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篮球瞎扯淡】让我们用NBA经典反面教材火箭谈战术适配性

2020-09-14 17:04 作者:中二傻才Zescai  | 我要投稿

    今天,我们讨论火箭,不是因为对火箭有多么深沉的热爱,而是因为火箭作为一只篮球队伍,在战术部署上的经典反向建设值得我们对于篮球运动本身的深思。

    如众人所见,火箭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在季后赛铩羽而归。面对湖人,仅仅在第一场比赛中拿下了表现可观的胜利后,便被湖人连下4场,一场比一场无力,到最后一场比赛直接被血虐,或许很多人就开始疑惑:为什么将核心控卫变成与哈登有过合作,更为年轻有冲击力符合火箭篮球思想的威少反而没能让火箭在强度上更进一步?

    实际上这未必只是威少本身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时候是包含了火箭篮球理念与进攻体系的矛盾。

    我们都知道,进入提速篮球时代,火箭总经理莫雷的魔球理论让火箭在常规赛打出了出色的成绩,而火箭在勇士王朝期间也是勇士最不愿意面对的拦路人,魔球理论的成功也改变了整个NBA总经理的建队理念与思路,莫雷甚至夏季可以开培训班做演讲,专门传授他的魔球理论、他的选人思想。

    但就是这么红火令人仰望的总经理,却从未经营出一只能够夺冠的球队,这其中包含了运气不佳也包含了他选人以及构建球队思想上的不足。

    首先,我们又来聊聊莫雷提出的魔球理论,这是个可以说引领新规则版本的篮球思想,对于选手比赛中的任务会定得更加清晰。同时让战术执行的目的变得明确,球员的在考虑处理球选项上会变得更简单。比如一名普通外线射手在接到球面对扑防的对手,他做出投篮假动作将人骗飞后,运球只要考虑是横移一步扔3分,还是直接启动冲击篮筐,无需运球时先向侧前方移动一步然后在3分、相对好投一些的中远投2分、突破冲击篮下上做3选1。

    思路变得清晰,执行就能变得果断,那么也容易因为少了那么一点犹豫而更容易保持专注,从而提升命中率。

    这也是魔球理论的思想优势所在。

    同时,进攻平衡来说,突破冲击篮筐是最高效的2分获取手段,3分是相比中远投的2分效益更高的出手选择,篮下突破需要外围投射拉开空间,外围投射需要篮下冲击逼迫收缩制造的投篮空间,因此投射与突破形成相辅相成的进攻选择,而投射选择收益更高的3分也就在情理之中。

    但这一切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这些都是在足够庞大的数据积累下完成的分析。

    这会有什么问题呢?难道大的数据统计基数得出理论上最好的选择难道不好吗?

    当然没什么问题,但对于篮球运动理解不足这点会让在数据无法很好完成统计的背景下,产生严重的分析误差。

    而这误差的来源就是对于球队进攻节奏的分析。

    数字永远是个死的,明确的概念,但是节奏的快、慢却没办法以一个确定的分界线来定义,每100分钟多少回合数算快,多少回合数算慢这没办法明确说明,因为快与慢从来都是相对的。

    火箭队的核心老大哈登是个习惯以相对慢节奏的方式引导进攻的球员,我们经常会看到他如同散步般慢条斯理地把球带过半场,然后慢悠悠地叫来弧顶挡拆发起进攻。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就是48分钟一整场的比赛下来,火箭所在比赛会打出的平均进攻回合数肯定比其他队的平均每场进攻回合数要容易低。

    进攻回合数降低,那么选手落入阵地相互肉搏的时间会增加,也自然就会增加因为对抗增多而对于投篮肌肉记忆的干扰破坏,于是会降低投篮命中率。

    于是,相比快节奏中不那么珍惜出手机会的进攻逻辑,慢节奏进攻要相比快节奏进攻得更为不挑食,要比快节奏进攻更多出手魔球理论否定了的中投,因为每一次进攻都比其他球队更为珍贵,必须抓住每一次出现的机会,才能保证相对稳定的得分进账。

    我们知道火箭在往前数个赛季一直都是勇士最为不想面对的对手,因为勇士是个标准的投篮球队,慢节奏进攻中,勇士的3分命中率会受到很大的打击,得分进账会更多来自于罚球、突破冲击篮筐、核心球员明星球。这会将勇士最为引以为豪的整体性给撕裂破坏,而也正因为如此,勇士引入杜兰特后对其强度上限的改变非常之大。

    因为一只整体性很强的队伍要被限制到没有整体性、各自为战的局面,意味着基本只剩下场上各个区域的1v1,于是巨星在这种局面下的强行得分能力能够逼迫对方放弃靠每一个人去割裂对方的防守阵型,从而形成局部不再有半场5个1v1的防守布局,进入针对超级巨星展开包夹的被动局面,进而逐渐解放一个又一个在1v1中没有发挥空间的团队型队友。

    而以上的重新解放队友的过程对于球队的超级巨星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因为他只能在孤立无援的状态下独自去做在各项统计里效率最低的进攻选择——单打。

    而很长一段时间里,火箭则是最习惯在慢节奏进攻中单打的球队,因此某种程度来说,火箭的五小防守搭配他们的进攻的思路似乎是最为适合击败勇士,乃至克制当今所有快节奏进攻强队的模式。

    但火箭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慢节奏进攻对于进攻选择不应挑食,同时对于创造进攻机会的能力要求会更高。

    不挑食在于他们不应该过分恪守魔球理论的进攻思路,在必要的时候得大胆地选择跳出魔球理论思想的限制,在最需要得分的时间里,敢于选择去投一些比3分容易把握的中距离跳投。

    在最近一篇文章里,我提出过“中投是巨星的特权”这一观点,这里我肯定要重提。

对于慢速进攻的火箭,常规时间,攻防压力并不大的时候,他们可以通过贯彻得分进账效率最高的魔球理论来进攻,不是3分就是突破。在强度没起来时,配角球员们更多地去做进攻尝试也能为核心球员在关键需要站出来得分的时间里节约体能。

    以我的观点:火箭可以五小,可以保留魔球理论的思想,但不能僵硬地将魔球理论奉为信仰,无论何时都要贯彻魔球理论的思想。当克里斯·保罗在队内的时候,保罗会更多地在关键时刻于中距离制造机会来破局,但火箭也只有保罗会做这件事,哈登每次到关键时刻需要不考虑任何局限地进行得分时频频低迷,就是陷入了强制贯彻魔球理论的思想导致效率低下。

    保罗被交易到雷霆,换来威少与哈登打兄弟篮球也没问题,但威少的投射注定了他不能像保罗那样关键时刻在中距离制造足够的破坏,能让对手为其改变防守策略。因此,哈登是需要改变的那个人,他得让出更多的球权让威少在常规时间去尽可能大杀特杀,去串联全队得分,而哈登得做好每一次全队得分陷入僵局时,他得扛着炸药包一样去攻击篮筐,去在中距离拿分,去逼着对方对自己投入2人甚至3人甚至更多人的包夹防守。

    而引导哈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火箭的建设问题。我说过火箭经典的反向操作,为何经典?

    因为他们的运营明显违反篮球理论逻辑:

    他们用打快节奏的思路进行球队建设以及战术思想部署,但做着打慢节奏的动作。

    他们用最为克制当今联盟流行的防守体系与进攻节奏,却自己又用当今流行的进攻节奏思想来进攻。

    实际上以上两点也可以算同一件事,但又不能说完全一样。

    首先是动作,火箭由哈登领导把控进攻防守节奏,而哈登喜欢慢悠悠地展开攻防,因此势必容易陷入慢速阵地。但哈登慢下来了,全队跟着慢下来了,就得多考虑如何大伙儿以会慢下来为前提进行球队的建设,而不是盲目地看着数据,自负地想着自己优越的魔球理论去构建一个魔球理论适合的快节奏球队来打哈登习惯的慢节奏进攻。

    这就是火箭动作上思想的错误。

    而行为方面,火箭执行的战术体系,在执行得足够理想,是刚好可以克制所有跟随大流打快节奏进攻的队伍,而做得足够理想,哈登就该成为这个时代NBA新的统治者。但是既然是用来克制打快节奏进攻的体系,又怎么能忘记自己如果也用快节奏进攻的模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呢?这一点就是篮球逻辑上的矛盾:理想着通过降速来做到联盟最为凶猛的防守体系,但又想得到快速进攻节奏里,高效得分进账的魔球理论的福利。这种想要“又快又慢”的思想是无比的傲慢自负,若不能做到彻底地对于对手的碾压,根本不可能形成这种防守端压制对方节奏,进攻端又能快速推动的情况。

    德安东尼确实也是懂些球的,因为他知道火箭建队理想的体系就是需要高效的进攻让球队能更多在防守端逼对方更多处于阵地进攻的局面,从而形成对方得在低效阵地进攻中谋取得分,而自己可以在更多的防守反击里抢到更多得分进账。

    本身这点确实没错:用进攻带动防守,然后防守辅佐获得更多好的快速得分的机会。

    但这点的核心思想就该在快节奏体系中执行,而非哈登最为适应且习惯的慢节奏进攻体系里进行运转。

    而慢节奏进攻自然也非只有低速的阵地肉搏,能够在防守反击中拿分的机会也不会放过,只不过不会过多勉强去抢投那些快攻中仓促形成的空位3分机会,慢速进攻的核心思路是“珍惜”,珍惜每个足够好能够拉开分差的机会,珍惜最适合当下局面的进攻思想,逆风是得分来者不拒,顺风如何更多地得分进账就如何展开攻势。同时慢速进攻对于全队的整体性要求比快节奏进攻要求更高,需要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进攻中如何最大化提供支援,因此对于球队负责组织进攻的球员要求很高。

    所以保罗再老,他对于火箭整体的攻防节奏把握就是价值千金,哪怕他只能场均贡献15分8次左右的助攻,但他就是能让球队每一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定位,知道比赛中该做什么,知道如何让队内所有人如何加入比赛中做出贡献。

    但如果球队交易换来了威少,那就意味着应该提速,并且放弃慢速进攻里的很多思路,火箭的配角球员的交易说明了穆雷想到了威少突破冲击篮筐需要空间,直接布置五小更适合搭配威少,但是快的威少和慢的哈登在一起如何将战术价值最大化这点,懂些球的德安东尼就没能处理好了。

    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他应该主动将两兄弟拉到面前,专门强调新结构下的任务以及定位,哈登作为队内最强的单兵得分点,应该将体能留在关键时刻,平时得分就和其他配角随意分一些出来,偶尔单打一下即可。并且给予他关键时刻无视魔球理论的进攻选择特权,并在常规赛就下死命令适应在中距离创造得分机会去投中那些后撤步中投的感觉,找回2015年西决的那个没有进攻死角的哈登。

    并且将球队进攻组织重任交给威少,让威少推起进攻节奏带领全队投入得分。节奏要快很容易快,只需要跑起来就行。但要慢也容易慢,只需要将飞奔的步伐站住。

    跑起来的时候,任何一个随意可能出现的空位3分都可以去投,在顺风顺水的局面下,更多配角球员在外线命中3分或者得到快攻中威少转移球出来的空位上篮机会都可以。而慢下来的时候,让威少去判断全队落位,对方防守布局,进行球权的处理。

    但这并不意味着哈登的地位被架空,哈登是全队最后一个报警线,他需要判断威少处理球选择是否开始上头,脑子发热了,每到这个阶段也意味着火箭进攻节奏已经乱了,失去整体性了,这时候哈登就该主动站出来向威少要球,然后来数个回合稳稳地强攻得分去改变对方的防守布局,同时让威少大脑短暂地冷静下来,重新整理进攻思路。

    缺乏预定好的定位,缺乏符合结构的体系,缺乏对于篮球有正确理解的运营,这是火箭虽然也是联盟中的强队,但却久久未能更进一步的核心原因。

【篮球瞎扯淡】让我们用NBA经典反面教材火箭谈战术适配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