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中国-先秦美术
夏商周的青铜器成就是中国先民对于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其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品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
青铜器
反映时人审美习惯和青铜器演变状况
对研究社会制度、礼仪等具有史料意义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其是红铜加锡的合金,较之红铜有熔点低(960℃)、硬度大等优点;视用途器类不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即《周礼·考工记》提到的“六齐”。品种有: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用于祭祀祖先和鬼神,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一言九鼎”反映其礼制规定;乐器用于祭祀和典礼,“钟鸣鼎食”可印证当时情况;兵器;工具;车马器。铸造及工艺如下:
一为陶范法:夏商周时期常用的金属铸造工艺,又名合范法。制作原理为:用陶土塑出器形作泥模;用陶泥堆出一个平台;将泥模置于平台上,在泥模外敷上陶泥压实并切成块,相邻块间加上榫卯用于连接,待其半干取下微火烘烤作外范;将泥模刮去一层作内范;将内范与外范置于平台上,做出注口与冒口;将融化的青铜液从注口灌入,待凝固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取出器物;最后用砺石打磨,用木炭抛光。陶范法所铸器物会留下铸痕或错位等现象,了解其制作原理有助于青铜辨伪。
二为失蜡法: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用于铸造复杂精密器件的一次成型的金属铸造技术,又名“熔模法”。制作原理为:将蜂蜡精细加工成模具;用耐火的材料填充模具空心部分、包裹模具作外范;待外范冷却后整体加热,将蜡化去形成新模具;将熔化的青铜液灌入,待凝固后便铸成器物。失蜡法将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推向艺术巅峰,是我国灿烂文化的象征。
三为错金银:源自春秋、盛于战国时期的青铜器装饰工艺,又名“金银错”。其指在青铜器表面用金丝或银丝镶嵌各种花纹、图案或文字,制作原理主要分两种:一为镶嵌法,指在模范上预刻凹槽,待铜器铸成后加工錾凿并镶嵌金丝或银丝,再用错石磨平;二为金涂法,指利用汞熔化金做成金汞剂,过滤后将泥金涂饰于凹槽处,再用无烟炭火温烤使黄金图案固定于器物表面。其装饰效果华丽贵气、流光溢彩,在社会、政治、生活、审美等方面为后世所称道。

夏朝
青铜器时代初期、萌芽

马家窑《单刃青铜刀》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爵》已知最早青铜器
商朝
由成熟到鼎盛,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商朝早期《饕餮乳钉纹方鼎》-目前鼎的最早实物

商朝后期酒器《龙虎纹尊》-国家博物馆

[河南安阳]“镇国之宝”《后母戊鼎》-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著有“后母戊”三字而得名。其为陶范法制作的长方形直壁铜鼎,深腹平底,立耳折沿,四空心柱足;鼎身和鼎足饰神秘的兽面纹,鼎耳饰威严的虎食人首纹,腹外壁周缘饰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并经过抽象艺术处理的饕餮纹,显示了商周粗犷原始的审美趣味;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且形体丰腴,笔画起止多显锋露芒。其是迄今为止世界已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充分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湖南宁乡]《四羊方尊》-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商朝后期二次铸造的青铜礼器,于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其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体,具有概括性、写实性,将器皿和动物巧妙结合:高圈足,颈部高耸,方口大沿;尊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器外,羊身与羊脚附着于尊腹及圈足上;以云雷纹为地纹,四壁装饰有蕉叶纹、夔龙纹、兽面纹,肩饰高浮雕龙纹,尊四面正中各附一双龙首探出器表。其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朝青铜方尊,展示了羊所象征的外柔内刚、善良知礼的至尊气象,以其华丽庄重和精湛的工艺而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湖南宁乡]商朝后期《人面纹方鼎》-湖南省博物馆
人脸宽而方,双耳肥大,颧骨突起,双唇紧闭突出,表情严肃。鼎腹内壁铸铭文“大禾”二字。其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件人面纹青铜鼎。

[湖南安化]商朝晚期《虎食人卣》
虎食人卣是商朝晚期的青铜酒器,共两件。卣作为一件礼器,它是贵族阶层的标志,商朝以虎作为该器物的表面纹饰,是试图显示贵族权势的威严。

商朝晚期酒器《妇好鸮尊》
西周
奴隶社会鼎盛时期,青铜冶铸成为最重要手工生产部门

[陕西]西周早期礼器《大盂鼎》-国家博物馆
因作器者盂而得名。其为圆形铜鼎,敛口折沿,器厚,立耳,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下垂,三条柱足;以云雷纹为地纹,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凹弦纹,雄伟凝重;腹内壁铸有19行铭文291字,记述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其是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时史料,体现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磅礴恢弘的格局。

《德鼎》
德鼎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因作器者德而得名。其为圆形铜鼎,敛口折沿,鼓腹圜底,立耳,三条柱足,鼎足与器腹连接处呈凹陷穴状;口沿下饰三组由两条夔龙组成的外卷角兽面纹,两侧配置倒置的夔龙纹,足上部饰浮雕状外卷角兽面纹;腹内壁铸有铭文2行11字,记述了德随周成王进行一场大规模祭祀活动并接受二十朋贝的赏赐。其表现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 ,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器性质庄周、纹饰清新简约的演变状况。

[北京市]西周早期礼器《伯矩鬲》-首都博物馆

[陕西临潼]西周早期食器《武王征商簋》-国家博物馆
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采用上圆下方的型制,反映天圆地方的古老观念;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陕西宝鸡]西周早期《何尊》-铭文“宅兹中国”
迄今发现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青铜器

[陕西扶风]西周中期《大克鼎》-上海博物馆
青铜礼器,因由膳夫克所作而得名。其为陶范法所制的圆形铜鼎,造型宏伟古朴、庄严厚重,鼓腹圜底,立耳折沿,四条柱足,足身收细;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腹部饰一条二方连续的窃曲纹,鼎足上部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腹底铸刻28行290字铭文,铭文行间皆有线相隔,笔势圆润,内容是克对祖父的颂扬怀念和对周天子任命赏赐的歌颂。

[陕西扶风]西周晚期《毛公鼎》-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口圆腹,口沿上耸立着两只高大的耳朵,半球状深腹,腹下三只兽蹄形足敦实有力,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纹饰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仪式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内腹部铸有铭文499字,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上最长的铭文,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陕西凤翔]西周晚期水器《散氏盘》-台北故宫博物院

[陕西宝鸡]水器《虢季子白盘》-国家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迄今最大的青铜盘。其为圆角长方形铜盘,敞口大平底小,深腹微鼓,四矩形足,四壁各附一对兽首衔环耳;口沿饰一圈上下皆曲、清丽流畅、灵活抽象的窃曲纹,下为状如波浪般起伏的波带纹;腹底铸有8行111字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谨慎、圆转周到,讲述了虢季氏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受到周宣王褒奖设宴的功绩。其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重器。

《史墙盘》
史墙盘是西周中期的盥洗铜器,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名。其为圆形铜盘,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象征吉祥、垂丱分尾、代表周人宣扬王命天授的凤鸟纹,圈足饰上下皆曲、清丽流畅、灵活抽象的窃曲纹;腹底铸有18行284字铭文,字体清秀工整,追溯了列王功德、颂扬了祖考功烈并祈求祖先庇佑。其对西周历史编年、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汉字演变等方面研究起着重要参考意义。
春秋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同时铁制品广泛使用带来地位挑战

[河南新郑]《莲鹤方壶》-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用作酒器的一对青铜礼器,又名立鹤方壶。其由陶范法和失蜡法制成,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工艺;壶呈扁方形,壶身收细,圈足,有盖,盖的形状为布满镂空的双层花瓣,花瓣中央有一只昂首振翅、翘首远望的仙鹤,壶身四壁遍附龙凤浅浮雕,壶腹下部四角各附一只双翼神兽,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其体现了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河南南阳]失蜡法铸造《王子午鼎》-国家博物馆

春秋中期《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

春秋晚期《蟠虺纹铜禁》-迄今中国最早使用失蜡法
战国
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进入铁器时代,是藏品和出土器物是继西周之后的另一高潮,反映朴素唯物观

[四川]《采桑宴乐攻战纹壶》-故宫博物院
采桑宴乐攻战纹壶于1965年出土于四川成都百花潭。该壶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附一双兽首衔环耳;从口至圈足以三角云纹为界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是采桑射猎图,中层是宴乐弋射图,下层是水陆攻战图,生动再现了战国时期贵族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嵌错工艺打造的精美画面和丰富内容;以线造型,剪影形式简朴,采用细线阴刻的方式。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出土的一套礼乐重器,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其由陶范法和失蜡法铸成,采用浮雕、阴刻、彩绘等技法与错金、铜焊等工艺;在曲尺形的木质钟架上悬有南钟、钮钟、镈钟共计六十五件筒瓦形器物,上层钟架有圆木支撑,中下层钟架有钟簴铜人承托,横梁饰有镂刻和几何纹,两端富雕饰龙纹的青铜套,整体保存良好,气势壮美庄重;音色悠扬圆润,七音齐备,一钟双音的性能所隐含的和而不同的哲理传承着丰富的礼乐文化思想。其为中国先秦礼乐文明的文化符号,也是青铜器铸造技术的集大成者。

战国早期《蟠虺纹铜尊盘/曾侯乙尊盘》
蟠虺纹铜尊盘/曾侯尊盘是战国早期青铜酒器,因于曾侯乙墓出土时为一尊一盘而得名。其为失蜡法精品,本体是用于装酒的敞口铜盘和用于盛冰的铜尊;其纹饰复杂精美,如尊颈部饰蕉叶形蟠虺纹,尊颈与腹之间饰躯体由透雕的蟠螭纹构成的四条圆雕豹形伏兽,尊腹、高足饰细密的蟠虺纹;尊和盘上均有7字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

《水陆攻战纹铜鉴》
水陆攻战纹铜鉴于1935年出土于河南。其为圆形铜鉴,侈口折沿,深腹束颈,矮圈足,四兽首衔环耳;器外壁以细线阴刻的方式嵌入红铜,构成四十组图案,分别描绘格斗、射杀、划船、犒赏等场景;图中人物达三百人,另外附有旌、旗、鼓、錞、弋、戟、剑、车、船等。其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和军事的形象资料,反映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渐走向日常生活题材的演变状况。

《水陆攻战宴乐纹铜壶》
雕塑
先秦具有圆雕性质的青铜器雕塑
包括铜铸人像和鸟兽形铜尊卣

《青铜立人像》
世界迄今发现的同时代文物群中最早、最大、最奇特、最神秘、最宏伟壮观的青铜立人雕像,被誉为“铜像之王”。

《青铜纵目面具》
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雕塑是商周时期/古蜀国文明的代表。其主要有三类:青铜人像,身躯瘦长,头戴筒形冠,梭形眼,尖耳宽颏,环管状双臂,例如《青铜立人像》;青铜面具俗称“千里眼、顺风耳”,宽额阔嘴,眉毛粗重,尖耳向两侧充分展开,三角形直鼻,梭形眼呈现明显转折,例如《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动物像有鸟、龙、蛇、虎等,造型雄奇、古朴威严,例如《青铜鸡》。其神秘而稳定的视觉效果反映了成熟的青铜冶铸技术和鲜明而行的宗教色彩下的神权信仰体系,为先秦时期地域发展、文化反哺、价值体系等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错金猛虎噬鹿器座》
错金猛虎噬鹿器座是战国中期的青铜屏风基座。其定格虎噬鹿的动态作基座,展现了一场弱肉强食的尖锐矛盾:猛虎竖耳瞪目,卷尾弓身,背上为连接屏风的銎孔,抓地的三足和腾起扑鹿的前爪形成强烈紧绷的动势,幼鹿半身没入虎口,鹿腿呈三角形支撑地面,鹿口微张,短尾上翘,苦于挣扎;虎与鹿细部毛皮均镶嵌金银片,生动贵气,富于装饰感;虎腹下铸有铭文,笔势圆润,记述了制作时间及部门、作器者官职及姓名。其是战国中山国崇尚武力、敬畏强者、雄心壮志的物化,体现青铜冶铸技术和错金银工艺的高超水平下动物美感和实用功能的完美融合。

商代晚期妇好墓圆雕《跽坐玉人》

商代晚期妇好墓玉雕《玉凤》
绘画
先秦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为维护礼教服务
寓有兴衰鉴戒、褒功达过之意
帛画
帛画指中国传统绢本画以前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
战国帛画以陈家大山楚墓《人物龙凤图》和陈家子弹库楚墓《人物御龙图》为代表。其特点如下:
以艺术语言方面析之,散点透视,单线勾勒,简明写实,重形轻神。
其一,采用散点构图,构图稚拙,以白当黑,上层为远、下层为近,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把空间和时间混合表现;背景部分留白;突出龙凤飞升的形象。
其二,已显现中国画以线造型的雏形,用线稚拙,但能做到流利挺拔,有了虚实对比、黑白对比,带有装饰意味;设色采用平涂和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其三,造型简明古朴,比例匀称,仪态肃穆,趋于写实,多为正侧面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从技术上看正侧角度比较容易抓住对象特征,从功能上看逼真的形象旨在观图思人、传递政教功能;画工首当考虑忠实于原物而非第一性地进行创作,故重形轻神,五官表现力不足,人物个性不鲜明,具有地域特色。
例如,《人物龙凤图》画面主体为侧身妇女像,人物嘴唇点有红色,其中鸟羽的用线明显比龙纹丰富,体现优美和动感;《人物御龙图》在前者基础上线条匀细挺劲,还发展出平涂与渲染并用的工笔重彩雏形,并施以金、白粉。
以艺术内容方面析之,题材或内容服务于礼教巫术,透露思维单纯性和神秘性。
其一,绘画作为宗教、巫术的图解,主题为引魂升天,描绘的内容是天象、神祗、图腾和人物,以表现茫茫天国中神人共处的神话世界。
其二,据记载,彼时有表彰圣贤君臣、鞭挞暴君恶性的绘画内容,例如,夏朝有“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孔子在明堂见到壁画上有尧、舜、桀、纣之像。
其三,亦有起到装饰作用的壁画,内容除去人物还有天地、山川、神灵、鬼魅等,如商朝有“宫墙文画,雕琢刻镂”的装饰壁画。
例如,《人物龙凤图》画面右下方描绘一位阔袖长裙、合掌祝祷、沉稳庄重的侧身妇女,妇人头顶有一只尾羽卷起、矫健飞舞的凤鸟,左侧是一只意气风发、向上升腾的龙;《人物御龙图》画面正中描绘一位腰佩长剑、手执缰绳、驾驭巨龙的侧身男子,翘尾的巨龙平伏呈舟形,龙尾之上圆目长喙的鹭潇洒仰首,左下角鲤鱼暗示背景是水底,画中飘带和人物衣着都强调了风势。
以艺术意蕴析之,体现仰观天象、俯察大地、忠实自然的精神境界。
其一,战国帛画始终围绕实用的轴心转动,意在为政治教化、伦理道德服务,体现出社会价值观对其它艺术形态的导向制约作用或间接影响,反映战国先民征服自然的浪漫主义气质和借物寄情的思维方式。
其二,另外,先秦去古未远,人心迷信尚深,未尽脱图案上残忍神怪的气氛,尔后周朝渐趋平易现实,人物地位慢慢显现、开始占据画面的中心,实现了“民,神之主也”,同时传统人物画之源初显。

战国长沙陈家大山楚墓《人物龙凤图》-引魂升天
中国最早的独幅人物画

战国陈家子弹库楚墓《人物御龙图》-引魂升天
漆画
《韩非子·十过》记载“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被认为是对早期漆器的描述

战国《迎宾出行图》-中国已知最早风俗漆画

战国《曾侯乙墓鸳鸯漆盒》-实用性

战国《凤鸟虎座鼓架》-实用性
其他
工艺(制陶业+染织工艺+金属工艺),建筑,书法
制陶业 先秦的制陶业是在新石器时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商朝刻纹白陶、商周青釉器皿/原始瓷器是这一时期制陶业突出成就。瓷器是中国的发明、中国文化的标志,中国因此被誉为“瓷器的母国”。


商朝刻纹白陶

商代中期开始,商周青釉器皿
染织工艺 丝绸纺织品源于新石器时代末期良渚文化。商周时期发明了多种纺织品。西周出现两色以上的彩丝提花技术,出现锦。战国时期丝织工艺繁荣,纹饰从几何纹发展成动物纹,色彩更丰富,提花工艺更复杂。
金属工艺 商周时期的金器太阳神鸟金饰,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太阳神鸟金饰
建筑 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遗址。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之一。
书法 甲骨文——商王室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石刻写的“卜辞”,大部分是用尖利的工具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出来的。特点如下:
其一,笔画以直线形居多,往往十分纤细,但殷商后期壁画渐显丰腴,还出现弧形线条,可能是为了重视的表现毛笔的笔意;遒劲而富有立体感,轻重疾徐变化细腻,有运刀如笔之感。
其二,风格多样化,体现出雄伟俊迈、纤细谨密、草率奇恣等不同倾向,并随着商代国运兴衰而呈现不同的时代风貌,已经具备了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
其三,结体自由活泼、布局参差错落,显得天真浪漫、自然随意。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