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傳夫子之道,必經論語。

2021-02-04 16:47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要傳夫子之道,一定經過論語的洗禮,再去窺覽經典的奧義。國學的主題就是儒學。儒學的內容是傳經,儒學的作用是社會事功。 古今以來制度、文字、工具等等,多會有所變化。惟有向善的指標不曾改變。


學習的歷程會按著年齡和志向,來發展。那麼教育的執行,會促使人格的健全,與技能的養成。是甚麼樣的人,會做什甚樣的事,


教育的作用,會促使受教者,成為某一種人。


大家都身處在,這浮誇的社會裡面,身有一技之長,卻社會關係不完整的狀況很多。不能分清正經與歪邪的分別?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會遭人批評。例如最近的新聞,一名鄭姓的演藝人員,為了不破壞身材。透過外國的非法管道,取得代理孕母,來滿足自己有小孩的慾望。想為自己戴上人母的桂冠嗎?這就是科技與人倫的衝突。不是該演員演技不好,也不是容貌不漂亮。是在道德認知上有落後。在社會的縫隙中,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因此產生會明暗不清的行為。沒辦法關注社會輿論,再來修養自己的行為。這也只是冰山一角。


台灣這兩週,一樣有一個新聞,一個年輕貌美的小明星,被帥哥醫生拍屁股,自認為很享受,和另外一位相貌一般的歌手有些接觸,卻認為身體受到騷擾。這都是以自己的慾望,來判斷社會的狀況。這顯然是不正確的。這些狀況,並不是非知識或技術類的問題。是個人心智不清,社會認知模糊下,所產生的困擾。



歷史上,王莽、黃巢、張獻忠、洪秀全等等這些歷史人物,或文或武、或逢時、或乘勢,各有不同,但都在道德上有爭議。這是甚麼人所引發的,並不是什麼事決定的。事情已經發生了,那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個人可以選擇應對的狀態。事情未發生的時候,個人的心態,就會牽動目光的焦點。什麼樣的人,就會看到什麼樣東西


教育的作用,會促使受教者,成為某一種人。週二的時候,提到皮錫瑞在"經學歷史"中的三種分判。一、孔子為政治家,六經是治世之說,偏重微言大義,其特色為功利,流弊是狂妄。二、孔子為史學家,六經是史料之說,偏重名物訓詁,其特色是考證,流弊是繁瑣。三、孔子為哲學家,六經為載道工具,偏重心性理氣,其特色為玄想,流弊是空疏。傳承的子弟向哪種老師從學,就會有不同的影響。


一種說治世的。在內地談論政治,是少數人的權利。一些主張政治儒學的?那大約是坎坷的路子。因為那朝堂上,會被"馬儒"給標上錯誤。


再一種說史學的。近代史中,動亂難堪,清朝時分,整體國力大退步,這種主張,對於建設事功,難以言用。尤其又再新證據出土之後,一些講古考漏的人,風向更改之快,先前的主張,有如畫蛇添足。例如馬王堆的道經與德經,出土之後,那原先主張,道先於德的學人,就會裹上飄飄然的煙雲了?


再一者,說哲學的。禮樂失而求諸野,本來就自然的現象。人的身心與禮樂的關聯,有氣運理行的動靜,心胸指歸于道義,論述從於孔廟東西廡,順流衍論,如下至今,這就是正途新路。


再者,當代六十年間,台灣仕人,儒學有傳,得以治世,文武虛實,皆有作動,憑有實效,湛湛然是時獨明,入世論功,須有一筆。

傳夫子之道,必經論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