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落后就要挨打”(修改版)
论“落后就要挨打”
想必各位在学近代史时都听过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的确,结合世界近代史来看,这句话是成立的。因为清末中国为列强所欺凌,确实与国力低下相关,所以学习近代史,我们都会听到这句话,并且深信不疑。但我认为,落后不一定挨打。
如今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毛主席所言,实则不然。1931年,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的演讲中,第一次说出“落后者要挨打”:
“人们有时问:不能稍微放慢速度,延缓进展吗?不,不能,同志们!……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挨打。不,我们绝对不愿意!”
斯大林将工业生产缓慢导致的落后与危险的国际环境联系在一起,用外在威胁作为刺激发展的动力,是符合当时苏联工业发展的需求的。苏联也因此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内忧外患,成为能和西方国家抗衡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说,斯大林说这句话,原意是“忘战必危”其意在于使人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而不是给强者欺凌弱者找借口。
但这种思想,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被提了出来。自从《辛丑条约》签订后,美英等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在中国兴办文教事业,建立了许多“庚款学校”(八国联军入侵是在庚子年),史称“庚款兴学”,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有一定正面意义。但事实证明西方人没有那么好心。如今不少人都提出,西方人之所以如此,是为了“文化殖民”,是为了从思想上、精神上牢牢地控制住中国人,让中国人陷落在“落后就要挨打”的精神深渊里,一代一代地自卑下去,从而再无力与西方抗衡,成为他们俯首帖耳的奴仆。
在唐代,日本曾在朝鲜袭击中国,被中国打败。若落后一定挨打,那么日本的“屈辱史”也就在所难免。但中国没有得寸进尺,而是友好交往,让其来中国学习,从而促成了日本“大化改新”。
反观日本呢?自甲午海战之后,就愈发反复无常,甚至发动侵华战争,大肆侵略、欺凌、侮辱中国,其毫无人性和血腥可见一斑。
中国地理相对封闭,受侵略少,且资源丰富,地域辽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兼容、开阔的大国风范。而日本虽也封闭,但土地贫瘠,海啸、台风、地震等灾害频发,且资源匮乏,所以侵略性极强,极其血腥,甚至民族音乐也十分怪异。如果把日本四岛比作母亲,日本民族比作孩子,那么日本民族就是一个长期被家暴的民族。这样一个民族,自然不用指望它强盛时善待弱小的民族了。
至于两国文化不同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地理位置和条件。西方列强虽外患严重,其本性中也有侵略色彩,但自然灾害和土地的问题于日本而言相对较小。这也是为什么轴心国中德国、意大利都已道歉,而日本仍不知悔改的原因。如果而虽说现在各国接二连三开始工业化,地理位置这一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减小,但一个人的童年经历会影响这个人一生的本性。从小被父母虐待的人长大后多半本性残暴;而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人多半本性纯良。所以一个民族只要有足够长的历史。且在这段历史中地理位置的作用占主导地位,那么这个民族的本性就多半取决于它的地理位置。
虽然日本这样自然条件差的国家值得同情和援助,但这不代表日本侵略的行为是正确的。就像一个富人如果在武力上无法自保,那么他被抢劫的概率自然比较大,但也不代表强盗没有错。而西方各国自古以来外患严重,久而久之他们就认为必须用侵略来保证自己的强大。
在美国电影《钢铁侠》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受人尊敬更好,还是令人畏惧更好?”电影中认为令人畏惧更好。这也解释了美国近几十年在国际上一贯以强凌弱,暴虐欺人的作风,也是典型的侵略思维。
所以,“落后就要挨打”是否成立,主要在于强势一方的文化或思想如何。若强势一方的文化或思想中充满侵略性,那么“落后就要挨打”也就在所难免。不仅人与人之间是如此,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
其实“落后就要挨打”本身也可以引申出一些含义,如“强大就要打人”、“受害者有罪”等。所以,既然侵略不正确(或者说不正义),“落后就要挨打”就不完全正确。之所以现在很多西方国家害怕中国的崛起而提出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不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
如今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一流国家了。中国强盛了,可曾欺凌周边小国?反而每次都是一些“跳梁小丑”用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手段来为难中国。
严谨来说,落后不一定挨打,但若落后还主动侵略他国或被一些居心叵测的“大国”盯上,就一定会被打败。
所以,“落后就要挨打”的前提是有人居心不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可以用“忘战必危”鞭策自己居安思危,但不能把“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作为绝对的真理,而是要遵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理念,同时也要重视防范,勇于反抗侵略,不可松懈。只有如此,才能长盛不衰。“人”为何成为“人”?正是因为人有怜悯心,有同情心,有廉耻心,而不是像动物一样弱肉强食。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