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28集 2019年秋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 7/7/2023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第一节 文学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有些词汇的所指是空洞的,例如自由,爱情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体性和观念性)
--宗教,艺术,文学,法律,政治
由于文学距离经济基础较远,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往往具有不平衡性,“国家不幸诗家幸”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三种含义
- 特定的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
- 虚假意识谎言
- 意义和观念的一般性生产过程
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
1970《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文化,体育
宗教-仪式-敬畏感/商品拜物教-消费主义-建构节日,仪式感-失去自我
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仪式
家庭-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
文化工业理论
2.国家机器:政府,军队,警察--暴力性,可见性,公共性
3.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功能
(1)自然化
天经地义,不去质疑
科学是当今时代最大的意识形态
衡量标准的单一化(金钱至上的意识形态)
(2)合法化
将统治合法化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
4.意识形态运作方式 :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1)把个体询唤为主体
个体-自然人; 主体-社会人
(2)主体对主体的臣服
subject n主体/v臣服
(3)主体之间互认
形成小团体
5.意识形态是一个镜像序列
拉康 “镜像阶段” 6-18月
人关于自我的概念如何形成,永远伴随着他者
6.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悲观且现实,意识形态没有发展的历史过程,一旦指认即形成
四、症候阅读
挖掘文本深层意识形态
《狮子王》,童话故事中渗透的成年人意识形态
- 阶级
- 性别
- 种族
第二节 女性主义文论
一、女性主义概况
两次浪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在权利,选举权,受教育权,就业权
20世纪六十年代:内在文化,更细致
核心:平等;消解男权中心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女性缺乏与男性公平竞争的机会,反对特殊照顾,休产假)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生育功能)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马克思,男主外女主内,女性劳动被抹杀,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解放女性)
--后现代女性主义(女性之间差异极大,不要本质化)
--文化女性主义(女性气质优越于男性气质,更高级)
--性别分离女性主义(分开才能自由)
--赛博格女性主义(机器与女性结合,打造绝对平等)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性解放女性主义(性工作者也是基本权利)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大形态
- 女性阅读-女性经验-独特的评判标准-->重估文学作品(抗拒式-批评性)
- 女性创作-文学史是男性经典史-挖掘女性作家-重读女性作品
三、女性主义经典著作
(一)1929 伍尔夫 《一间自己的屋子》
- 寻找女性文学传统
- 挖掘女性文学被压抑的根源:钱-经济独立;屋子-独立时空
- 双性同体-理想人格形象,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力量(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本质是对男女二元对立(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的解构
(二)1949 波伏娃 《第二性》
- 女性如何变成第二性?生育-限制工作能力和活动空间(人的本质是超越,男人可以超越自己,女性只能在家庭空间内无法超越)
- 男性如何把女性禁锢在第二性?私有制(女人是一种财产);宗教(女性地位极低)
- 为什么女权运动在19世纪兴起?工业革命-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女性走出家庭;人口控制,Maltus,堕胎,避孕,女性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身体;
- “第二性”如何限制女性的发展?应该怎么办?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工作,必须工作!
女性要发掘自己的性别优势
克服惰性,追求真正的卓越,超越自己
(三)1972 约翰伯格 John Berger《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
观看先于语言,观看行为受到文化行为制约

女性作为被观看的对象,女性展现气质有很强的自反性,女性把自己当成独特的景观,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不仅要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美,还要观察自己的美,还要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观察


裸画像的镜子

(四)1979 吉尔伯特 苏珊古巴 《阁楼上的疯女人》
《藻海无边》
简爱:理性,克制
伯莎:反抗,野性,原始
天使/妖妇的形象
第三节 后殖民主义文论
一、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
旧殖民主义:新航路开辟-二战后 殖民地国家受宗主国控制(政治 经济 军事)
新殖民主义:殖民地国家空有独立之名 而无独立之实
后殖民主义:殖民关系的审美文化方面,文化殖民主义,第三世界文化不自信
二、爱德华 萨义德 1978《东方学》
1993 《文化与帝国主义》
1994 《知识分子论》
(一)核心:批判西方中心主义
- 空间上,建构文化的等级结构,二元对立话语系统--西方/非西方-中心/边缘-文明/野蛮-先进/落后-科学/迷信-民主/专制
- 时间上,历史目的论叙事,历史始于西方终于西方
- 西方文化普遍化,归结于西方文明先进的逻辑
(二)东方主义
东方不是天然的地理概念,而是被建构的概念
理论基础
(1)拉康:他者与自我的二元逻辑,人们通过他者认识自我,西方选择东方作为他者,确立差异,建构自我,实现身份认同,傅满洲形象,华裔之辨
--忽视东方内部的差异
(2)福柯 话语理论
(话语背后的权力,自由,环保
弱化东方形象,实现帝国主义扩张殖民
福楼拜笔下的埃及妓女形象;蝴蝶夫人;
(3)葛兰西 文化霸权理论--文化领导权--共识主流文化
无产阶级斗争胜利要争取文化霸权
--西方殖民主义把西方文化作为主流共识
北京人在纽约,中国合伙人,
(三)东方学的内涵
- 作为一门学科的东方学
-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 (二元对立思考东西方关系)
- 作为驾驭和控制东方的权力话语机制
(四)东方主义基本观点
- “东方”是西方文化与知识建构物,东方被剥夺了主体地位,无法自己言说
- 目的:为了确证“自我”,我-他:主从关系,一种被需要的偏见
- 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出于无知和偏见虚构的东方神话
- 强调交流和平等--消除二元对立思维 理性客观
(五)中国学术界对《东方学》的反思和批判
- 自我东方主义:文化圈,艺术圈,张艺谋
- 东方作为权利主体 建构“他者” “文化自信” 战狼二 海盗 疫情 战乱 撤侨 标签化的非洲 (权利结构没变 主体变化)
(六)评价后殖民主义
- 角度:作品中的种族问题
- 偏见(有好有坏)存在,但不一定都是偏见,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与中产趣味(阶级)
一、中产阶级的发展史
老中产阶级:17C-19C中期 中间阶层 与18C启蒙运动有关
特征:财产收入;受过良好的教育;自由主义精神;道德感
新中产阶级:
19C末-20C初 公司管理权的转移到专业人员
二战后 后工业社会 橄榄型 以中产阶级为主导 依赖科技 服务经济 第三产业
特征:
- 是无产者 但拒绝认同无产阶级
- 寄希望于虚幻的东西 将自我认同定位于虚幻声望
- 对政治冷漠 只关心个人成功
- 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领军人物
二、中产趣味的形成
特征: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中间状态 (一开始是贬义词)
- 模仿高雅艺术 内容肤浅 作品煽情
- 利用艺术与高雅文化和社会阶层建立联系 空有外壳品味而非内核品质
- 具有极强的社会功利性
原因:
- 中间层位置
- 掩饰自身文化教养的缺乏
(1)媚俗(刻奇)
产生:与现代民主制度有关 《现代性的剖面孔》
特征:
平庸 :诉诸情感 对特定情境产生条件反射 同质化 --(米兰昆德拉谴责)情感与思维的懒惰--找寻确定的意义
欺骗性:自欺与欺人
移情动力
符号学意义上的含混--只追求形似
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边界 自我满足--审美的意识形态
自媚性:对想象性情境的过分抒情
(2)享乐主义与自恋型人格
忽视社会责任政治责任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 符号引导消费欲望 中产阶级形象本身也成为了消费元动力 (电影叙事的完整让位于符号的呈现)
身体工业 打造完美的工业化的身体 颜值即正义 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
第五节 法兰克福学派
概况
1923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 社会研究所
代表人物: 霍本海默 阿多诺 本雅明 弗洛姆 哈贝马斯
特点:社会批判理论
针对对象:资本主义
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 当时极为流行 侧重表面现象 要求更深入的意识形态分析)
反对学科分科 跨学科素养
著作:
1947《启蒙辩证法》(霍本海默 阿多诺)
(一)核心是对“启蒙”的反思
(二)基本思路:
- 破解启蒙概念(与神话比较)
- 挖掘启蒙与权力的关系
- 对文化工业进行批判
(三)主要观点
1、启蒙与神话的辩证关系(启蒙目的是破除迷信-反神话,神话的本质是对世界的解释,启蒙的本质是解释也是一种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启蒙,启蒙以反神话的方式建构了某种神话)
-->启蒙已经倒退为神话
人类发展三个阶段:
- 神话(安顿灵魂)
- 哲学(理性/反思)
- 科学(数学逻辑)
现代科学--工具理性(所有的理性都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丧失了自我反思,成为了新的“神话” ,导致工具崇拜,效率至上)
2、为什么--启蒙的本质和权力有关
发端:不是追求真理 而是以权力为导向 对自然或社会的某种控制和掌控 建构对自然的权力
带有极权性质
祛魅--知识--权力--技术--工具
3、人对自然的控制到人对人的控制--文化工业
(二战迁居美国 大众文化繁荣)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社会统治工具
--社会水泥(消灭个性)
(1)文化工业:在文化领域进行工业化的商品生产,工具理性运用于文化工业,艺术作品可以复制生产--文化艺术失去独特性
(2)文化艺术(表达自我,自律性,对生命世界本真性的理解,形成艺术的独特风格)
vs 文化工业(受制于市场和商业规则,他律性,接受大众消费的考验,导致艺术标准化同一化)
(3)文化工业沦为意识形态工具:同一性,标准化--伪个性化
目标:输送社会的内在秩序和规则
(4)运作方式:
制作方:自动化的反应机制--“理性”精神
受众方:娱乐至死,对娱乐的需要,社会再生产的一部分--欺骗性
- 消遣性-无能为力-逃避反抗
- 文化工业的过滤-植入某种理念-导致思考力丧失
4、艺术:否定的本质
(1)艺术是现实的否定,建立疏离感,站在现实对立面(阿多诺喜欢卡夫卡的作品)
(2)自恋性,拒绝交流
(3)反艺术,反优美外观(辩证)
p12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1968 五月风暴 法
~参见《美学原理》笔记 P19-20
(二)《爱欲与文明》
1、爱欲-生本能 (快乐原则)
(1)人类文明爱欲的两种压抑
①基本:维持文明必不可少的
②多余:为了统治强加于人民的社会控制(效率原则)导致人们丧失快乐
(2)发达工业社会中爱欲向满足方向退化(弗洛伊德:爱欲-升华👆/性满足👇)
(3)本能革命:大拒绝的态度
(三)新感性美学
艺术本质:革命,造反
艺术要造就新感性,以人类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为基础
三、弗洛姆 1941《逃避自由》
《爱的艺术》 《自我的追寻》
当时的批判极权主义著作
哈耶姆 《通往奴役之路》
波普尔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汉娜 阿伦特 《极权主义的起源》
(一)自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自由:伴随着个体产生的概念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后人真正走向自由
2.自由的影响:
①积极-摆脱束缚
②消极-失去归属感和安全感,孤独,无能为力
-发展内心,完善人格,重新与世界建立联系/放弃个性独立,重回母体,获得安全感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 威权主义-从外界寻找权威
- 破坏欲-伪装成责任,义务,爱
- 机械趋同-跟风
因为消除自我融入社会,所以表现得很正常,“适应社会的人不如精神病人健康”,
纳粹社会,整个社会都不正常
“没有后退只有前进”,不断发展完善内心
四、本雅明 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一)生平及著作
1892-1940
反体系,碎片化
1920 《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概念》
1926 《德国悲剧的起源》《单向街》
1931 《摄影简史》
1934 《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
1935-1939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关于波德莱尔 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梳清诗人》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5
1.背景
①1933 希特勒上台 民主选举 迫害犹太人 煽动性极强--艺术作品的感召力,煽动性作用
②布莱希特 马克思主义理论转换为实践--史诗剧
特点:间离化,审视的态度而非投入,意识到在看戏演戏,观众处在旁观者角度--使艺术政治化(传统戏剧,制造幻觉感情,不理性,控制观众情感)
--本雅明的潜在诉求:艺术成为反抗的政治工具
③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变化:
时间性->瞬间性
意义确定->不确定,费解,加入反思性
小说->电影
2.复制艺术与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复制
(1)机械复制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
(2)机械复制可以把原作的摹本带到无法抵达的地方
音乐会,即时即地性->录制,神圣性消失
3.核心概念:光晕aura (灵光,灵韵,灵氛)
(1)作品诞生时的独一无二性,原真性
“兰亭序的诞生”
(2)观赏者与作者之间产生距离
(3)艺术作品的构成方式:膜拜,仪式感
(4)艺术作品的历史感,欣赏时进行时空对话
(5)对艺术作品的接受方式:聚精会神,凝神观照
机械复制时代:光晕消失
(1)大规模复制--消解独一无二性/扩大艺术作品时空范围
《海上钢琴师》砸唱片:不接受复制性艺术
(2)鉴别真品或原作毫无意义也不可能
(3)艺术的神秘感、距离感消失--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主客体不对等到对等关系)
(4)接受方式:心神涣散,消遣式
(本雅明:光晕的消失是历史必然)
4.电影艺术:人类艺术中的革命
柏拉图 “洞穴理论”--电影空间
打破精英垄断...
本雅明:展现异样世界,丰富观照世界的方式
实现非异化的精神世界,技术中立
5.机械复制对大众文化的意义
(1)为大众文化合法化寻找理论依据:历史必然性--调整如何看待大众文化
(2)确立大众与艺术作品的新型关系
(3)肯定技术作用,颠覆知识分子话语(法兰克福学派,精英与大众的分野严重,没有社会性意义,本雅明:大众文化研究启发者)
五、哈贝马斯 交往合理化理论
法兰克福第二代人物 比较缓和
1929-
(一)理论出发点
(1)工具理性之外还有什么?(工具理性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看待的方式)
工具理性 (二元对立 主客体)
理性还包括 交往理性(互动-理解对话 交往间性)
(二)交往合理化美学
现代艺术--反光晕的艺术/解放的艺术(对人性艺术的反思)
否定先锋艺术--潜在交往合理化的危机
坚守现代性,反对后现代性,乌托邦色彩
第二章 文本中心主义 7/4/2023
俄国形式主义 英美新批评 结构主义
强调文学研究就研究文本本身 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
一、概况
1914-1930年
语言学角度研究文本
背景:日内瓦语言学; 胡塞尔现象学; 一战后知识分子对传统产生怀疑 逃避现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日渐兴盛;
文学研究主观性强,
虽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发达,
影响的焦虑,另辟新径
二、诞生
1914 什克洛夫斯基 《词语的复活》
两个派别:莫斯科语言学;彼得堡语言研究会
代表人物:雅各布森,托马舍夫斯基;什克洛夫斯基,埃亨鲍姆,雅库宾斯基、日尔蒙斯基、特尼亚诺夫
某种程度上是现实主义的延伸:未来派,对词的崇拜
三、理论特点
- 追求文学的独立自足性,针对传统文学批评方法(知人论世),文学研究变成传记或社会学研究(外围的东西),第一套提出建立文学的科学理论,研究文本本身,文学是意识之外的现实
- 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陌生化,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 文学研究对象:文学性,雅各布森: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研究手法本身
- 共识性语言研究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审美)
20年代遭到马克思主义批判,30年代解体,建立布拉格学派,移民美国,发展英美新批评...
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
关于文学本质的定义
1914 《词语的复活》
1916 《作为手法的艺术》
针对对象:艺术的本质在于形象思维(自然科学是逻辑思维),形象是不确定的,无法揭示使文学成为文学的过程,形象是特点但不是本质区别
- 对内部规律(形式)的强调,二分法:形式与内容,但形式主义认为没有内容,就像剥洋葱,文学是纯形式
- 陌生化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1)审美目的是感受过程
(2)方式手段是陌生化,熟悉的东西变得不熟悉,对应自动化,习以为常的,作家对细节的把握
(3)本事 情节~故事 情节(话语)
例如倒叙:对本事加工成情节,艺术化加工方式最重要,本事只是素材不重要
E.M. Foster 《小说面面观》:故事和情节
情节 加上因果联系或其他别样的联系 作家呈现 扭转故事 具有文学性
(4)意义和影响
文学研究开始从外转向内,注重形式;
陌生化:开始读者转向,增加读者感受审美;
雅各布森的 “文学性” 理论
1921年《俄罗斯现代诗歌》提出“文学性”
(1) “文学性”:文学的构造原则
(2)诗歌语言的本质:
文学性:诗歌>小说>散文
能指与所指的不稳定,一一对应是日常语言,打破一一对应的关系
阅读的受阻:增加感受的过程
例如:李商隐的《锦瑟》,意象丰富,承载的文化符号指向更复杂的文化内涵,一首诗的能指确定,但所指不确定,指向一整套符号世界
第二节 英美新批评
一、发展历程:
20年代:提出文本细读法
英:T.S. Eliot,瑞恰慈,燕卜荪;
美:兰瑟姆,艾伦退特;
30-40 年代:
南方集团:布鲁克斯,韦勒克,维姆萨特
40-50年代:占据主流
转向后现代后结构主义
二、特点
- 文学本体论:Eliot:诗只是媒介
- 强调文本细读:对文学作品内部研究的方法 close reading,闭合式阅读,不越界研究
- 语义学分析
- 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相结合(视野更大,后期发展
瑞恰慈的语义学批评
1924 《文学批评原则》运用心理学、语义学进入文学研究 科学化
- 语义学:从语言入手,分析语言产生的效果,
“内在必然性”:给读者产生美感,与外在现实生活没有关系
例如:《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诗作的季节是春还是秋?为什么是桂花? 特点是花型小,突出静感,不符合春天但符合内在必然性,符合文学的小世界
《枫桥夜泊》 “夜半钟声到客船” 欧阳修:为什么夜半有钟声而不睡觉?没有实际意义,但文学可以再造现实
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
1917 《传统与个人才能》
关注诗歌整体效果而非个中含义
一、
- 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所有文学作品都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与传统有关系
一个作品是否有意义要放在整个传统中看,文学史的观念,专业读者
2. 整体一直在运动变化,新作品的加入会引起变化 ,传统很重要
3. 作品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整体,不要用二分法(形式与内容);层次法,由浅入深,语音到意义到文化
二、非个人化理论
针对:浪漫主义对情感个性的释放
Eliot:诗歌逃避情感和个性,诗歌有逻辑
- 文学传统对诗人的影响
诗人不可能脱离传统,先顺应传统,意味着对个性的逃避
2.文学的历史意识
放弃情感个性,语言是公共媒介,情感势必会做出一些牺牲
3.诗人的作用:催化剂
加快诗的产生,但情感不融入诗中
诗歌不能呈现情感,是情感的集中
4.情感表达要找到客观对应物
~意象 间接性表达情感,使之更有普遍性
独特情感难以形成共鸣 优秀的诗歌能引起人类普遍共鸣 所以好诗必须要压抑个性
兰瑟姆的本体论批评
1934《诗歌本体论札记》
强调文学的本体存在 内在研究 排除一切外物的影响
例如:什么是艺术品的本真价值?不看作者背景, etc.
布鲁克斯:悖论与反讽
(新批评对文本的研究 发明很多概念 学会应用)
悖论:矛盾
反讽:表面荒谬,实则真实
例如:闻一多 《死水》
燕卜孙的复义/含混理论 《含混七型》
复义:多义性
含混增强艺术表现力
例如:李商隐 很难找到确切含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 用西方文论解读 精神分析 性 “蜡炬成灰泪始干”
维姆萨特
- 意图谬误:把作品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等同,针对心理或传记批评
- 情感谬误:把作品和读者感受等同
新批评:高度强调文学作品的本身重要性
退特 张力理论
张力:文学作品的内涵(词语的暗示义,引申在语境中)和外延(词典义)
新批评:作品意义=文本意义(确定的值)(不要读者意义~无穷)
但文本意义是由读者产生的-->接受美学

第三节 结构主义 7/5/2023
一、概况
- 基本特征:(西方哲学的一大思潮)
(1)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不是人云亦云(文学研究不是判断作品好不好,而是分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作品为什么被评价好或不好)
(2)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观(有人把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也放入结构主义的整体脉络中)
(3)探寻文学的深层结构
(4)强调对意义生成的研究,科学性
(5)消解主体性,强调关系性(跟作者,读者关系不大)
2. 代表
前四子:列维 斯特劳斯(人类学结构主义)
米歇尔 福柯
阿尔都塞(结构马克思主义)
雅克 拉康(精神分析结构主义)
后四子:罗兰 巴特
格雷马斯
托多洛夫
博瑞蒙
-->叙事学:热奈特
符号学:苏珊朗格,卡西尔
解构主义:反/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耶鲁学派
二、叙事语法研究
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原因-但是-所以-但是-所以(因果逻辑和转折逻辑)
托多洛夫:叙事作品是一个大句子,句子有语法结构
情节最小单位:行动元,叙述句
三、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
民间文艺学
31个固定功能(叙述句)和7个角色(行动元)
角色:赠与者;相助者;主人公;派遣者;公主(要找的人);对手(加害者);假冒主人公
-->四、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
7角色-->6个行动模型
发送者--客体--接受者
辅助者--主体--反对者
(二项对立:受到索绪尔影响)
继续简化:意义矩阵(案例极多)
X, 反X,
非反X,非X,

案例:《老人与海》
S1:找出基本要素:老人,鲨鱼,马林鱼,小孩,海,游客
S2:归类:老人-主体,马林鱼-客体,鲨鱼-反对者,小孩/游客-辅助者,大海-独特意象
人(老人),他/反人(游客,小孩)
大海(非反人),鱼(非人)

S3:对每一个二项对立进行分析
老人与他人:老人运气不好,产生焦虑=>自我确证,个体意志-社会权力
老人与鱼:斗争关系=>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就是斗争与杀戮,没有目的,老人个体得以超越(尼采的超人哲学,强调斗争与超越)
老人与海:大海象征永恒宇宙,老人特别渺小=>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人与自然
整体小说:
人与社会-自我确证;成功-精神上
人与自然-斗争,渺小;失败-现实上
【斗争与自我确证互为矛盾,老人在失败后升华了美学意义,“人可以被毁灭(人与自然)但不可以被打败(人与社会)”点出主题】
文学批评科学化,而非印象式,结构主义提供方法而非结论
问题:套路化
五、克劳德 布雷蒙的“三合一体”模式
意义矩阵较适用于不变的人物形象,如果人物变化,应该采用线性结构
所有故事本质:可能性出现=>实现可能
主人公前途未卜A1:
提出解决方案A1a--问题解决A2a/问题未解决A2b--提出方案A3a(--)/没有方案A3b
没有解决方案A1b;

连接式:A1-A2-A3...B1-B2-B3 侦探小说
嵌入式:A1-A2(B1-B2-B3)-A3-A4 潘金莲
对照式:A1-A2-A3--An;B1-B2-B3--Bn 智取生辰纲
六、托多洛夫
所有的叙事故事:平衡与打破平衡的关系
原有平衡
--破坏(满足性力量与对抗性力量)
--建立新的平衡(不平衡的力量和努力保持的力量)
--平衡又被破坏......

七、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之父
(一)《野性的思维》
核心思想:原始人的思维方式
- 原始人--具体问题--建立知识体系(事件到结构)
现代人--知识体系--分析具体问题(结构到 事件)
思维方式不同,但是底层逻辑一样,试图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纳入一个结构之中,具有可控性
2.原始文明制度:图腾文化
本质:把自然动物和人连接
现代社会:国旗,钱...
3.历史具有主观性
~新历史主义
历史对人有意义,不在于已经发生了什么,而在于那些历史事件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历史观:
例如: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来自新文化运动,为论证白话文出现的合理性,但遮蔽掉的事实是诗歌在中国文学史长期的重要性
(二)《结构人类学》
神话:俄狄浦斯王
步骤:
S1 抽离神话的基本成分=>神话素
S2 以二项对立原则排列神话素
S3 揭示出神话的深层结构和意义
-->人的土生起源(自然问题)和两性起源(文化起源),俄狄浦斯王要解决自然与文化的某种矛盾
八、罗兰 巴特的结构主义理论
(一)零度写作
1953 《写作的零度》
- 针对对象:
浪漫主义,风格即人;
萨特 1947《什么是文学》,“介入”说不明确
2.
内涵:回避情感和主观意向性,完全中立化
特点:对作家主体性的遮蔽,结构更重要
案例:《局外人》
(当零度写作成为一种风格,不介入也是一种态度/介入,真正的零度写作是否存在?
海明威 短篇小说 《白象似的群山》独特的风格
零度写作势必被文学史吸收,成为某种意识形态,没有倾向性的写作不存在,写作与某种权力相关~福柯的权力话语)
罗兰巴特大原则上对零度写作成否定态度
(二)作者之死
1968《作者的死亡》
(西方:上帝之死,作者之死,人之死)
文本:编织物,脱丝的丝袜,有结构
《论拉辛》《新批评还是新欺骗》
- 作者对文本的主导权不具有历史必然性,作者不是一直都是至高无上的地位,文艺复兴后,人/理性/经验地位的提升之后,作者地位提升
- 作者不是文本的唯一主体,真正主体是语言符号
- 作者从来不可能先于文本存在,作者作品同时出场,写作只是语言符号
- 消灭作者才能获得文本的多维空间,作者创作意图遮蔽文本
- 作者死亡意味着读者的诞生,读者不再被动,而是意义的生成者
(三)叙事学三极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功能层,最小叙述单元
行动层,人物关系
叙事层,叙事意义,最高层次
(四)《神话学》
传统符号系统:
语言学的能指(符号本身),所指(指向对象)一一对应
例如:rose--花(一级)--爱情(二级/文化)
【语言系统】 【符号系统】
第四节 后结构主义理论
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强调反中心,反同一性,反本质,反宏大叙事,反体系,反总体性
一、福柯的解构主义理论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受尼采影响很大
1961 博士论文《古典时期的疯狂史》--《疯癫与文明》
1969 参与法国学生运动 左派知识分子领袖
1970 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1971 成立监狱信息小组 与乔姆斯基辩论
1975 《规训与惩罚》
1976 《性史》
(一)《疯癫与文明》
权力,理性
研究方式:知识考古学(找问题的来源,发展历程/ 追问习以为常的观念是不是从来就有,历史考证不是后,对观念进行摧毁)
疯癫
非正常,正常(背后先有一套标准规定,才有非正常的人,而不是非正常的人一直都叫非正常)
--借对疯癫的历史梳理,追问现代文明如何产生
- 历史上对待疯癫的态度变化:
(1)17世纪以前,疯癫是某种独特的象征
柏拉图:迷狂说
中世纪:疯癫与人的堕落/拯救 愚人船:朝圣的旅行
文艺复兴时期: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疯人形象,意味着找寻到某种真理真相
尼采:酒神精神,接近艺术和真理的状态
(2)17世纪以后,精神病院开始出现
欧洲麻风病院的闲置--关人:犯人,穷人,疯子
疯子成为一种理性排斥的对象,非理性的象征
(现代社会的理性就是建立在对非理性排斥的基础上
现代文明建立在理性上,理性的产生具有极强的偶然性,所以现代理性的产生具有非理性--现代文明的崇高性丧失)
疯癫是理性的陪衬
二项对立
疯癫不是病理学上的结果
解构思路:反崇高 反理性 反中心
(二)《词与物》
对知识考古 挖掘知识表象背后的结构根基
人的概念是历史的产物,主体性终将消亡,人之死
- 知识型:知识背后的结构/模型
柏拉图:现象与本质,form(确立知识的某种规则和方式--知识型)
~库恩的范式理论(科学研究)
知识产生的基础
2.历史上的知识型
(1)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相似型
类比类推方式认知
(2)17-18世纪:表象型
心与物的二元对立,人成为了认知的主体和载体
(3)18-19世纪:自我表象型
需要被理解的知识,例如价值,研究人本身
人既是表象的主体也是客体,人走到中心
人的诞生是19世纪以后的产物,人类中心主义
(4)1950后:人之死(预言)
人的主体性死了
--支撑某一时代知识的产生必然有背后的一个基础和结构
(三)《规训与惩罚》1975 discipline and punish
- 谱系学:找到知识与权力的同谋关系,知识背后的权力 (权力意志 尼采)
- 监狱的诞生 政治权力的彰显
古典时代:监狱,酷刑:极为残忍/公开;目的:震慑大众,彰显君主权力

现代:酷刑改为监狱,现代监狱将惩罚和规训用到极致
监狱规训的三种制度:
层级监视;边沁:全景敞式主义,不对等的注视--自我约束,效率高,成本低
规范化裁决;
检查;贴标签的方式
透过监狱看社会,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大监狱
看似自由,实则按既定的规范自我约束
摄像头,窗户,企业文化,考试,档案--权力无处不在
规训社会:微权力--形成自我约束--个性丧失
(应用到女性主义:男女观看之道)
人道主义走向反面,披着理性的外衣压抑人性,以一种看似文明的方式压抑人
--解构主义(将现代理性中所有的根基全部消解掉)
问题:
极端的全盘否定观,泛权力观;解构为了摧毁
《性史》
18世纪 人口学理论
性也是被权力规范的结果
现代主义:批评的背后有一个应该的存在
后现代主义:什么都没有
二、雅克 德里达
1930-2004
1966-1967 《论文字学》 《声音与现象》 《书写与差异》
2001 来过中国 中国没有哲学
(一)解构的内涵
- 超出哲学的非哲学思想
- 目的不是摧毁,而是一种对固有模式反抗的姿态:深入到对象结构中,再消解
延异:结构主义索绪尔语言学: 能指--所指
德里达:能指永远无法抵达所指,能指只能在能指自身环绕,意义永远在生成中,不断繁复
语言是一场游戏
(二)解构对象
逻各斯中心主义:二项对立式,现象-本质,肯定-否定
- 语音中心主义 语音-文字
- 在场的形而上学
(三)解构策略:
延异(共识/历史上的差异,意义只能在共识中才会产生意义,但是在历史上,能指永远不能抵达所指,意义是不断流动的不断生产的);播撒;
踪迹 ;
【跳出传统语言】
第三章 存在主义接受美学(读者转向)
第一节 存在主义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1889-1976)
师生关系:布伦塔诺-胡塞尔(现象学鼻祖)-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1927 《存在与时间》
后期反思现代性问题
1930s 加入纳粹 一年后退出
学生:伽达默尔,汉娜阿伦特
1.哲学主题:
存在(过程,显现自身,进行时)与存在者(实体,完成时)
“整个形而上学史就是存在的遗忘史,把存在者当成存在”
A(主体) 是 B(客体):
传统哲学研究“A”或“B”, 没有研究“是”(being,存在)
2.什么是存在: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回到事情本身(看的过程具有意向性,主观偏见)--超越主客二分(传统认识论)--走向存在论
3.研究对象:把握存在必须通过存在者(特殊的存在者,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只有人~(此在)
此在的本质:始终处在去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寻求意义,拒绝某一刻的定义和束缚
4.“在世”之在(此在)
烦(此在与世界,此在处于一个固定的环境世界时会感到烦),牵心,操劳(此在与此在)
5.此在的两种状态:
本真(活出自我,去存在)与非本真(沉沦,用标签定义自己)
此在一开始活在非本真状态-安全感
6.此在的状态:向死而生
畏(≠怕)--促逼出本真状态
7.艺术本原论--艺术品入手--如何界定艺术品
艺术品-物:指向世界-意义化 /指向大地-无意义化
艺术本质:意义化的世界与无意义化的大地之间的冲突
例子:梵高的画《农鞋》,代入一个世界穿鞋,土地的状态,同时也知道只是一幅画,世界与大地的拉扯
--针对现代技术(~本雅明)--批判文化工业--重建神圣性
二、萨特
(一)1905-1980
核心:自由
1934 《自我的超越性》
1938 《恶心》
1943 《苍蝇》《存在与虚无》
1945 创办杂志《现代》提出口号“存在先于本质” 《禁闭》提出“他人即地狱”
1964 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二)存在先于本质
①自在的存在: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具有荒诞性,本质先于存在
②自为的存在:具有某种主动性,想要改变,“去存在”,对存在的否定,存在先于本质,自由(他人的存在对我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限制)
背景:战争,现代技术对人的奴役
(三)文学本质--自由
文学是对自由的选择和揭示
1.作家角度:动机-实现某种自由
2.读者角度:意义的创造者,参与者;创作本身召唤读者-->接受美学
3。介入说--文学的社会功能
诗:更关注能指
散文:更关注所指,对现实介入更强
文学具有介入的功能,创作是一种行动,揭露异化现象,非本真状态,写作具有倾向性
(萨特太强调主观性,against by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
三、加缪 (1913-1960)
荒谬三部曲 :1942《局外人》 1943《西西弗神话》(论荒谬)--自杀
1951《反抗的人》
1957 诺贝尔文学奖
1960 《第一个人》手稿未写完 车祸去世
(1)荒谬世界-人生的起点
荒谬是人生唯一的已知数,维持人与外在世界唯一的纽带
(2)荒谬世界的反抗-超越现在
(3)荒谬英雄:唐璜,演员,征服者(完成对人生的超越)
第二节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莫泊桑《项链》语境变化 虚荣->诚实
研究认知方式背后的原因~ 知识考古学(福柯)
一、伽达默尔的解释学(1900-2002)
1960《真理与方法》(解释学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前见(成见)
某种偏见,理解可行的前提条件:
真前见:来自于整体的历史传统,有助于理解
伪前见:带有某种功利性目的
(二)视域融合
1.理解者的前见-理解者视域
2.文本意义-视域
3.融合,遇到新文本产生新融合...
共时性视域融合:同一时间内
历时性视域融合:古今交互--效果历史
二、姚斯的接受美学(偏向接受,文学史维度,集体
(一)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具有历史性
文学研究--作品--存在方式--接受史研究
(文学史本质上是接受史)
【形式主义:陌生化也有读者接受维度】
(二)期待视野
~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前见
阅读之前定向性期待(读者经验,素养,品位...)
- 作品与期待视野一致--通俗作品
- 作品与期待不一致--有可能高雅作品,读起来受阻
- 个人期待视野
- 公共期待视野--社会的主流共识
三、伊瑟尔的接受美学(偏向阅读,文学作品维度,个人
(一)空白理论:
文学作品中未写出的部分:
- 语言
- 图景片段
- 思想价值层面
(二)文本的召唤结构
阅读的过程是对空白的填补
->(三)隐含读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
(女性主义:拒绝成为理想读者,抵抗式阅读)
第四章 文化研究 (跨学科性)
1960s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
一、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渊源
广义上包括法兰克福,阿尔都塞
1.文化与文明传统(早期精英主义意识/文化倒退)
(1)马修阿诺德
工业革命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阶级意识,精英意识,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2)TS艾略特
文化的有机性,文化是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式
复合文化
精英主义
(3)FR利维斯
1930《大众文明与少数文化》对立:文明-物质性;文化-精神性
-->批判大众文化,发展人文教育
2.文化人类学传统
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之父 《原始文化》1871
文化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进化论)
文化的基本要素:习俗(不仅仅是经典)
研究方法:民族志(田野调查)
3.英国近代以来的早期马克思主义传统
考德维尔:文化与社会物质生产相联系,一代有一代的文学
诗歌:诞生于原始巫术仪式,劳动幻想现实的统一;工业革命后破坏统一,导致个人幻想与集体的割裂。诗歌创作受到物质生产制约。
二、英国文化研究的兴起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思潮: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学派,伯明翰学派
西方文化五大批判理论: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1964年 伯明翰大学 建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
(一)历史背景
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的兴起,二战后中产阶级,政府提高社会福利,工人阶级物质水平提升,阶级矛盾减弱;大众文化成为市场消费;美国文化入侵;
(二)英国新左派的诞生
阶级对抗消退
老左派:政治经济角度对抗资本主义
新左派:对抗方式到文化上,从文化中挖掘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反对庸俗经济决定论,文化有自主能动性,可以反作用于社会
杂志《新左派评论》
(三)成人教育发展
突破学院派精英教育
(四)文化研究的体制化
1964 霍加特 霍尔
1968 霍尔 黄金时代
2002 撤销
标志:
- 理查德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1957
- 雷蒙德 威廉斯 《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
-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
(五)基本观点
1.对左派利维斯主义的超越
《伟大的传统》
接受重视大众文化审美教育
扬弃了精英文化观点
2.重视文本分析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3.突出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
4.文化理解为日常生活,强调生活经验的重要性
(六)研究对象
工人阶级文化--青年亚文化,性别,少数族裔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阶级,性别,种族
(七)文化研究范式
60s 文化主义
70s前 结构主义
70s后 葛兰西 霸权主义
80s 后马克思主义
2023/8/4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