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22观后感
高加林总被命运捉弄,但也总能碰上贵人,就这样曲曲折折走着他的人生之路。陈方明在高家村调研期间,折服于马店小学的教师们不畏艰苦地敬业执教,与一腔抱负、想法新颖的教师新人高加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高加林拒绝了黄亚萍同游上海的提议,与黄亚萍话别后,电话联系了陈方明。二人再见,陈方明十分高兴,得知高加林已经不是民办教师后,无私地与他分享大众晚报社的招考信息,鼓励他报考这家自己正准备跳槽的报社。希望他们二人都能考上记者职位,陈方明展现他的敏锐洞察力,高加林发挥他的卓越写作才能,人尽其才,合作无间。当时正是招考截止前一天,陈方明仔细解释了高加林的情况符合招考条件,表示将为他填表投送。有这样一位交情仅一个月的异地朋友,能够热心为他寻找出路,高加林还是幸运的。 高加林又来到那家面馆,他担心招待所人多手杂、怕出意外,出于谨慎,决定拜托老板娘姚阿姨代收通知书,请姚阿姨告知通讯地址,友善的姚阿姨爽快答应。高加林成长了,知道要防人,也学会了看人。高加林去信回家,称要在上海再留半个月,参加完报社考试再等待结果。高玉德收信后去请高明楼读信,我的警惕心又提起来了,害怕高明楼为了遮掩冒名上学的事又出手掘断了高加林的前途。想对高明楼说,亏心事只做一次就够了,千万不要重蹈覆辙、一错再错。高玉德还不嫌事大地提议,万一高加林留在上海,要高双星和高加林相互照应,高明楼听完尴尬地笑了起来,说高玉德想得太远了。 到了晚上,高明楼夫妇愁眉对坐,都在担心高加林留在上海后高双星的事会露陷。高明楼底气不足地安慰着妻子,也在自欺欺人地麻痹着自己。纸包不住火,真相总有一天会揭开。 没想到巧珍会去上海的因由是给孩子治病。心脏畸形矫正手术花费较高,要给这对小夫妻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大众晚报社林总编对于招考评审组拿高加林户口和学历说事的观点并不认同,他客观指出高加林笔试第二、排名靠前,户口和学历并不是招考公告中的要求,附加公告之外的条件并不合理。而且林总编读过高加林的报告文学作品,欣赏他的文采,当中体现的写实、简洁也正是新闻作品的核心要求。总编的业务水平就是不一样,分析专业、眼光独到、维护公平,希望林总编能以理服众、力排众议,录取高加林。 半个月后,高加林再次来到面馆,向姚阿姨道别。他甚至都没先问姚阿姨是否收到信件,而是确信已经落选。经过几次挫折的高加林,不再怨天尤人,能够笑对结果,在人情世故上也有所长进,学会以足够的尊重回敬别人的善意。姚阿姨劝他多等两天,还要高加林留下家里的地址、转寄信件,都被高加林拒绝了。姚阿姨要包吃食送他,高加林也知道表达人家做生意不容易,感谢姚阿姨的好心帮助,承诺以后有机会再来看望。 告别姚阿姨,高加林回旅社退房,此时姚阿姨刚好收到高加林的聘任通知书。姚阿姨高兴地跑到旅社找高加林,却得知他刚退房离开。姚阿姨着急地在街上寻找,喊不停已经载客的出租车,紧张气氛烘托到极致。老天决定给有所长进的高加林一点甜头,让他在去车站的路上看到了着急寻他的姚阿姨,并出声喊住了她。终于找到高加林,姚阿姨欣慰地松了口气。 镜头一转,高加林手握通知书狂奔,跑出了黄土地,奔向了大上海,脸上渐渐露出喜悦。在陈方明告诉他招考消息的那家露天餐厅,即将成为同事的他们,又一次相聚。上一次是好友分别前的久违叙旧,这一次是同事报到前的热烈庆祝。高加林感谢景老师鼓励他创作,也感激陈方明提供了机会。收信前内心失落却强装无事,现在喜悦难以言喻,情到深处激动哽咽。 尽管高加林栽种的庄稼苗还没有长成,但他的汗水滴落黄土地,他的心声拂动黄河水,他的城市梦也结出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