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美国海军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

1950年代,美国建造了一系列驱逐舰/驱逐领舰,但水面舰艇数量仍显不足,进而决定建造一批成本相对低廉、装备舰空导弹系统的新一代驱逐舰,其成果就是查尔斯·亚当斯级导弹驱逐舰。亚当斯级在谢尔曼级驱逐舰舰体基础上改进而来,而谢尔曼级沿用了二战时期弗莱彻级的舰体,因此亚当斯级的舰体设计可同样视为沿用自弗莱彻级。该级舰是美国海军最后一型沿用二战时期舰体设计的驱逐舰,同时也是美国第一型专门设计的导弹驱逐舰(法拉格特/孔茨级在设计时是火炮驱逐舰,从第三艘起才变更为导弹驱逐舰),在美国海军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概况
查尔斯·亚当斯级采用高干舷平甲板舰型,舰长133.2米,舰宽14.3米,吃水4.6米,标准排水量3277吨,满载排水量4526吨。舰体设计沿用弗莱彻级驱逐舰,带有浓厚的二战风格。舰桥宽大低矮,甲板室延伸至舰体后部。全舰有两座高大细长的圆柱形烟囱,略微向后倾斜。因电子设备较多,舰桥顶端的前桅高大而杂乱,后桅与后烟囱合并为烟囱桅。

动力系统采用蒸汽动力推进,是美国最后一型使用蒸汽动力的驱逐舰。装备4座蒸汽锅炉和2台蒸汽轮机。最大航速33节,续航力4500海里/20节。舰员编制354人,其中军官24人。
电子设备
主桅顶安装1部AN/SPS-10对海搜索雷达,工作在G波段;其上方还有1部AN/SPS-37对空搜索雷达,最大探测距离370千米(1-13号舰,自14号舰起换为AN/SPS-40型);烟囱桅顶安装1部AN/SPS-39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1-13号舰为AN/SPS-29型),后期换装AN/SPS-52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工作在E/F波段,最大探测距离439千米。后烟囱后部两座纵列布置的塔台上各安装1部AN/SPG-51火控雷达,用于引导舰空导弹;舰桥顶端安装1部AN/SPG-53火控雷达,用于引导主炮。
反潜探测设备包括1部AN/SQS-23舰壳声呐(1-19号舰安装2部,形成AN/SQQ-23综合声呐系统,以增强对潜探测能力)。部分舰只在后期升级时加装了AN/SLQ-32电子战设备。

武器装备
查尔斯·亚当斯级侧重防空作战,舰首和舰尾甲板室顶各安装1座Mk42型127mm单管舰炮。该炮是美国二战后为应对喷气式飞机而研发的新一代中口径舰炮,最大射程23.6千米,最大射速40发/分。

1-13号舰舰尾甲板室末端安装1座Mk11双联装导弹发射装置,配备RIM-24“鞑靼人”/RIM-66“标准”舰空导弹,备弹40枚。改进后的Mk11还可兼容RGM-84“捕鲸叉”反舰导弹。自第14艘舰起换装Mk13单臂式导弹发射装置。


“鞑靼人”舰空导弹是美国第一代近程舰空导弹,与RIM-8“黄铜骑士”远程舰空导弹、RIM-2“小猎犬”中程舰空导弹共同组成远中近三层舰队防空体系。“鞑靼人”弹长4.6m,弹径0.34m,弹重580kg,最大射程14千米,最大射高15千米,最大飞行速度1.8马赫,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60kg连续杆战斗部。RIM-24C型的最大射程提高到32千米。“鞑靼人”还具备一定的反舰能力,在“捕鲸叉”装舰之前亚当斯级一直使用“鞑靼人”负责对海打击。

“标准”2中程舰空导弹由“鞑靼人”发展而来,弹长4.72m,弹径343mm,弹重708kg,最大射程70km,最大射高19.8km,最大飞行速度2.5马赫。
受舰体空间限制,1座八连装Mk112反潜导弹发射装置被安装在两座烟囱之间,配备RUR-5“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导弹弹长4.64米,弹径0.325米,弹重435千克,最大射程10千米。这种布置方式使射界受到了一定遮挡。舰桥下方两侧甲板各布置1座Mk32三联装324mm鱼雷发射管,配备Mk44/46轻型反潜鱼雷,这种布置方式极为罕见。由于舰体尺寸较小,本级舰并未配备直升机平台,反潜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建造情况
查尔斯·亚当斯级总计建造29艘,其中美国海军装备23艘,西德和澳大利亚分别引进3艘。首舰“查尔斯·亚当斯”号于1958年6月动工,1960年10月服役,其余各舰于1961-1964年间服役。
美国海军的23艘舰分别为“查尔斯·F·亚当斯”号(DDG2)、“约翰·金”号(DDG3)、“劳伦斯”号(DDG4)、“克劳德·V·里基茨”号(DDG5)、“巴尼”号(DDG6)、“亨利·B·威尔逊”号(DDG7)、“林德·麦科米克”号(DDG8)、“陶尔斯”号(DDG9)、“桑普森”号(DDG10)、“塞勒斯”号(DDG11)、“罗比森”号(DDG12)、“霍尔”号(DDG13)、“布坎南”号(DDG14)、“伯克利”号(DDG15)、“约瑟夫·施特劳斯”号(DDG16)、“康宁汉姆”号(DDG17)、“塞默斯”号(DDG18)、“塔特纳尔”号(DDG19)、“古兹堡”号(DDG20)、“柯克兰”号(DDG21)、“本杰明·施托德”号(DDG22)、“理查德·E·比尔德”号(DDG23)、“瓦德尔”号(DDG24)。

服役历程
亚当斯级几乎经历了整个冷战,参与过美海军各类型军事行动。
前几艘亚当斯级服役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首舰“查尔斯·F·亚当斯”号和二号舰“约翰·金”号均参与了对古巴封锁任务。而三号舰“劳伦斯”号则参与了海上登临检查任务。
1972年越南战争期间,“劳伦斯”号前往越南海域执行对地支援任务。
1975年11月22日夜间,在地中海进行演习的“肯尼迪”号航母(CV67)与贝尔纳普级导弹巡洋舰“贝尔纳普”号(CG26)发生碰撞,航母上泄露的燃油导致“贝尔纳普”号燃起大火,在附近的“克劳德·V·里基茨”号驱逐舰冒着巨大风险抵近施救,避免了事态恶化,在救援中自身也受到轻伤。
1988年4月18日,美军发动打击伊朗海军的“螳螂行动”,“约瑟夫·施特劳斯”号发射“捕鲸叉”反舰导弹击沉了已遭到舰载机重创的伊朗海军“萨罕德”号护卫舰。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部分接近生涯末期的亚当斯级参与了行动。

1989-1993年间,23艘亚当斯级逐步退役,由装备“宙斯盾”系统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取代。其中4艘被出售给希腊,首舰“查尔斯·F·亚当斯”号曾计划作为纪念舰保存在杰克逊维尔,但因资金问题未能成行,近几年因保养不当而拆解。巴西曾计划购买退役的“霍尔”号作为水上发电机为电力短缺的玛瑙斯市供电,最终因成本过高而放弃。

出口/衍生型号
(1)珀斯级驱逐舰
上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引进了三艘亚当斯级驱逐舰,于1965-1967年间交付,称为珀斯级驱逐舰。3艘舰分别命名为“珀斯”号(D38)、“霍巴特”号(D39)、“布里斯班”号(D41)。
珀斯级的部分武器与原型舰略有不同,防空导弹配备最大射程46千米的“标准”1型(仍使用Mk13发射装置);取消了两座烟囱之间的Mk112发射装置,加装2座澳大利亚自行研制的“伊卡拉”反潜导弹发射箱,导弹最大飞行速度0.58马赫,最大射程18千米;1980年中期升级时在后烟囱两侧各加装1座Mk15“密集阵”6管20mm近防炮。
3艘珀斯级均参加过越南战争,主要负责防空和对地支援。珀斯级服役至2000年前后退役。

(2)吕特晏斯级驱逐舰
西德海军于上世纪60年代引进了3艘亚当斯级驱逐舰,被称为吕特晏斯级,3艘舰舰名为“吕特晏斯”号(D185)、“莫尔德斯”号(D186)、“隆美尔”号(D187),分别以二战时期纳粹德国海军名将冈瑟·吕特晏斯、空战王牌维尔纳·莫尔德斯、绰号“沙漠之狐”的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命名。

吕特晏斯级与亚当斯级基本一致,只有烟囱外形和部分电子设备做了细微修改。后期该级舰在舰桥前部加装了1座Mk49 21单元近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配备RIM-116“拉姆”近程防空导弹。
“隆美尔”号于1998年率先退役,其余两舰于2003年退役,二号舰“莫尔德斯”号作为博物馆保存在威廉港。吕特晏斯级也成为德国海军迄今为止最后的驱逐舰。

(3)基蒙级驱逐舰
1991年起,4艘退役的亚当斯级 “伯克利”号、“约瑟夫·施特劳斯”号、“塞默斯”号和“韦德尔”号被出售给希腊海军,称为基蒙级驱逐舰。4艘舰分别为“基蒙”号(D218)、“尼尔乔斯”号(D219)、D220号(笔者未能查询到该舰的舰名,有了解的大佬可以在评论区补充~)、“忒米斯托克利斯”号(D221)。4艘基蒙级在希腊服役约10年后退役。

(4)天津风级驱逐舰
1960年,日本以亚当斯级为蓝本设计了海自第一型装备区域防空导弹的驱逐舰天津风级。天津风级的舰体设计与亚当斯级基本一致,但取消了原型舰上连续的甲板室。主武器同样采用Mk13发射装置,配备“标准”1舰空导弹,Mk13发射装置直接放置于01甲板上。主炮换为2座Mk33型双联装76mm舰炮,且全部位于舰首呈阶梯式布置。其余武器还包括2座Mk2鱼雷发射装置(后期更换为68式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和后期在两座烟囱之间加装的1座Mk16八连装反潜导弹发射装置。
受到技术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天津风级仅建造1艘“天津风”号(DDG163),于1965年服役,1995年退役后作为靶舰被击沉。

评价
查尔斯·亚当斯级作为美国海军第一型专门设计的导弹驱逐舰,沿用成熟稳定的技术,降低了建造复杂性和成本,同时具备较为全面的作战能力,成为当时西方国家驱逐舰设计的标杆。但亚当斯级沿用自弗莱彻级的舰体和动力系统已到达极限,过小的舰体使其难以满足冷战时期的作战需求。亚当斯级之后的美国驱逐舰开启了大型化、全燃化的新潮流,而亚当斯级的直系继任者阿利·伯克级,更是拉开了“宙斯盾”时代的大幕。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