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

2018-11-11 00:18 作者:EdwardGLiu  | 我要投稿


这场号称终结一切战争的战争,到头来,却什么战争都没能终结。


1918年11月11日,巴黎时间上午11时,《康边停战协议》正式生效,标志着历经四年又三个半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惨胜而告终。

20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100周年纪念日。

 

我个人认为,世界近现当代史主要分成三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三十年战争至1789年爆发的法革,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基础,构成了近代乃至现代国际关系规则的基石。封建思想渐渐崩溃,理性的光辉日渐遍及大众。而给旧世界的棺材板钉上最后一颗钉子,正是巴士底狱下的一声炮响。

第二阶段,拿破仑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维也纳体系为基础,确立了近代欧洲政治的框架,在百年的时间内避免了全欧洲的大战,使得19世纪的欧洲列强能进化至帝国主义时代。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当代世界格局,不是今日所谈,故不在此展开。

英国军事史家约翰·基根认为一战是一场“非必然的冲突”,而我的观点是,一战并非不可避免,而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思想的进步,至20世纪早期,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即使1914年一战不会爆发,也会因其他的缘由在相近的时间点爆发。

站在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100周年的今天,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我们需要认真地重新审视100年前的这场惨烈的战争:对二战的反思,告诉了今日中国的下限——落后就要挨打;而对一战的思考,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上限——未来的中国,将如何面对风云诡谲的国际形势,并寻找破题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第一次工业时代的全面战争,如果以中国史做比喻,那么一战之前的战争就是春秋时代,诸侯们还算是道貌岸然,打仗还知道讲规矩讲礼节,而一战中后期至二战,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大家撕破脸皮、撸袖子直接打,就是拼个你死我活。二战之后,世界却又回到了西周,有话坐下来好好谈。这恐怕是最讽刺的事了吧,如果没有核武器,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战早就爆发了,哪里还等得到今天。

一战和美国的南北战争一样,是一场思想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战争。开战前,欧洲列强普遍认为,这场战争的规模就像普鲁士的三次王朝战争一样,打不了几个月、死不了多少人。当时列强们的战争思路,还停留在19世纪末思想的阶段,也就是说,一战初期,列强们是在用落后的军事思想指挥先进的武器,也就是说,列强们没有指挥飞机、潜艇、机枪和无畏舰等工业化时代武器的经验。

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日军凭借重炮轰击,打下了俄军的旅顺要塞。当时的军事家们认为,力量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防御工事已经落后于时代,在野战炮兵的支援下,能快速击溃防御工事。然后,列日要塞顺手就是一巴掌;

1914年之前,德国在战斗序列中增加了13个猎骑兵团,同时法、奥、俄国也增加了骑兵部队,军事家们认为,骑兵仍有一席之地,凭借战场上速度的优势击溃步兵泥腿子。然后,骑兵部队被铁丝网和机枪打得全进了炊事班的锅里;

一战前夕,军事家们依旧认为需要大量步兵去赢得胜利,他们装备着后装线膛枪、接受密集队形的训练,在统一的指挥下向敌军阵地发起冲锋。结果在炮击与机枪的收割中迎来死亡。

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当1914年圣诞节来临,前线的士兵战壕饥寒交迫、瑟瑟发抖时,欧洲各国才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迎来1915年的春天时,列强们才意识到,这场战争靠过去的思维是无法取胜的,要想赢,就必须撕破脸皮。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战役,投入越来越大,伤亡越来越惨烈。

这种思想跟不上技术的误判,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一战是近代史第二阶段的句号的原因。我前文谈到的近代史第二阶段,除了让欧洲各国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也伴随着下层民众与王室贵族的分层与矛盾。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牺牲了欧洲几乎一代年轻小伙子,也极大程度上削弱了欧洲诸国的王室,直接导致了奥匈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俄罗斯帝国的直接崩溃。也就是说,维也纳体系所代表的近代欧洲格局也正式迎来了结束。可以说,这是欧洲的悲剧、人类的惨剧,却是人类历史的必然。

一战之后,人类开始意识到工业时代战争的烈度,远远超出过去几千年间战争能想象的上限,直到二战末期,人类终于释放出一个超出自己能驾驭的能量——原子能,世界才“和平”了下来。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谈到,“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延续”,而政治的目的是什么呢?

利益,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

被什么“理念”、“思想”、“主义”之类的虚词冲昏头脑的人,是无法正确理解国际关系的实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矛盾关系众多,但在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矛盾,来自于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矛盾。德国自王朝战争统一以来,凭借生产力与科技的快速突破而迅速崛起,大有挑战英国的欧陆霸主地位之势。在一战中,英德两国元气大伤,美国才得以抓住空档,和英国勉强平起平坐。

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认为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两国之间的战争便变得不可避免。

当然,今日的世界,因为有核武器这个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掣肘,中美之间正面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在其他各领域,包括经济、科技与文化等诸方面,冲突与对抗不可避免,这不是我们能有选择权的。更重要的是,正面扛这一波冲击的,正是我辈,80、90后与成长中的00后,正是抵抗这次冲击的中流砥柱。

至于某度百科上大放厥词之“中美之间没有修昔底德陷阱”,我打印出来当草纸擦屁股都嫌硬。

这也是我开头所谈及,为什么今日中国需要认真审视和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今日日渐强盛的中国,就像百多年前的德国,客观上,我们和当年的德国一样,是世界第二;而主观上,我们本无意挑衅,只想踏踏实实过日子,但西方国家却将我们看做实实在在的威胁。今天我们总是能听到这个国家排华、那个国家歧视华人之类的消息,原因很简单,他们害怕我们,他们畏惧我们,所以他们敌视我们。一个领土第三、人口第一的国家,人民上进勤劳,不仅强,还越来越强,你还拿她没什么办法,换你你也气。

但我们又和百年前的德国不一样,德国想要的是霸权,德意志第二帝国想要的是世界规则的制定权和支配权;而今日中国,我们经历了清末的落后、民初的混乱、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进入共和国时代之后,我们对国际霸权没啥兴趣,我们现在想要的,只不过是想让我们的人民能吃饱穿暖、能过上一个安稳太平的日子。但是没办法,中国地这么大、人这么多,要让所有人过上好日子,所需的成本是巨大的。

要让14亿人过上好日子,所需的成本是巨大的,这就必然会与老牌强国产生竞争。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际经验就告诉了我们,正面爆发冲突,只有我们吃亏,没有我们占便宜的。如何找到一条新的路劲,尽量避免直接的正面冲突,则是今日中国破局的关键点。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100周年之际,我不想说什么“愿世界和平、再无战争”之类的空话套话屁话。我只能说,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利益关系存在一天,战争就会存在一天。

现代的战争早已突破了传统战争定义的桎梏,不是沙场上见血的战争才叫战争。战争早已深入深入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而且想不想打由不得你。所以,我辈诸君,请看一看一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用实际经验和教训,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条错误的路,而下一步怎么走,就是我们要思考的了。

 

EdwardGLiu  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100周年纪念日前夕

 

2018.1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纪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