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萨吕佐的疫苗的史诗笔记
病毒的发现 19 世纪微生物被分为了两大阵营:细菌和病毒 病毒在当时的显微镜(还没有电子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但研究者发现经过高精度过滤器的疯狗唾液仍然可致病,从而判断有未知病原体可以穿透过滤器,所以一开始病毒被称为滤过性病原体 病毒的起源 基本可以确定病毒来源于植物、动物或者人类细胞。加速进化进程的跳跃基因为病毒的构建提供了所需的原材料,因此病毒事实上是基因快速进化的一种必然结果。 病毒致病原理 3 个问题 1.病毒如何在人体细胞中复制? 2.病毒如何向一个新的人体宿主传播? 3.在宿主防御机制产生后病毒如何逃避这些防御反应? 引发疾病并非病毒本意,只是病毒在解决复制、传播和逃逸这三个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可能会造成宿主出现病理反应。所以说一种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病理学结局是由病毒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的特定方式所决定的。 病毒的自我复制过程 病毒通常由遗传基因(DNA 或 RNA)和保护性蛋白质外壳组成,由于不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脱离宿主的病毒就是一种介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物质。一旦病毒进入宿主体内,其携带的致病基因会被转运至人类正常基因中,并利用被感染的细胞实现自我增殖。  流感病毒自我复制流程 1.病毒体附着到宿主细胞表面并通过胞吞进入细胞; 2.衣壳分解后,病毒核糖核蛋白转运入核; 3a.病毒基因组转录; 3b.病毒基因组复制; 4.新合成的病毒mRNA出核并完成翻译; 5a.合成的核蛋白入核与新复制的核酸结合; 5b.合成的病毒表面蛋白进入高尔基体完成翻译后修饰并转运上膜; 6.新形成的核衣壳进入细胞质并与插有病毒表面蛋白的细胞膜结合; 7.新生成的病毒体通过出泡方式离开宿主细胞。 病毒如何向一个新的宿主传播 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在细胞中反复复制,但复制形成的病毒若不能找到某个途径传播到其他个体中,随着宿主的死亡,这些病毒也将最终死亡。 病毒必须以某种物理方式从一个个体转移到,比如咳嗽和性传播。一但到达新的个体,必须定位于相应的细胞,以保证其可以有效的复制。 一次有效的感染,细胞必须在其表面具有病毒可以结合的受体,还要具有生物合成的机器,最好易于满足病毒的复制。 病毒如何逃避宿主的防御性攻击 首先,病毒对宿主防卫的逃逸永远不可能是绝对的。其次,病毒通常在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策略已逃避宿主的抗病毒作用,这中策略至少能保证病毒有足够的时间在宿主体内增值并传播至新的宿主。 人体的三种防御类型 1.物理屏障 2.皮肤和粘膜 3.天然免疫系统,“天然”是指在所有的动物体内都存在,四种主要武器是: 1.专职吞噬细胞 2.补体系统蛋白 3.干扰素系统 4.天然杀伤细胞 4.获得性免疫系统,主要有两种武器: 1.抗体 2.杀伤性 T 细胞 疫苗的原理 通过病毒培养,并对其进行减毒或灭活处理,在降低或消除病毒毒性的同时保留其抗原性,使其能在人体内引起免疫应答,从而使人体产生抗体。 疫苗的种类 减毒活疫苗,病原体经过各种处理后,毒性减弱,但仍保留有免疫原性。将其接种到身体内,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病原体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引发机体免疫反应,起到获得长期或终生保护的作用。 灭活疫苗,疫苗仅仅包含所需的抗原成分,不会引发疾病也不会再体内繁殖。 疫苗的制备 因为病毒难以在体外培养,早期的疫苗是在活体动物上制备的,比如天花疫苗是在小母牛肚的肋部制备的。这也导致疫苗产量有限,病毒研究受阻,病毒学因此严重落后于细菌学。 动物胚胎培养技术改变了抗病毒疫苗的发展史,20 世界 60 年底鸡蛋成了主流的疫苗制备工具。 WI-38, 全球二倍体细胞的待办,来自女婴胚肺细胞。二倍体细胞的优势是来自人类,不包含仍然感染源,可低温存储,可通过连续传代的方式令细胞繁殖。相比原代细胞,更安全更经济。 海拉细胞——长生不老的细胞,来自一位美国黑人妇女海瑞塔‧拉克斯的宫颈癌细胞的细胞系。由于是肿瘤细胞,能够在培养中无限繁殖,且呈现多种变异,是典型的异倍体细胞。 Vero 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基于非洲绿猴的肾脏培养出的一组异倍体细胞系。后来用于制备脊髓灰质炎和狂犬病疫苗。 关键人物 • 路易•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及发明预防接种方法而闻名,为第一个创造狂犬病和炭疽病疫苗的科学家(于1885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 希拉里·科普罗夫斯基,波兰裔犹太人,美国病毒学家,研发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先驱科学家。 • 乔纳斯·索尔克,美国实验医学家、病毒学家,以发现和制造出首例安全有效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而知名。 • 马克斯·泰累尔,南非微生物学家。1951年由于发现黄热病疫苗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海瑞塔‧拉克斯,海拉细胞系的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