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百亿补贴”能打败拼多多吗?刘强东也许是陷入了战略被动
在京东电商内部,“低价”已经成为最重要、最频繁的一个词。
这跟创始人刘强东的理念和指示有关,刘强东批评了管理层对“低价”在市场竞争中重要性的忽视,他表示这是公司“唯一的基础性武器”。
按照这样的理念,京东强势推出了“百亿补贴”活动,这被外界视为京东对拼多多的大反击,有人说刘强东要对着拼多多“砍一刀”。
但从资本市场和媒体的观察来看,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拼多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等同于“低价”,京东很难达成类似的心智定位。
而且,两者的成本结构截然不同。

京东的“百亿补贴”更像是一场战略防守
不管是组织成本,还是平台运营、物流等方面的成本,拼多多都是更有优势,但如果放任不管,肯定也不行,所以说刘强东也许是陷入了战略被动的局面。
“百亿补贴”实际上是一种营销手段和噱头,本质上是大促销,通过低价来吸引消费者,同时也是为了平衡入驻商家和平台的利益。
毕竟,商家不反对平台搞促销活动,但如果只是让商家来承担价格优惠的成本,恐怕它们也不愿意。
市场竞争就是此消彼长,刘强东看得很清楚,京东商城在零售业的地位确实是下降了,而这种下降的本质则在于竞争对手(主要是拼多多)的高速增长。
所以刘强东需要统一公司的共识,迅速采取行动,虽然未必能够打败拼多多,但要紧的是敢打、能打,在打仗的过程中才可以发现问题,寻找机会。

拼多多的逻辑很有效,让竞争对手很难复制,因为时机不一样了
拼多多的异军突起,主要是找对了切入点,在阿里、京东的盘子里迅速抢占了一块地盘,它的目标群体就是“五环外”,或者说就是对价格很敏感的那部分消费者。
当年大家流行讨论的是消费升级这类概念,“中产阶级、品质生活”经常被商家和媒体挂在嘴边,而拼多多敏锐的洞察到中国市场上“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收入低,但他们也有消费需求,这就是拼多多崛起的契机和基本盘。
兵贵神速,拼多多在三五年内用非常高效的运作,同时也借助了资本和社交平台的杠杆力量,得以站稳了脚跟,在电商江湖塑造了“天下三分居其一”的格局。
在那个阶段,大公司的反应无疑是慢了,刘强东曾认为拼多多不过是“流量端的奇技淫巧”,阿里张勇也认为质量问题是拼多多的大问题,“优质而低价”才是王道。
道理都是对的,但现实社会是极为复杂的生态,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看清楚了消费者的需求——为了“低价”,可以牺牲一部分的“质量”——这就像9块9买了一袋子苹果,只要有一半还能吃,那顾客就觉得自己没有吃亏。
当阿里和京东因为看见而相信、意识到拼多多真正在做什么的时候,它们其实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时机。

能够打败拼多多的不会是另一个拼多多
京东、阿里都推出过特别版的APP,但它们的进展不理想,没有对拼多多形成什么挑战,用黄峥的话说,两大巨头对拼多多的制衡本身就意味着对拼多多的赞扬。
实际上,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省”字,然后在运营方面比竞争对手反应快一点,对商家好一点,结算效率高一点……一点点的优势累积起来,就形成了滚雪球的势能。
消费者越来越多,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家入驻,规模带来成本的降低,进一步打下来价格,拼多多通过补贴这个战术,加速了这个循环的过程。
受限于成功者的包袱,两大巨头很难像拼多多这样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转,它们的体量太大了,凝聚共识需要时间,也许它们可以达成灵活机动,但这需要一个过程。
曾经有人想要“复制”拼多多,最终是失败了。而京东和阿里也没法走回头路,它们不可能为了打败拼多多而放弃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这也是拼多多短时间内难以企及的。

拼多多不会成为另一个阿里和京东
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时代环境的变化,消费降级取代消费升级成了热词,很多商家都在研究日本市场带来的启示。
从优衣库到无印良品、Seria、7-11便利店等的成功,就可以让我们知道,“性价比”这三个字是零售业的无上利器。
京东集团CEO徐雷也表示,现在的消费者有了变化,他们变得更擅长精打细算。低价才是消费体验的核心。
当然,消费群体是分层的,有人买最新版的苹果手机都不看价格,有人买个手机套都要比价,产品品质、品牌、服务和价格这些要素中,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决策逻辑。
多快好省难以兼得。所以,拼多多是拼多多,它只能满足和依托一部分消费群体的需求,它不会成为阿里或京东,它也不能成为阿里或京东。
而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有竞争终究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