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这句话的出处是刘基《拟连珠》,大致意思是实践出真知。一般来说理解到这个程度,考试什么的就已经可以拿分了,不过嘛时至今日,我这人经历过很多以后仍然能满肚子墨水还充满想象力,一下子就看出这里面完全不是这么简单。
首先,我发挥了一下想象力。
文中说“尝之者识”、“履之者知”,那为什么不是“尝者识之”、“履者知之”?或者换句话说,如果在语文课上,老师能不能认为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原文变换成后者的形式?可以尝试思考这个问题,改动之后“之”这个词的含义就发生变化,本来是指代“物”和“道”的,如果换过来,就变成了指代“甘苦”和“夷险”,认识的主体就变了。
也许可以认为这样思考也就是换一种理解方式,无可厚非,但是最终让我认为不能改的原因,是这里面有个主观与客观的问题。
以“尝之者识”为例,后者的意思是“外界事物有自身的特性,我已经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其他人也去调研吧,调研之后也会像我一样知道”,不难看出,这里面表达的观点是先入为主的,将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单方面认定为标准答案;而前者的意思是“我通过对外界事物进行调研,认识到了外界事物有自身的特性,我已经知道这个特性对我是“甘”还是“苦”,那么可以推论,对外部事物进行调研的其他人,也会有各自的认识”,这里面则是客观的,认为事物对不同的观察者有不同的外立面,不同的人自会识别事物对于自己而言的“甘”与“苦”。以上解读对于“履之者知”,也是同理。
第二,文中两个核心动词居然一语双关。
前半句的“尝”有尝试的意思,表达的是“物的甘苦,去尝试/调研的人会识别”;万万没想到,这个词同时还有“曾经”的意思,表达的是“曾经去尝试/调研过的过来人,比其他人更有希望掌握一类物的基本原理”。后半句的“履”有鞋的意思,名作动就是有“走”的意思,表达的是“道的夷险,去走的人会知悉”;万万没想到,这个词同时还有“履历”的意思,表达的是“屡次经历、摸着石头走过来的过来人,比其他人更有希望掌握一类道的客观规律”。这里的前一种理解是面向古汉语理解,后一种是面向现代汉语理解,如乘时光机,跨越次元壁,尝之者尝识,履之者履知。
第三,文中两个核心主语居然可以通假。
我又发挥了一下想象力,也许通假这个文学特性不仅存在于字面上,也可以存在于含义上,还可以存在于口口相传的过程中,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谐音梗。“物”可以通食物的物、事物的物、物理的物、事务的务、任务的务、悟道的悟、会晤的晤,可选的理解方式很多;“道”则可以通道路的道、道理的道、悟道的道、通道的道,也有很多。这些理解方式就像坐标系一样,在各自的维度都可以无缝衔接在原文的解读中。好家伙,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看到前人这句话,“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一朝“悟”“道”,后人就有了“知”“识”。短短一句话,自成生态,逻辑自洽,千古流传的流量密码浮出水面。
最后,这句话就想哲学理论一样,可以指导人们思考实际问题。
曾记否,2020年高考上海卷的语文作文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现在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这篇文章就快收尾了。只能说纵使我们看到的事物奇形怪状,其基本原理大概率不变,基本原理这东西总是随着时代推进而不断改进,而且很多事物是辩证统一的,可以互相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纵使眼前的人和事千变万化,其客观规律大概率不变,就算不利于我们的发展,也可以通过破坏其形成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来缓解。
正如转折或者发展本身都是动态的,认识也是动态的认识,平衡也是动态平衡,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模型是有时空局限性的。还得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对于固定模型而言当然无常;对于动态的发展、认识、平衡而言才能保持在正常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