人认为中国对日本的看法。

  当然,这个看法很超前。

  毕竟2010年前,猫扑上预言中国GDP会在2035年超过日本都被当做笑话 。


  做一个对比来看,此时日本看待我们,颇有我们现在看待美国黑人的看法。你的国家很强,但是你们这些居民,奸诈又懒惰,还很自大。(这里不要埋怨日本人,你看咱们自己中国人如何看待其他亚非拉国家的人,这就是人类的共同之处,算是文化碰撞下的副产品。)

  简单总结一下。

  在2020年之前,中国角色大致在日本动漫中处于这么几个形象。

  前工业化社会非现代文化角色(或者港台出身,现代西方文化下的儒家圈人士)1972-1999

  现代化初期下现代文化和拜金主义文化下的角色2000-2020


  所以在2020年前,日本动漫文化圈,对中国角色的看法,基本上都不是现代文化下的角色,都是前工业化角色或者是工业化初期的角色,很少与日本人站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大部分时候作用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城乡文化反差加点国际感。


  但是《爱与演唱会 超级大明星》的出现,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


  

  专辑刚出的时候,听说有中国角色。当时以为只是有一个,套着中国皮的日本女孩的,如同之前两代中的混血儿一样。

  看完MV后,除了让我大吃一惊,没想一个卫衣,这么厚实的衣服都能让你们穿的这么涩之外,没啥感觉。

  直到动画第一集播出后,唐可可的角色形象给人眼前一亮。

  一路11集看下来。我也是终于把憋了三个月的,想聊聊唐可可形象的文章拿出来了。

首先推荐一位同志写的性格分析,为我节约了不少笔墨。长评区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同志。


  里面对中日文化的对比,写的非常到位,而且从参考书目来看,这位应该是学过人类学的,很多文化分析非常到位。

  这里简单做一个总结。

  虽然中日文化中都强调集体主义,但是集体主义是有差异的。

  中日两国都被儒家文化影响,但是有意思的是。日本引进的儒家文化,删除了孔子两大核心思想之一的仁,保留了礼的衍生部分,如忠孝。

  所以日本的集体主义有一种要抹去自己的特色,去效忠长辈的成分在里面。

  对儒家有了解的应该也知道,孔子去世后,战国时期的儒家分为了两大派,一个是孟子一派,孟子重点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也就是王道,而荀子重点发展礼,要求用严刑峻法来保证礼和等级制度的实施。

  没错,日本的儒家就是贯彻了荀子的路线,以霸道治国。而中国虽然没有完全遵循王道,但是主体上以王道为主。

  王道和霸道最主要的区别,就如同我引用的文章里说的,霸道是人们抹去自己的特点,接受等级制度下上级的命令,保证集体利益。但是王道是集体中所有的人,按照一个规则行事,互相监督不符合规则的人,并且都要为集体发展做出自己能想到的贡献。(《孟子》一书强调民贵君轻,和大家各司其职可以体现出。)


  具体到《超级大明星》里唐可可和香音。这两位是Liella的创始人,香音是核心,大家是因为香音的歌聚集在一起的,都和香音有关系(可可是听到歌声、小千是青梅竹马、民警是被演唱会吸引、恋是香音前期的对立竞争对手),但是粘合这几位成员的,确实可可。

  如果没有可可的死缠烂打,香音不可能会去当偶像,自然也不会把其他几位成员拉拢过来。

  如果不是有意设计,那么Liella 的组合就非常有中日现代文化碰撞的痕迹了。

  香音作为日式集体主义的核心,将其他人聚集。但是唐可可作为中式集体主义,不去抹平各个成员的特点。


  除此之外,可可可能也是第一部,在日本动画中出场的现代中国角色,也就是工业社会文化下的,带有内地色彩的中国角色。

  与以往的前工业化社会中,用来当刘姥姥的中国角色不同,此次的可可,真的是用来当异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碰撞的角色。

  记得动画刚播出不久,很多人就在说,唐可可不过是披着中国皮的日本女孩儿,和日本女孩一模一样,只不过会偶尔说几句中文。

  但是几集看下来后,你会发现,唐可可哪怕不说中文,她的很多行为都和传统日本动漫里的日本角色有很大不同。

  

比如退学书,这简直就是开幕雷击。

 实际上,《爱与演唱会》的传统,学生会反对学院偶像活动。

  前代主角团,基本的解决办法就是,用演唱会打动学生会长,或者解决会长的心事。

  不过本作,唐可可选择了直接退学。

  其解决思路也是习惯日式集体主义的人想不出来的。

  在终身雇佣制的日本,跳槽确实是一个很难想到的办法。


  虽然咱们国人也不是跳槽狂魔,但是遇到难以协调的问题,这也是个解决办法。


  另一个值得玩味的场景:

  在我引用的文章里,作者也提到了,这件事在日本观众看来,非常难以理解。

  在日本高强度发展的礼儒家文化下,进入一个集体或者脱离一个集体都是非常困难的,看了很多日本动画的朋友也知道,能够直呼对方的名字,是日本中二人关系亲密的一个标志。所以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哪怕双方关系真的熟络起来,直呼名字也是一件困难的事。但是动画中的唐可可转变称呼的速度非常快,也非常快的接受别人对她直呼其名。

  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集体是流动的,接受了我们教化的人,都是可以融入中国的集体当中。


  简单总结一下。

  唐可可是日本动画这么多年来,为数不多的,作为工业化社会中国角色的代表,而且这个角色不是简简单单会说中文那么简单。在唐可可的为人处世当中,显示出了与传统日本人不同的地方,这也是第一次中国角色,甚至是外国角色,能够如此融合的,用作和文化对比碰撞的,而不是文化猎奇的角色。

  可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或许我在大学创立的 动漫影视人类学研究会 ,会在某一天续写当初我无奈撂笔的文章,那个时候,这首小星星一定是一首绕不开的曲子。


  当然,唐可可的10月27日发售的特典曲和第10集曲子真的也很棒,也是忍不住买了








  星团影评


  常看我写影评的朋友都知道,我评动画一般就是从画面、剧情和音乐三个方面进行点评了。不过星团率为特殊,我们音乐方面在多加一项,有关live演出的评价。


  先说画面

  画面没啥好说的,日升这家老厂已经想我们展示了,除了机器人,妹子他们也能把控的很好。尤其是ED里的俯视镜头转身那个动作。

很多作画方面的UP主已经夸过无数遍了,那我这里也就不班门弄斧了。


那么我们就重点聊聊剧情问题吧。

首先声明一下,虽然我是从初代缪斯的第四单曲发售后开始关注lovelive这个企划的,但是中间的水团并没有跟进,所以这里提到的前代作品,自动剔除了水团。


  本作在剧情上可以说是第一次有了首次在lovelive大赛上输掉情节,甚至连小组赛都没出线。当时按照惯性思维,我还以为最后12集会节奏飞起然后liella会直接称霸全国。结果没想到最后竟然输了……

  不过思考一下,初代lovelive能赢,是因为后面的剧情开始以缪斯解散为主,解散的原因也是因为三位高三前辈要毕业了。

  不管初代缪斯解散的剧情是剧情走向安排还是企划安排,liella几位成员都是高一的,所以如果第一季称霸全国成功,后续剧情确实不好安排(不过也可以讲一下进入东京决赛后的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12集剧情主要围绕香音对为什么要继续参与学院偶像展开。毕竟该履行约定的履行了,该拯救的学校也拯救了,即使拿不到第一名,似乎也没什么遗憾。

  但是在真的输掉以后,成员都展现出了悔恨。香音的偶像活动从这一刻开始,不在是为了履行朋友的约定还是拯救学校,而是为了自己,能够称霸全国(很有气势,这么写)

  所以剧情上有了一定的升华。


  由于我没有加入任何讨论《爱与演唱会超级大明星》的社区,所以途中发生的很多CP党争和节奏(比如第六集之类的)我都没有参与。所以我个人认为,我给出的对剧情的评价应该是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


  横向对比lovelive系列作品。

  我在《虹咲》的影评里说过

《lovelive》由公野樱子参与,但是动画中百合反而是个稀缺的东西,甚至有意在回避。

在本次《虹团》中,编剧是请到了田中仁这位编剧。

这位编剧是东营动画的御用编剧之一,为《海贼王》和《光美》的编剧,同时也是最近好评的《摇曳露营》的编剧。

在早期的《lovelive》动画中,主线非常的简单,就是参加全国大赛,你要是不说具体剧情,你还以为是某个热血运动番的作品,找队友,讲友情,全国大赛遇到劲敌、所在学校的校队是弱队,极限翻盘。你把《lovelive》的情节换成摔跤运动员和摔跤全国大赛,这个剧情也毫无违和感。

而且这是很老套的运动番套路了。在传统作品中,主色调是强调友谊和战胜强大的敌人,所以角色之间的冲突非常少见,感情戏基本上没有,大部分都是呼唤友情。

而《lovelive》最大的一个问题还在于敌人的塑造问题,可能是经费问题,作为竞争对手的演唱会没有任何展现。所以使得缪斯获得胜利的过程让人无法感觉到那种不容易的感觉。本来三人组唱《STAR:DASH》情感爆发的非常到位,尤其是最后的大结局时候的首位呼应是非常好的,但是剧情综合下来就是白开水。

所以为了缓和这个问题,很明星《虹团》将侧重点放在了角色的刻画上,首先是将主线中参加全国大赛的事情弱化,将重心放到了角色的刻画上,并且适时的加入了一点矛盾冲突,没错,就是上原步梦和主角侑的矛盾。步梦轻微的病娇加上点到为止的橘子气,让这部片子有了不少的讨论度(田中桑看来是把《Q娃斯》里憋的东西全放到这里了)

有人说这是媚宅。但是我个人认为……虚拟偶像这个的东西首先服务的就是宅男吧。当然,不难看出,动画中鲜有男性角色,连观众都少有男性,和其他偶像作品出现了一点不同(实际上很多非写实的偶像动画都很少有男性角色)

本来看动画的就是宅,宅原本是个贬义词,后来变成了亚文化群体自我认同的一个称呼。至于《lovelive》是否刻意讨好,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不算问题。

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

再加入了适时的角色互动和矛盾冲突后,剧情也就有了看点,这就让本次动画有了除想听个新歌以外的,让人看下去的动力。 

总结一句话,那就是初代动画剧情就是白开水,没啥可圈可点的地方。在《虹咲》中,我们是终于看到了一点动画应该有的矛盾和冲突。最后一集虽然我知道作者想要表达,步梦发现自己的歌声能够给别人也带来快乐,所以不再拘泥于只当侑的学院偶像,而是自己发自真心的喜欢上了偶像。不过剧情表现出来的就是另一回事了。

  那么来到《超级明星》的剧情。

  相比于在《Q娃斯》里憋坏的田中桑,花田老贼似乎是受了什么刺激,或者说,在《lovelive》系列动画里,花田一直保持着超级稳当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怂。

  在原本初代《lovelive》里,果皇是剑道高手,获得全国大赛冠军后,发现无法拯救学院,所以很干脆的退部去当学院偶像了,这波操作直接把同为剑道部成员的海爷给吓傻了,而且海爷也感觉到了背叛,你个主将,明明说好一起要称霸 全国的,结果半道跑路了。

  在原本设定中,初代《lovelive》有不少矛盾和曲折在剧情里,但是咱们花田老贼一挥手就全删减了。

  叫你原作粉碎机,是希望你能发挥在《中二病》里天才的操作,原创人物人气碾压原作人物,而不是粉碎后的剧情平淡如水。


  当然,也可能考虑到《超级明星》毕竟是个偶像企划,偶像还是要登台演出,还有一堆后续活动,花田可能无法发挥他在《吹响吧,上低音号》和《舰c》里的大胆剧情操作,毕竟万一玩脱了就惨了。


  然后来谈谈音乐和live演出

  在出道曲中,liella就展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

  那就是明明穿了一个那么厚的卫衣,还穿出了那么涩的感觉。


  时间上在第十集的插曲live播出后,就有很多人说,这次lovelive有很浓的韩团风味。


  实际上简单的对比一下韩团和日本偶像的MV,我得出了一个大家应该都发现了的结论。

  那就是:韩团主要展现的是女性躯体的优美,也就是给人一种成熟的xg风。

而日本偶像则更多的是展现女性的气质美,给人一种可爱,保护欲的感觉。

  也就是说,韩团的表演刺激的是我们荷尔蒙的分泌,理想中的成熟女友的样子,而日本偶像是刺激我们的肾上腺激素,值得保护的领家小妹。


  在出道曲中,虽然露出度不高。

  但是这种卫衣,尤其是刚开场的时候,正面看

  

它将上半身遮挡了起来,而且也遮挡了裙子,所以我们的视线会不自觉的看到角色的大腿上。之后镜头给出了无数次大腿的特写

对比一下之前MV中的大腿

  大家可以看到,相比于初代的大腿,星团的大腿更加丰满,而且腿根处更加的大,退部的线条和鸡肉更加的丰富。

  除了腿部,星团在妆容上也和前代有着极高的差别,尤其是被很多人称作受到韩团影响的第十集

  没错,感觉这首插入曲中,新团的表情更加挑逗。

  那么原因在哪呢?

  


  哎,在唇膏上。

  前代的唇膏就是淡红色,而且比较大。

  而星团的唇膏为粉色,并且有意的讲嘴话的更加厚了一点和小了一点。


  另外第十集在唱法上也使用到了气音唱法。

没错,大家可以返回去听一下结尾那里。

气音唱法很像是我们说悄悄话的时候那种被气流包裹的声音,所以气音的唱腔本身夹杂诱惑的味道,用这种唱法,就感觉有女孩在你耳边悄悄说话。大家体会一下这种感觉,尤其是什么情况下,会有女孩趴在你的耳边轻语呢?

  所以气音唱法就常用语抒情缠绵类歌曲。

  

这是我之前做的一个MAD,这首选曲就是用的非常擅长使用气音唱法的歌手的一首曲子,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在以往的《lovelive》的曲子中,实际上是很少有歌颂友情之类的曲子,情歌很少(lovelive初代动画化前的曲子不算),而本次星团在正片中插入了一首情歌,再加上特殊的 妆容和唱法,让这首歌多了很多lovelive系列live没有的感觉,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总的来说,《超级明星》的剧情相比于花田的其他系列的《lovelive》来说,要出色不少,在live演出和曲子选取上都有不少的突破,但是要是和其他动画相比,尤其是和花田自己编剧的其他作品,比如《上低音号》等相比,就差那么一点意思了。

  不过作为一部本来就面向粉丝向的作品,确实求稳是第一要务。

  那么也是期待第二季的到来,希望最后liella最后能够实现称霸全国的梦想。(果然这么写很有气势)

唐可可角色分析——中日现代文化的碰撞 附:星团影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