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但是,还有书籍:“工具人”也有快乐

2022-12-20 22:58 作者:躺平的大秋鹤  | 我要投稿

单调的日常,重复的面孔,不变的环境,碎片化的工作,就是职场人士每天的生活。但是却有人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享受快乐。

今年《但是,还有书籍》播出了第2季,很多人意外地看到了自己多年“不见其人但闻其名”的大神级的图书馆人、漫画家、翻译家、出版人和作家。

第一次在节目中见到老六是在《风味人间》中,他坐在餐桌边和导演陈晓卿聊着美食。其实老六是《读库》的创办者,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第一本《读库》的第一篇文章《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主人公,在《读库》出版前忽然火了起来,这出乎了老六的预料,“非著名相声演员”就名不符实了。


自称“不靠姿色混江湖”的杨师傅,第一次出版摇滚乐手鲍勃·狄伦的自传《编年史》无人问津,不料后来鲍勃·狄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见杨师傅选题的独到眼光。决定“要出影响几代人的图书”的杨师傅,虽然开拓了多个知名出版品牌,但还是不得不离开传统的出版之路,自己成立公司,一边接受出版业“快进快出”的考验,一边继续传播好的东西。

看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者,对杨武能的大名一定耳熟能详。杨老师一辈子都在大学工作,80多岁了还每天4点多起床,开始他的翻译工作。杨武能的第一个梦想是修三峡水电站,因为体检发现色弱,梦想落空;想学音乐,家里买不起琴;立志做俄语翻译,因为中苏关系恶化,又中途改学德语。工作后正逢“文化大革命”,于是被打发去扫厕所。如今第二次翻译《魔山》,还庆幸自己得过肺炎,因为这样可以感同身受主人公的病状。老先生说自己一生“差不多都是因祸得福啊”。


复旦大学老师包慧怡衣容精致。她将自己要做的事写在家里的白板上,做完一件擦掉一件,被约稿的论文一拖再拖,但小说翻译总是最早被擦掉。因为翻译“不断为语言开拓新的伸展空间”,让她享受“在词语的密林中午夜飞行”,而这是“完全没有办法被剥夺的幸福”。


网友们欣喜地发现,经常帮助他们辨认生物的的“狐”主任张辰亮,终于在第六集亮相了。为了考证清代民间画家聂璜《海错图》中的海洋生物,“狐”主任拎着单反相机在厦门八市海鲜市场的摊位前拍照,一边鉴定一边品尝海鲜美食。这位国家地理杂志社的记者,已经出版了第四部《海错图笔记》,有些不务正业了。


《但是,还有书籍》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读书、写书、编书、出书。有的人一件事做了一辈子也不厌倦,天天做还能发现其中的妙处。自然流露的欢愉之情,与人分享的快乐洋溢在他们心上,写在他们脸上。他们在工作中心生欢喜,在与人交流中热情迸发。

于他们,转身无需勇气,出行不必犹疑,困难带来福气,工作充满乐趣。即使是“工具人”,也能活色生香,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但是,还有书籍:“工具人”也有快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