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剧版《三体》细细看-08

2023-02-24 16:43 作者:danzelyoung  | 我要投稿

剧版第八集细看


01:33周文王的预测(八卦占卜)是错的

原文:“这意味着漫长的严寒岁月,冷得能把石头冻成粉末。”周文王长叹一声,说。

 

02:40这个突然出现的英文是大刘开的玩笑

原文:“用文火。”纣王无力地说,然后转向其他人,“该EXIT的就EXIT吧,游戏到这儿已经没什么玩头了。”

洞门上方出现了发着红光的EXIT标志,人们纷纷向那里走去。汪淼也跟随而去,穿过洞门和长长的隧道来到了金字塔外,看到黑夜里大雪纷飞,刺骨的寒冷使他打了个冷战。天空的一角显示出游戏的时间又加快了。

 

04:06一个文明进程终止了

原文:这一夜持续了四十八年,第137号文明在严寒中毁灭了,该文明进化至战国层次。

文明的种子仍在,它将重新启动,再次开始在三体世界中命运莫测的进化,欢迎您再次登录。

 

06:56这个不是汪淼的实验室主任吗?怎么跑到作战中心来了?还是说V装具买来就放在汪淼的实验室了?


20:53李冰冰也进入游戏了,那这个V装具到底是装在哪里了?
23:24汪淼对游戏的设定进行分析

 原文,第五章:乱纪元,乱纪元,乱纪元……

见鬼!别去想它!!为什么非想它不可?为什么?!

很快,汪淼找到了答案。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玩过电子游戏了,这些年来电子游戏的软硬件技术显然已经提高了很多,其中的虚拟现实场景和附加效果都是他学生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但汪淼明白,《三体》的真实不在于此。记得在大三的一次信息课中,教授挂出了两幅大图片,一幅是画面庞杂精细的《清明上河图》,另一幅是一张空旷的天空照片,空荡荡的蓝天上只有一缕似有似无的白云。教授问这两幅画中哪一幅所包含的信息量更大,答案是后者要比前者大一至两个数量级!

《三体》正是这样,它的海量信息是隐藏在深处的,汪淼能感觉到,但说不清。他突然悟出,《三体》的不寻常在于,与其他的游戏相比,它的设计者是反其道而行之——一般游戏的设计者都是尽可能地增加显示的信息量,以产生真实感;但《三体》的设计者却是在极力压缩信息量,以隐藏某种巨大的真实,就像那张看似空旷的天空照片。

汪淼放松了思想的缰绳,任其回到《三体》世界。

飞星!关键在于不引人注意的飞星,一颗飞星,二颗飞星,三颗飞星……这分别意味着什么?

 


24:43日晷

这个图用的还是很有意味的。图上是“赤道式盘形日晷”,这种日晷是中国的独创。许多人都认为,日晷是中国人的独创发明。确切地说,赤道式日晷可以说是中国人的独创发明。然而,日晷与赤道式日晷之间不能划等号,赤道式日晷只是日晷的众多类型之一。

日晷,如同漫漫长路上的驿站和里程碑,使人类在不知始终的旅途中不再感到迷茫,从此对时间这个不可思议的抽象概念有了具象的认识。换句话说,人们借助日晷清楚地“看”到了(细分的)时间以及时间的流动。进一步说,人们“抓”住了时间,就好像从此可以抓住自己的命运,从命运主宰的对象变成了命运的主宰。

在宇宙观上,在对生存空间的认识方面,日晷推动了以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向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的进步。在中国古代,“盖天说”向“浑天说”的转变,日晷也与有功焉。

在时间观上,时间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时间的单位被更加精细地划分。例如,中国古代的“年”字,本意是作物成熟的周期,但日晷出现后,年的概念变成由太阳相对地球的活动周期(即太阳回归年)来确定了。

关于时间单位,日晷之前已有年、月、日、时等概念,但这些概念都来自天象,日晷出现后,才有了人造的、更加细分的、源自日晷刻度线的“刻”的概念。

在主观意识方面,日晷帮助人们完成了思维方式上的质的飞跃,把原本复杂、不可言状的内省心理活动借助新的时间坐标条分缕析。

在日常生活方面,许许多多的客观现象、事物被纳入到更为细化的时间维度中去重新认识,各种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包括古代频繁进行的军事活动,得以按照比较精确的“时间表”更加周密地计划、安排,更加有序地进行。

在精神世界层面,日晷成为人们社会交往中“守时诚信”的依据,帮助人们逐渐培养并建立起“至信如时”的道德观念。

在科学进步方面,日晷本身即属于天文学仪器,又反过来促进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其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了历法的形成和完善,因为最初的日晷首先就是用来测定年度和季节、节气的。

正是由于有了日晷,中国人早早便制定和使用了“二十四节气法”这一十分契合自然规律的补充历法,并且被全世界沿用至今。“二十四节气法”对于以农事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古代中

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6年,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之,日晷的制作和使用,使人们对“日地关系”这一天文学的基础认识不断趋向正确。

古人在日晷的制作过程中,即使事先不懂得所需的所有数学知识,也会通过实测,验证、获得和掌握一些数学(包括几何学)定理和方法,如勾股定理、圆周率、等分圆周、三角函数等,对古代算学的进步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由于任何一个日晷都需要设置在一定的方向上,人们借助日晷较早掌握了准确的定向技术。而且,日晷测定方向远比受到磁偏角影响的指南针精准、方便。可以说,指南针发明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航海上,而日晷的作用却体现在各个方面。

虽然日晷不能当作“全天候”的计时器使用,但是它的测时功能要优于古代其他计时方法,如刻漏、水钟(它们长于计量时长,昼夜可用)。二者互验互校,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对古代计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有了日晷以后,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进步加快,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引自:《百科知识》杂志社著.百科知识(2021年第15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38.

 

24:51镜头又拍了一只虫子
25:32对ETO让汪淼玩三体的原因给出了一个解释

 

37:48慕星的环节可以都跳过的
42:29剧版设计了一个智子透露信息给ETO,然后又让慕星知道这些科学家的居住点

这里就出现漏洞了,如果智子嫩么爱玩泄密,那古筝计划不是也就泄密了?

 

45:28汪淼的倒计时继续显示

冒昧点评

剧版第八集,很少的与原著第四、第五章内容贴合。剧集增加了大量情节,沙瑞山想复现宇宙闪烁、慕星与潘寒的交谈以及后续慕星的各种小动作,感觉是为了拉长时间,填充剧集数量,对故事的推动没啥影响,很拖沓。

 

本集只需要感谢我们的太阳系——我们有一个稳定的太阳☀

 

资料增补

地球,有一个稳定的恒星,所以我们有稳定的时间,我们无法理解“乱纪元”

 

如果在建造屋顶盒和通道时角度稍做改变,冬至这天阳光就无法射进来。是巧合吗?就这么凑巧对齐了?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的天文学家汤姆·雷曾在20世纪80年代调查过纽格兰治的几何设计,他断定不可能是巧合。我到汤姆·雷位于都柏林的办公室拜访时,他说“我是天文学家,也是数学家,看了统计数字后,我感觉这样的构造真的不太可能这么凑巧”,“当时的人想要”和太阳成一直线。几年前,鲍威尔在知名考古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也有同样的结论:“毫无疑问,这个特色就是整座墓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纽格兰治现在的名字来自盖尔语中的“阳光洞穴”(UaimhnaGréine)。事实上,甚至在20世纪60年代首度开挖前,当地就已经流传着阳光会在一年中的某个时刻照进洞里这样的说法。欧凯利猜测可能和冬至有关,因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常有这种连成一线的设计。因此他在洞穴外扎营过夜,第二天——1969年12月21日——起了个大早,以便亲自证实他的猜测(为了确定结果,一年后他又重复了同样的实验)。汤姆·雷跟我说这个故事时忍不住笑意。他说:“从天文学家的角度来看,其实不需要亲身体验。只要做一些调查,就可以找到答案。但我们想象的情景很浪漫,在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一天,欧凯利坚持守在墓室后面,等待太阳升起。看吧,太阳升起时,他发觉阳光照进纽格兰治的主要墓室。”那天早上,欧凯利的日志内容如下:

位于爱尔兰纽格兰治的“长廊古墓”,可追溯到公元前31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到了冬至的早晨,阳光通过古墓入口上方的开口射进来,照亮墓室后方

格林尼治标准时间上午8时54分,太阳的顶缘从地平线冒出来,到了8时58分,第一道阳光穿过屋顶盒,沿着长廊直射进墓室的地板,一直延伸到最深处石盆的前缘。

 

但现代人的看法和五千年前不完全一样。汤姆·雷说,过去数千年来,地轴会周期性地摆动。这个现象和地球自转轴的进动(precession)有关:地球转动时,地轴本身会慢慢绕着太阳系旋转,转一圈需要2.6万年。而与此相关的摆动,天文学家称为章动(nutation),章动会造成地轴定期改变倾斜角度。目前地轴的倾斜角度为23.5度,而在纽格兰治古墓兴建时,倾斜角度比现在略大,大约为24度。汤姆·雷说,这个小小的变化当然也有其重要性,当时全年最短的白天比现在短一点,最长的白天也长一点。从而就会影响到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欧凯利也注意到同样的现象,现在到了冬至这天,日出后过了几分钟,第一道阳光才会射到墓室后方。然而,五千年前,应该一步到位。汤姆·雷说:“太阳一升起,应该就会照进来。”

纽格兰治的冬至日出仍是大众瞩目的事件。每年都有数千人参加抽签,希望能得到机会在12月21日所在的那个星期参观古墓。由于主要通道角度朝上,第一道阳光并不会照到墓室后方的墙上。欧凯利观察到,第一道阳光会照在离墓室后墙几米的地上。能得到参观机会的幸运游客希望能看到墓室内的第一道阳光。图菲说:“大家会一直盯着地面。”近几年来她所目睹的冬至日光次数应该居冠。“不知道过了多久。尽管大家都看着地面,还是无法捕捉到第一道光线。”很快光束的大小开始跟铅笔差不多,图菲说:“然后光线马上就变长变宽,同时在地面上向后移动。”一直过了几分钟,阳光才照在墓室中间,这时光线大概有20厘米宽,而且亮度惊人。图菲说:“颜色很好看,很温暖。整个墓室都被照亮了,你抬头最远可以看到顶石,聚集在墓室内的所有人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新石器时代的人把这么多巨大的石头搬到一个地方,用非常精确的方法建造了墓室,好让太阳直直照进来,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想象建造纽格兰治墓的人(就像说起现代的农民)一定对四季变化很有兴趣,也喜欢观测天体的移动,尤其是太阳和月球。当时还没有街灯和购物中心的光害,天空仍保有原始的清新。是的,爱尔兰的天气虽然常乌云密布,但在晴朗无云的晚上,每个人都能看到空中闪烁着光芒的天体。太阳每日的起落、月亮每月的圆缺、一年四季的转换──任谁都无法忽视天空的自然规律。

汤姆·雷说:“他们当然对天文学很有兴趣。”但他也告诫大家,不要把现代西方的术语套在差异这么大的文化上;把那些新石器时代的农人归类为“天文学家”或称纽格兰治为“观测站”时要想清楚。但我们将会看见,在讨论建造精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时,各种类型的学者都免不了提到“观测站”这个说法。此外,当时的农人对天空的兴趣浓厚,这一点毫无疑问。汤姆·雷说:“主要的两大天体一定是关心的焦点。有没有宗教的含义,我不知道,我想其他人也不知道答案。”

 

计时的工具:太阳、沙子和水

数千年来,计时工具愈来愈精准,马萨吉斯的时钟集其大成。我们提到过古代观察天象的人学会了观测月相来追踪月份,记录太阳每天的起落也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但要把一整天分成更小的单位就困难了,这也是人类历史到了最近才开始发展的。

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在南方的天空爬到天顶,然后从西方落下。在很久以前,一定有人注意到,如果你把棍子垂直插在地上,就会在地上投下阴影,阴影的移动跟随太阳在空中的路径,日晷就此诞生。那根棍子演化成日晷的指标,叫作“日规”(gnomon),此字源自希腊文,有“展现”或“表明”的意思。最早的日晷出现在公元前第四个千禧年的中期,制造地点有可能是埃及或近东地区。

埃及人建造的日晷有大有小,大的像巨石柱,小的可以拿在手里。可以随身携带的“影子钟”约始于公元前1500年,既精巧又简单:T形装置上的横栓指向太阳时,阴影落在画了记号的垂直轴上,就能估算出当下的时间。埃及人把一天分成24个小时,这个概念或许来自巴比伦人。埃及人用日晷来追踪白天的12个小时,另外12个小时则属于黑夜(数字12一定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一年大概就有12个月球周期)。

我们留下一天24小时的传统,但做了一个很重要的改变:埃及人的一小时长短会随季节变化;夏天的一小时比较长,因为白天比较长。我们现在用的小时则有固定的长度;因此在夏季时,白天的小时数会比冬天多。

在罗马帝国兴起前,日晷已经十分普遍,设计也很精巧。在公元前1世纪,一个名叫维特鲁威的建筑师能列出十三种不同的日晷,有的放在公共广场上,有的则放在私人的庭院里。日晷很快就成为罗马社会不可或缺的用品,让人可以安排一天的行程,就像现在用小时计划一天,小时还分成半小时和一刻钟。

并非每个人都喜欢这种做法。“愿天神惩罚第一个发现如何切割每个钟头的人,”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在公元前2世纪呼喊,“也惩罚那个在此地建造日晷的人,他用卑劣的方法把我一整天的时间乱切乱劈成好多段!”

还有其他不需要太阳的计时装置。沙钟很像现代的沙漏:可以运转一段固定的时间,之后只要倒过来,就可以再来一次。也有人用烧得很慢的蜡烛,侧边按照固定的间隔标记刻痕。

漏壶也叫水钟,是另一种古老的定时器。漏壶的构造可以很简单,一只底部有小孔、能让水定速滴出来的水桶就行了。水桶侧边的标记标明时间间隔。另外,也可以让水滴到另一个器皿内,用上面的印记计算过了几个小时。古罗马的法庭就用水钟控管双方律师可以开口说话的时间。如果观众想多听一点,他们就会大喊:“加水!”罗马人会用“失水”形容人浪费时间。

虽然古文明世界使用水钟的情况十分普遍,但最精细的装置却出现在远东地区。事实上,中国的机械水钟比欧洲最早的机械钟早了好几个世纪出现。最出名的就是宋朝官员苏颂于1077年开始制作的“水运仪象台”,只能用鬼斧神工来形容。这座非凡的机械使用流水控制巨轮以准确的速率转动。轮子上有36个水桶,按稳定的顺序装满和倒空。1090年完工时,水运仪象台几乎有十米高,装了数十个轮子、鸣钟和铜锣,放置在五层楼高的亭子里。(可惜的是,新皇帝在1094年登基时,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和其他会让人想起先皇的东西都被拆除,最后也遭人淡忘。几百年后,欧洲的时钟传到中国,反而变成人见人爱的“新”发明。)

这些仪器都有明显的缺点:夜间和乌云密布时,日晷就没有用了,沙钟和水钟需要持续维修,天气冷的时候水也可能结冰。

 

[加] 丹·福尔克著,严丽娟译.时间的故事:一本从史前时代到遥远未来的时间史.海南出版社.2019:22.

 

08剧情简述

八个黑夜后再次进入乱纪元,太阳一直没有升起。太阳出现了三颗飞星,意味着严酷的寒冬即将来临,于是纣王让大家再次脱水,周文王也心甘情愿跌入了沸腾的炉顶。游戏到这里已经没什么玩头了,汪淼却并没有退出。这一夜持续了四十八年,随后汪淼被迫退出了游戏。史强并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挂的,汪淼却始终处于震撼之中,因为一个文明就这么被毁灭了。三体游戏具有过于真实的体验,汪淼和史强决定再来一次,但很不巧要开会了。

慕星又一次碰瓷了史强,史强很是无奈,只能叮嘱徐冰冰接着调查慕星,弄清楚她要干什么。沙瑞山突然把汪淼叫来,装作不认识他又把上次的话又说了一遍,看到他神神叨叨的样子汪淼一脸纳闷。沙瑞山对上次发生的事情始终耿耿于怀,所以把观测到宇宙闪烁那天的事情都干了一编,就是想要再见证一次奇迹。但是汪淼很笃定,今晚宇宙不会再闪烁了。时间到了沙瑞山没有看到宇宙闪烁,最后竟然把理由归结于汪淼穿的袜子上。沙瑞山很激动,认为他们是被选中的人,就像苹果砸过很多人,只有牛顿是被选中的人。沙瑞山很想知道真相,汪淼冷漠地看着他,眼中还带着倒计时。

常伟思建议对各国科学家实施监控,一旦他们和科学边界有过接触立刻启动保护措施。徐冬冬玩了一夜三体游戏还做了一份总结,史强拿给了汪淼看,二人认为这款游戏对细节的掌控真实的有些可怕,史强对二人的对话有些似懂非懂。三体游戏设计者的信息根本查不到,徐冰冰筛选了几家顶级游戏公司,或许可以和他们咨询一下。

其实这款游戏很久之前就有了,但是死掉的科学家并没有玩过这个游戏,徐冬冬认为这或许是科学边界对汪淼的考验。申玉菲说汪淼的表现比自己刚玩游戏的时候强多了,她邀请汪淼再次参加聚会,是新的话题。最近国外又有几名科学家发生了意外,常伟思给了史强一份名单,囊括了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史强让汪淼从名单里找出那些和科学边界有过接触可能自杀的保护他们。

慕星和潘寒见了面,聊到了环保方面的问题。因为名蛋上的人太多,汪淼实在有些记不住,但是在史强和徐冰冰的帮助下也找到了不少。根据名单,常伟思对九名和申玉菲有过深度接触的科学家进行了保护。一位科学家翟一明突然出现了眼花,常伟思急忙叫人把他送去了医院并做好保护工作,慕星偷偷摸摸扛着大炮出现在现场被史强抓了个正着。慕星认为这些科学家被软禁了,和科学家自杀有关系,结果被史强带回了警察局。慕星试图从史强口中得知一些有用的信息,但并没有如愿。

翟一明眼中出现很多东西,不是火花就算烟花,医生说是重度飞蚊症,不过并没有出现汪淼眼中的数字。脱水者通过浸泡后恢复正常,只是因为脱水时间太久,缺胳膊少腿也是常事。

剧版《三体》细细看-0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