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望信笺》创作手记
做这一期的时候墨老师照例来看水面以下的冰山。看完以后在YY里嗷的一嗓子:“我宁愿没看见过!”
“我哪个前女友”,墨老师录到这一句开始吱哇乱叫,“这么渣吗?男主怎么那么快就妥协了!所以前面是欲擒故纵吗?不再矜持一下了?!”“什么啊!怎么还在说教,快点进入正题!行不行啊叔叔!不行吃点药!”“啊?他们最后没在一起啊?why,童话故事结局不好吗!都酱酱酿酿了,为什么不在一起!”
他个人对《愿望信笺》这位男主的行为相当不认可,抵触情绪大到合作这么久第一次提出希望改设定的要求。据理力争了半小时以后他妥协了,台本没有改动,保持了原本呈现。
《愿望信笺》引发的抵触,正是因为这一次“水面以下的冰山”,主题是嫉妒。
刚刚成年的女孩,对成年人貌似“想干嘛就干嘛”、可以肆意支配的感情与情欲充满着嫉妒——她刚刚结束的高中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不可以”“不行”“不许”,所有人都在告诉她“等高考完了……”
“成年”仿佛一个封印魔咒,以纵情与恣意为诱饵,哄骗她接受禁闭与束缚的现实。现在封印失效,潘多拉魔盒打开,长久被压抑住的一切都急需一个出口来宣泄。
小女孩嫉妒大人可以随意享受情欲,但大人也在嫉妒着小女孩:她即将去外地上学,未来光明美好,自己对于她来说,可以预见地,即将变成泛黄的旧照片一样的记忆。
她那光明美好的未来,“叔叔”是不会再参与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结伴而行一段旅程之后,他们就会去往不同方向,人生轨迹再无重合。
这种嫉妒,让“叔叔”希望为这个“终点”打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也仅限于印记而已了。
当时写纯爱甜实在写腻了,这个有点复杂而微妙的、萨冈式的故事几乎是硬闯进脑海的,而且牢牢地占在那里,难以驱赶。无论如何,希望这个不请自来的故事也能得到你的喜欢。
(墨老师喜不喜欢我们就不去管他了)
片尾曲选用了王若琳版本的《What is a Youth》,是1968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插曲。
What is a youth? Impetuous fire.
青春是什么?激烈燃烧的火
What is a maid? Ice and desire.
少女是什麼?冰霜和欲望的结合
The world wags on.
年华如此迁移下去
A rose will bloom,
玫瑰会盛开
It then will fade,
然后会凋萎
So does a youth.
青春也是
So does the fairest maid.
最美的少女亦复如此
有趣的是,上面是1968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插曲』(What is a Youth 电影原版),而它的『主题曲』是基于同样旋律但气势更加宏伟磅礴的《The Time for Us》(A Time for Us 电影原版)。
A time for us some days there'll be,
总有一天,会有属于我们的时光
When chains are torn by courage born of a love that's free
自由之爱滋生勇气 斩断枷锁
A time when dreams so long denied can flourish
那些曾被否定的梦想终能盛放
As we unveil the love we now must hide
深埋心底的爱也能宣之于口
A time for us at last to see
我们的时光,终能得见
A life worthwhile for you and me
一段人生,值得你我共同珍惜
And with our love through tears and throns
我们的爱,伴随泪水与荆棘
前者是昨日之逝,后者则是明日之始,两首歌彼此互文,带来一些更加复杂细腻的风味。
墨老师对这个片尾曲亦有歧见,这是我们俩长期以来理念上无法统一的地方:他希望keep it simple,大家愉快听完,在氛围暧昧的片尾曲中美美入睡,不要强行上价值,不要搞这种听完以后大半夜五味杂陈让人失眠半宿的花活。他的备选片尾曲是《Tu》和《O.T.D》。
两种观念,没有高下之分,只看哪种的接受度更高,所以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馈,私信或留言给他或我都可以。非常感谢!

PS.,前一阵子得到一位听众的反馈,说这种音声作品,过分展现“幕后”会妨碍代入感。调研了一下之后,有点沮丧地发现好像确实是这样,所以花絮和剧刊完全是帮了倒忙……所以以后就不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了。这个剧后手记,不出意外,也是最后一次写,如果有打扰到听感,先说一声果咩那塞,实在抱歉,下次不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