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为何我们要做个会讲故事的人?

事实上,做【门捷列夫】这样1期视频是很冒风险的,因为它的视频风格与叙事方式与以往任何1期都不同,至于这款视频是不是适合平台用户,流量自然会给我们所有的答案。

其实关于人性的探讨在之前的好几期专栏中都提过,比如关于【泛娱乐主义】、【浅薄】等,这些内容由于各种大家都懂的原因,在表述时往往只能浅尝辄止。其实懂的人自然明白,不太明白的人指望一篇文章就有“醍醐灌顶”的功效——反正我觉得不行。

于是,这篇先把之前专栏某位读者的评论进行回复。

alpha与omega (这或许是目前专栏下最长的表述了)
内容:从头几期就一直看到现在,感觉up有些烦恼,给up提些建议吧:
先对这篇文章,在说一些相对专业、具体甚至哲学的内容的时候,先把这个专有名词做一个通俗的解释,比如:泛娱乐化主义。虽然仔细分析后面内容的时候可以知道泛娱乐化大概是什么样的,但更多还是一头雾水,导致全文的表达力度不足,很容易有一知半解的来瞎说(也就是带节奏之类的)其实大部分的节奏都是由有意无意的误解,被有心或无心的放大,以至于事情本身并不重要,也就是断章取义。
然后对做视频的态度,如果up只是把做视频当做兴趣,大可不必在意看的人不多或喷子。因为这主要是为了找到跟自己有着共同兴趣的朋友才来分享自己的兴趣。如果up将做视频当工作,那不说迎合市场,调查市场找到目标人群及明确自己作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必须要做的。虽然不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但也不能只有自己喜欢,如何吸引感兴趣的人以及如何留住他们,这是做为工作应该考虑的。
再是近段时间up视频的流量下降,首先不排除限流或失去新人推广优待,然后主要考虑视频本身。先分析观众,有些人是因为好奇点进来看,有些人是喜欢的圣痕或人被提到了,有些人是喜欢拿文案当作文素材,有些人喜欢背景故事,有些人喜欢与游戏的联系,有些人喜欢看美工有多牛B...这些人在观众群体中究竟占比多少?有多少是能够留下的?风格或内容的改变会影响多少人?能带来多少?会流失多少?这些都不是通过单纯的播放量能知道的,需要通过评论、私信、动态投票、视频弹幕互动等等,才能知道这些具体的分布情况。就简单举例艺术家转科学家,文科生的流失是显而易见的,理科生的获得不好确定,因为科学家理科生已经了解而文科生听不懂,艺术家则双方都能吸引,以为艺术源于生活。科学家圣痕部分的低播放量,视频质量的影响不大(质量并不比之前差),但是内容题材的影响很大,受众面的大幅缩小带来的观众流失是视频质量拯救不过来的。
最后想说其实专题确实是好东西,但是如果是期刊的话不感兴趣的就会长时间不看乃至遗忘。如果不想迎合市场,只是想单纯提高播放量,将两个专题的内容交叉,最后再做一个分p合集,低的绝对不会低到现在这样,虽然高也可能受到微弱影响。
最最后说一下文章内容吧,找朋友就要用找朋友的态度,找客户就要用找客户的态度,两者不能混淆。想找朋友,泛娱乐化就是试金石,真朋友不会被其影响。想找客户,泛娱乐化就是手段或对手,使用它或打败它来获取更多客户。

【答复】:首先,是真的很感谢这么长的留言,观点阐述很详尽,也不深奥,相信大家一看就懂。做视频一事儿,我秉承的概念是【敬事如仪】,所以会当做产品来打磨,自然要考虑很多。如果只是随手之作,我觉得质量一般上不去。
流量和专题,专题的好处在于一脉相承,而且是可以持续地做。的确存在很多人不会持久追番的情况。所以,风格和题材的转变是【核心】,这才有大家看到的【门捷列夫】的全面改版尝试。如果成功,说明这个创意是合适的;如果流量还没有以前风格的视频好,那最差也就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ok,回到最初的2个话题。第一,如何“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第二,为何我们要做个会讲故事的人?
这两个的核心都是【有货】+【有趣】。我们每个人都不喜欢听【理论】,但如果理论能包装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可能就更加愿意接受。推而广之,幽默,可以理解为,是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的一种能力。

一本正经的基础是你的知识储备,或者说在某个领域中的游刃有余程度,如果用起典故来能“鸡飞狗跳”,那真是爽;同时,胡说八道,考虑的就是想象力了,很多事儿要“捕风捉影”,而不能“空穴来风”,更重要的是【整合】。
会讲故事,本质上说明是个【能吸引人的人】,如果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窗口,作为流量,核心是有多少用户愿意分享自己的时间和世界给你。对应的,是个体的输出价值——细化起来,每个人所作的事儿都算是价值互换。

会讲故事的人,一定很会“说话”,很会说话的人,通常也很会讲故事,能把一个索然无味的东西讲述的饶有趣味,也真心是一种能力。
以圣痕故事为例,单纯将圣痕彩蛋,那可能1篇文章就说完了,也就在1000-2000字;如果说人物生平呢?那整个平台的视频太多了,何况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何况我个人是更愿意去翻书的。那还有什么表现形式呢?就是将彩蛋、生平、架空故事和官方已经架构好的世界观进行整合——甚至架空一个新世界。

在这个新框架里,我可以彻底放飞自我,在技术可以达到的框架内各种“玩”。同时,说不定还能配合最大的版权人【官方】的各项活动(宣传),剩下的,就看平台用户是否能接受这种风格,如果圣痕故事的风格【幽默化】的同时,还能保证【干货】足够分量,那这就同时满足了好几拨用户——
单纯喜欢看搞笑的,能学到东西;单纯想看圣痕彩蛋的,过程中不至于那么枯燥;再不济,如果剧情编的好,大家就看看看廉价塑料版番剧好了嘛。但正如之前的专栏中提到的那样,考虑到平台用户集中了太多的学生朋友,这个群体特殊性使得某些题材永远只是冷门款。

最后是关于【炉石】那期专栏的。炉石是个好游戏,但对我来说已经着实失去了很多魅力。这期专栏也就是吐吐槽罢了,但有趣的是,这篇的“流量变动”却让我意外。结合关于人性的探讨的几期专栏,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可以用某个“概念”去套,相信就会有很多收获。
如果碎碎念起来,炉石的那篇内容也没啥深度,受众群相对较广;而像崩坏3圣痕考据的东西吧,综合质量和深度肯定是要远高于炉石的,但流量数据也就摆在那儿。
虽然说偶然管中窥豹,还挺乐呵,但这种现实总是让人又惊又怕。惊的是,总有人会让你意识到其他人的认知下限;怕的是,如果这一类的体量足够大,很多事儿那就不好用文字来描述了。

说回来,10年前起步的B站应该不会想到平台的现状,作为容纳学生群体最多的平台,它无疑是成功的。但如果以10周年这个节点来看,居安思危,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很多年前,看过的一篇短篇小说末尾是这么一句:有些话,只有懂的人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每读起来还是饶有趣味。
是啊,有些话,只有懂的人明白。您说不是?(微笑)

常规推广一波自己的作品: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づ ̄3 ̄)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