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又见“大众文化”

2021-03-20 01:02 作者:朝阳区dalao  | 我要投稿

今早看到一段极具凡尔赛风格的影评,评中说到:“我很能理解大多数路人看电影的初衷,无非就是需要短时间内的快乐体验”“我清楚自己的品味不同于大多数人(指他自己刚看完了一部商业电影),对于电影我有高度的集中力和耐力”“我不是那种看电影的时候还要三心二意做其他事情而疏忽任何一个细节的人”“就这些而言,我已经偏离了大众审美的口味了,但这就是我喜欢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在这里我不是阴阳谁,也不是和谁谩骂,借此契机我想谈谈某些人口中所谓的“大众文化”

在我的互联网记忆中,距离现在近10年前,网络上经常会有这种所谓的“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站在制高点想当然的认为大众文化即是一种所谓的过度强化了商品属性、消费属性、娱乐属性并且通常以电影电视剧为载体的一种较为平庸的文化,和他们口中的“阳春白雪”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要是追问他们大众是谁?他们便开始答非所问不知所云。

我是一名大学生,也是一民普通的大众,我最近在读齐泽克的《暴力,六个层面的反思》,但是我同样喜欢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我最近在玩BFV这种再国内偏小众的游戏,但是我同样也喜欢英雄联盟这种大众化游戏。那么这就可以成为某些人口中的大众文化的审美粗俗吗?

大众审美是多样多元的,并非单一的。因此,很难确定大众文化就具有低俗粗劣的先天性特征。

我们都知道,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时代政治环境的影响,因此更没有什么文艺作品能脱离时代整的烙印。既然无论从创作者还是欣赏者的角度都无法完全做到绝对的客观,那么欣赏着所得出的结论就必然带有主观色彩,说白了这就是一家之见,那凭什么张口闭口就要把自己和“大众文化”做区分?为什么要急着把真正低俗的文化贴上“大众”的标签?这恐怕是那些“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也不敢如此罢。

咱们再来谈谈大众文化本身

那些“俯视”着大众文化的人,实际上已经忽视了文化现状,脱离了文化发展的实际。

我们以大众文化的主体大众文学为例。大众文学又称为通俗文学,最早的如适应市民阶层的出现而产生的唐代传奇、宋人话本等市民文学,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和后来的乡土文学等都属大众文学的范畴。它包括了言情、侦探、传奇、武侠、科幻、历史演义等诸多文学种类。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带有封建糟粕和低级趣味的自不可免,但经过长期打磨、检验,也不乏思想艺术都达到很高水准、为雅俗所共赏并成为经典的精品。如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就都是“大众文学”的杰作。

到了近现代,鲁迅就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学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他写的《故乡》等小说开创了现代乡土文学的先河;在抗战期间及其后的长期创作中,以写农村农民见长的赵树理及以写城市市民为主的老舍等人,在尝试、探索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地方特色等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大众文学的杰出代表。这些作家哪个不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可见,把大众文化同所谓的“阳春白雪”“精英文化”截然割裂开来的观点是不科学、不严谨的。

最后,什么是大众?我认为大众在社会主义中国里,大众即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份子。什么是大众文化什么又是精英文化,是由人民群众通过不断地辩证不断的扬弃所得出的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的文化,而有的作品,没有社会责任的担当,没有明确的主题要求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没有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甚至连人类基本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分不清,那只能是“大众文化”激流中的流沙,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逐渐淘汰。把低俗、浅薄、无聊、短视的文化产品贴上“大众文化”的标签,更是对“大众文化”的亵渎和误读。

结尾。

在《毛选》里,主席教导我们要理论结合实际,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他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目主义。时过境迁,虽然中国已不像那个年代矛盾激化、革命频发,但其中有些道理,是值得现在的人所一读的。

 


又见“大众文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