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原地集邮(一)

2003年是我集邮的第十七个年头 ,那年我突然觉得集邮索然无味了很迷茫,我反思我集邮的目的是什么?我玩了这么多年 邮票玩出个啥名堂?我看着柜子里一摞摞积灰的集邮册发呆。当年一起集邮的小伙伴早都放弃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再坚持着,休息日想找个一起逛邮市的人都没了。到了年底我没有再预定2004年的邮票,此后我只偶尔逛逛邮市买点新发行邮资封片以及台湾发行的文物和古画类邮票。直到2005年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原地封这个新兴的集邮门类,直觉告诉我它就是我一直苦寻的集邮方向!它几乎就是我想象中邮集该有的样子。一下我就陷进去了不能自拔,它的知识性趣味性确实能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真正的感受到收藏的乐趣。现在我华发已生但痴心未改。
写这篇文章也是有感而发,我从自家孩子身上看到现在孩子们知识面的匮乏这是普遍现象,一方面学业压力过大另一方面娱乐也匮乏除了打游戏现在还有啥娱乐?一次我问儿子你除了打游戏别能玩点别的吗?他说我也不太喜欢打游戏,可是我不打游戏和同学就没有话题可聊了人家说啥你都不懂下回谁还理你呀!我默然,原来打电动还是个社交活动。再看集邮圈子里的朋友都是上了年纪的,我竟然是比较年轻的一股悲凉感油然而生。我真心希望有年轻人能加入原地集邮的行列里来哪怕来了解一下也好。
言归正传,第一回就简述一下原地集邮的起源吧。原地集邮是上世纪80年代香港集邮家朱桐先生提出的,1984年10月朱桐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地首日封及原图卡》一书中,首次将这种首日实寄封称为“原地封”。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原地集邮形成了一种中国独创的全新的集邮类别。
1986年在上海出现了第一个民间的原地封研究会,研究对象是以原地首日实寄封为主的原地邮品。着眼点和动因是提高集邮品收集的精度和难度。原地封研究会成立伊始,就提出以收集、研究首日原地实寄封及相关邮品为本会宗旨,同时创办了会刊《原地封知音》,开展有关原地封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就其定义、要素、分类标准、制作原则等进行了认真和系统的探讨。
试刊号由张文彪先生编辑、刻写蜡纸、手推油印机油印。刊名由张包子俊先生题写,刊名由张文彪先生命名。

图片资料由张文彪先生本人提供

图片资料由张文彪先生本人提供
《原地封知音》创刊之时也是原地封研究会成立之日。1986年6月16日

图片资料由张文彪先生本人提供

图片资料由张文彪先生本人提供
原地封研究会在成立一、三、五、十、十五周年之际,相继编印了《原地封研究会文集》的第一、二、三、四卷和《原地集邮研究文集》(即:《文集》第五卷),公布不同时期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成立四周年时,原地集邮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童国忠先生还编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日原地封图鉴1981-1989》一书。






2008年童国忠先生编著的《原地集邮概论和图鉴》出版。此书后来成为不少集邮爱好者研究原地集邮的重要参考资料和引用的主要依据。我就是其中一分子,自童国忠老师处购得图书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把此书作为购买和研究原地封的重要资料和依据,确实受益匪浅。
全书分上下两个部分,上篇为理论部分,主要对原地集邮20多年的理论和发展,进行了一个完整的阐述和系统的总结,对几十种邮票题材溯源方法进行了补充归纳和整理。 下篇为1980-2000纪特邮票原地封图鉴部分。收录该期间原地封(邮制、公事、普封)封图2000幅,并附有原地说明和收集资料。

此书在2008年南昌全国邮展上荣获大镀金奖
另外,还有一本何欣先生编著的《中国原地封图典1894-1966》这本书关注的是“史前”的中国原地封。书中收录了1894年至1966年中国各时期原地封精品438件,每件藏品均有翔实的资料说明。 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未中国原地封概论和图录,图录包括清代、中华民国(1912--1949)、解放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部分的原地封。第二部分为中国邮票原地资料和附录,原地资料部分有1894年至1966年中国邮票的原地资料,以表格的形式排列,便于读者查阅;附录部分为中国集邮公司为日本邮趣协会制作的首日原地封图录、天安门原地邮局及邮戳沿革资料、北京市集邮协会原地类集邮展品评审专用规则。

这些书都非常好是全面了解原地封的重量级工具书。时间不早了今天就先讲到这下期将介绍一下“原地邮品”和“原地集邮”的概念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