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2022年上海高考语文写作考前灵魂11问:作文公式?如何拟标题?是否引材料?
明天,就是2022年的上海高考了,广大的高三er们,A U Ready?众所周知,上海的高考作文,一贯聚焦思辨,往往形而上,往往很搞人!所以 分享一位资深高中语文写作老师的考前灵魂11问,希望助大家一臂之力!
上考场前再次理清以下11个问题
1.作文公式是什么
2.如何拟标题
3.要不要直接引材料
4.是否需要析材料
5.段内论述公式是什么
6.归因角度有哪些
7.思辨角度有哪些
8.归因重要还是思辨重要
9.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
10.人物素材运用的公式是什么
11.如何提炼素材

1.作文公式是什么
(1)引材料:现象引 名言引 事例引 概括引 不建议直接引材料 (一般80-100字)
(2)析材料:(一般100字)
(3)归因分析(一般200字,至少写两个方面逐句分析,有可能需要两次归因)
(4)弊端分析、价值分析(一般150字)
(5)思辨(一般200-400字)
(6)联系现实:(一般100字)
(7)怎么办:(一般100字)
2.如何拟标题
让字句,是字句,用字句,把字句,不字句,动宾式,反问式,对称式
1.“让”字式拟题法
《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莫让浮躁侵染了文化“琅琊榜”》
2.“是”字式拟题法
《美育是一种刚需》《灾难从来都不只是“假想敌”》
3.“以(用)”字式拟题法
《用规则文明突破“关系藩篱”》《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用“乡土味道”赋能乡村振兴》
4.“把(将)”字式拟题法
《把“有意义”的事做出“真效果”》《莫把工具当目的》
5.“不(莫,别)”字式拟题法
《巧诈不如拙诚》《算法不能变为算计》《“正步”人生从未“稍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6.“动宾式”拟题法
《走出“生活在别处”的困境》《铸就文质彬彬的礼乐中国》
7."发问式"拟题法
《路面变冰场,治理岂能“打滑”?》《对待宠物,食物就是爱吗?》
8."对称式"拟题法
《要拆围墙,先去心墙》《一稻济世,万家粮足》《早莺争暖树,春水起微澜》《廉自慎独始,心由慎独安》《舍一朝风月,得万古长空》《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别样的道路,同样的精彩》
3.要不要直接引材料
不要,最好概括(设问)引材料
例 1🔥公园要在草地上新建一条小路,被认定的最佳设计方案是:在一段时间内任由游人自由行走,最终形成道路。这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众人的意见与形成道路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小故事给我们答案:公园要在草地上新建一条小路,被认定的最佳设计方案是:在一段时间内任由游人自由行走,最终形成道路。
4.是否需要析材料
(1)如果是比喻类需要回归本体
(2)如果有相似概念,需要辨析概念
(3)如果概念比较陌生,需要下定义
(4)如果是矛盾类,有一对关系,需要亮出观点,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与材料对话
5.段内论述公式是什么
1.观点句 2.解释分析句 3.引证(例证)句 4.解释分析句 5.引证(例证)句 6.解释分析句 7.总结句
例 2🔥世上没有移山的方法,唯一能改变我们和山的距离的途径是:山不过来,我过去。人们可以持有这样的态度: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
具体段落👇
(1)强大的外界环境是必然存在的客观局限,在个人力量无法与之抗衡的情况下选择“适应”是一种理智。(2)这种智慧源于认清自我能力的有限性,故而不做无谓徒劳的抵抗。(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亘古不变的法则揭示了丛林世界优胜劣汰的残酷。(4)个体的力量在时代的洪流下不堪一击,学会认清对现实的“适应”看似是懦弱的妥协,实则是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5)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儒学延续千年,长盛不衰,正是得益于它在不同时代下不断调整,顺应“不能改变的一切”。(6)芥川龙之介说:“最为贤明的方式是不违背生活。”(7)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环境之时,认清自我,适应外界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1)提出分论点
(2)对分论点做进一步解释
(3)引用名言进行论证
(4)引用名言之后进行分析说理
(5)使用儒学例子
(6)引用芥川龙之介的名言进行论证
(7)段落论证总结
6.归因角度有哪些
1.社会原因
(1)社会转型期
(2)资讯纷繁、发达,信息科技发达
(3)高速发展,事物速生速朽
(4)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原有的乡土社会变为工业社会,熟人社会变为陌生人社会
(5)中西方文化融合,国际风云变幻,全球成为命运共同体
(6)自媒体发达,处于众声喧哗的小时代
2.人性原因
(1)懒惰(2)恐惧(3)逃避(4)贪婪(5)自私6)向善之心(7)悲悯心
3.文化原因
(1)乡土文化的大背景
(2)国际视野(时代背景)
(3)个人家庭文化(成长环境)的小背景
4.心理原因
(1)受到思维惯性的影响
(2)盲从
(3)对未来的预期
7.思辨角度有哪些
1.不总是(分情况)
(1)分人
(2)分形式
(3)分效果
(4)分标准
2.反作用
(如当下也会重塑传统、想象力也是知识的土壤)
3.对立面
(不搭配也可以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不能完全没准备好就开始)
4.二者关系
(秩序和规则、新和旧)
8.归因重要还是思辨重要
思辨重要,先归因,后思辨。要把二者分开。归因至少二个角度,思辨至少两个角度。要把问题真正说清楚,说透彻,需要在思辨部分用更多笔墨
9.怎样层层深入地论述
最忌用怎么样代替为什么,按照材料逻辑,逐层论述,关键段落可以独立成段
例3 (上中高三期中)
材料:现实生活中,有人会为了避免不好的结果而避免了开始,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
审题
抓类型:现象类 思辨类
抓对象:开始 结果
抓关系:为了避免不好的结果,所以避免开始
抓思辨:避免了开始未必会带来好结果 避免不好的结果也错过了好结果
亮观点:《慎于有始,勇于有始》《不囿于结果,勇敢开始》
思路梳理
1 .引材料
(1) 名言引:
顾城——“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老子说:“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2) 事例引:荆轲刺秦王、革命先驱
2.析材料
对不好的结果进行界定
(1)显而易见的人身伤害
(2)无法挽回的后果
(3) 难以控制的局面
(4)可能存在的资金风险、心理创伤
……
3. 归因分析
为什么有人为了避免不好的结果而避免了开始
(1)人们对不好的结果有恐惧、排斥心理,这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
(2)人是理性的动物,会考量行动的成本与效益,做出最经济的选择。
(3)对自我掌控能力不自信或是无力承担结果时,也会避免开始。
4.思辨
这样做的弊端:
(1)避免不好的结果也错过了好结果
(2)即使避免开始,也未必可以避免不好的结果
(3)容易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丧失冒险的勇气和信心
(4)成为逃避的借口
(5)由于个人能力或思维的局限,对“不好的结果”的预估未必准确,一味不去开始,可能错失机会
(6)面对一些社会难题,如人口、经济问题等,如果人人“明哲保身”,不敢勇敢提出异议,那么学术权威得不到维护,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民众思想被禁锢,阻碍社会进步(马寅初 顾准)
这样做的价值(需要开始):
“开始”并非莽撞地“乱为”,而是缜密分析,理性谋划,慎重决策
(1) 开始之后,可以从过程中收获成长
(2) 有些“开始”是心怀大义的信仰和追求(革命先烈)
(3) 开始是一种勇气和探索
(4) 只有“开始”,努力“开始”,我们才可能收获好结果
(5) 很多事情,不能把结果作为衡量的唯一尺度
5.联系现实
(1)有人过于鲁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2)有人过于保守,不敢冒险,错失机会
6.怎么做
(1)要充分评估风险
(2)不要太保守,错过机会
(3)如果结果真的不好,但已经开始,可以在开始之后,尽最大努力,做调整
7.范文
在路上
“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每一份成功必定离不开努力。”作家张爱玲曾如是告诉我们。诚然,事物的结果并非尽能遂愿,也正因此有人会为了避免不好的结果而避免了开始。
或许这正源于我们人性中的弱点。人总是害怕失败,因畏惧与怯懦而选择了逃避,又或者我们不敢去承担行为的后果。因杞人忧天式的担心而犹豫着不敢迈出第一步。
难道我们便要一直这样逃避下去吗?难道因为对不好结果的担忧便不再开始了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我们恰恰需要“开始”。
结果的糟糕只来自我们的主观臆断,甚至往往是一种认知谬误。视野的局限让我们对未来无法掌握,机遇与挑战的存在让转折无处不在,因而唯有“开始”是通向成功之途。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他们的开始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更何况胡适曾言,“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即使短期看不到好的结果,功力也不会白费。中国航天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不也正是几代人共同奋斗的成果吗?若因一开始的希望渺茫便自封前路,无疑是令人惋叹的。
然而,即使结果真的不如人意,我们仍应踏上征途,因为泰戈尔曾言,“只要你经历过就是最伟大的美好”,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不禁想起被调侃为“诺奖陪跑者”的村上春树,他深知自己的作品不会因一个奖项而一夜价值跃升,也不会因未得奖而贬值,坚持每日写作、跑步。他说:“终点线不过是一个记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奔跑的。”此言得之。结果并非我们人生的唯一导向,正式开始的勇气与过程的丰满,成就了人行于世的意义与价值。
不仅因“过程”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开始”,更因其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我们看到古往今来,无数人从不因预想的结果不好而退缩,反而逆流而上。恰似礼崩乐坏之时,孔夫子仍坚持周游列国,希冀着终有一天“仁”、“礼”能重现生机;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屈子披发行吟泽畔,昏君谗臣当道也要选择心中的高洁,奋力反抗,原因不也正在此吗?再看今有亚洲飞人苏炳添精于每个0.01秒的精进,打破亚洲人无法跑进9秒的轻蔑,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开始”,迎难而上的开始,恰是对人性的讴歌与绝唱,是对单一结果的评判体系的不屑,做自己的国王。
可见“开始”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必须注意到这份开始不是冒进,也不是刻意螳臂当车,而是对人性中怯懦与逃避的克服,对转折与过程的拥抱。经过了个人意义与社会价值的考量方做下的审慎决定。
“不要害怕新的竞技场。”马斯克鼓励我们。不必惧怕结果,只要我们迈出第一步,走在路上。
10.人物素材运用的公式是什么
身份+事迹+成果+传主言论+他人评价
例4🔥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观点】
命运的必然性和人的主动性(虽然人生必然会遇到困境,但我们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约束为自由。)
具体运用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丰子恺评价他的恩师李叔同:“文艺的园地,被他走遍了。”徜徉在文艺世界本来是李叔同的自由,只是人的一生并不尽然是一片绿洲。社会转型的剧烈动荡,让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倍受翻越沙漠的煎熬。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内心的伟大艺术家,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风沙,他不顾一切阻止,以“自由”的方式,选择了用佛教来释放这种难言的情感,并致力于用佛教来唤醒世人。是的,我们不能使绝对存在的人生沙漠凭空消失或易位,但至少,我们可以将相对自由紧握在手,将真正的责任担负在肩。履沙漠而行,最艰辛,却也是最自由。(素材解读中,包含了身份、事迹、成果、传主言论、他人评价在内的重要信息。)
11.如何提炼素材
以你的论点为中心,围绕材料、解读素材,建立素材与观点之间的紧密联系
例5🔥材料:
有一天,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具体段落
苏格拉底在逛集市之后发出了“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的感叹,这声感叹给当下社会那些心为物役的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不为外物所累,保持一种静虚的心境,才使他的人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由此,我想起弘一法师(身份)李叔同的两句平淡却无限美好的诗:“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传主言论)”阅尽繁华之后,他选择了皈依佛教中最讲究持守戒律的律宗,谢绝了所有的俗世应酬,非佛书不书,非佛语不语,终使几近失传的律宗再次发扬光大(事迹+成果)。正是由于李叔同懂得删繁就简,才使他的人生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挽救了一种濒于灭绝的宗派,并且给更多的人带去了一个开悟的机会。也正是由于他有一种洞穿名利虚荣的睿智,才不被盛名高誉所陶醉、所捧杀。拥有超越功利之上的情怀不为外物所束缚,人生才有余裕畅享“莺啼陌上人归去”的闲适。正如苏格拉底说的那样——这个喧嚣、纷扰的世界,其实有许多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