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世纪的商共百家(三)——北方航线上的大航海家,汉萨同盟(全盛篇)

2020-10-27 19:57 作者:Pad13ofCK  | 我要投稿

前一回我们提到,汉萨同盟于1356年在卢比克召开联盟议会,正式确立了联盟的基本组织和规章制度。通过在波罗的海及北海的商业特权,联盟下的商会积聚了大量财富。同时其自身势力的扩大,又导致他们和地区内旧军事贵族间的冲突加大。不过随着汉萨同盟自身实力的增长,很多时候他们已经从被掠夺的防御者,变成了与大贵族旗鼓相当的对手。那么接下来的这篇中我们就继续来看看,汉萨同盟在自身发展全盛期与周围贵族间的不断摩擦。


在德意志北部,萨克森公爵一直是该地区最具实力的大贵族之一。13世纪中期,韦尔夫家“孩童”奥托的女婿、阿斯卡尼亚家的尔伯特一世,占据着、安格利亚到利亚的片领地,同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不过在几代的均分继承后,到了1359年,萨克森-劳恩堡支系的萨克森-贝尔格多夫-莫尔恩公爵阿尔伯特五世,已经穷到揭不开锅了的地步。于是他便以9737.5卢比克马克的价格,将莫尔恩(the Herrschaft of Mölln)的统治权抵押给了卢比克。位于卢比克南边的莫尔恩,正好在其到吕讷堡之间的道路上。前文提到过,吕讷堡的盐矿是咸鱼产业的关键,这也是卢比克对莫尔恩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按照双方间的约定,阿尔伯特五世及其继承人可以自赎该领地,但不能代第三方赎买。考虑到这些旧军事贵族根本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该协议几乎就等于将莫尔恩永久卖给了卢比克。从这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到,汉萨同盟的财力已经足以使他们影响到地区的传统政治架构。

约1400的萨克森-劳恩堡

如此巨大的财富,自然容易招致汉萨同盟之外商会的嫉妒,以及周围大贵族的觊觎。其中最为积极的,莫过于北边的宿敌丹麦人。此时丹麦的国王是瓦尔德玛尔四世,前文中出场过的瓦尔德玛尔二世的重孙。瓦尔德玛尔四世是个相对强势的君主,他年幼时曾流亡于神罗,20岁继承王位时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烂摊子,手中只有日德兰的四分之一。瓦尔德玛尔四世花了近20年时间,通过各种筹钱和武力夺取的方式,逐渐收回了丹麦王国往日的核心领地。到了1361年,刚刚击败瑞典国王的瓦尔德玛尔四世,又将目光锁定在了富庶的哥特兰岛上。丹麦国王宣称自己听说维斯比的市民编排了首歌曲嘲弄他,便于当年7月22日在哥特兰西岸登陆,目标直指维斯比。虽然哥特兰向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交税,理应受到其保护。但是马格努斯四世新败之下,根本无力阻止瓦尔德玛尔四世的进攻。因此维斯比的守备工作,只能由哥特兰本地的小贵族及城镇自由民承担。

此次交战双方的人数相差不大,都在2000人左右。不过在装备层面上,二者间就有一定的差距了。武器和盾牌上的区别还不算大,主要还是护甲上有些不同。维斯比的自由民守军,一部分身着链甲,另一部分只有皮革护甲,而且大多数人都缺少头盔。而丹麦人这边除了国王的亲兵,还包括一部分来自德意志北部的自由佣兵。这些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士,身上的护甲也已经开始向板甲过渡。这类过渡式板甲(Transitional armour),其核心部位用整块的铁板保护,在铁板间及关节处则由皮革等相对柔软的材料连结。

过渡式板甲

不过对于防守方来说,没有充分利用维斯比高大的城墙,又进一步凸显了他们的劣势。瓦尔德玛尔四世登陆三天后的7月25日,丹麦人在马斯特比镇附近遇到了哥特兰人的第一波抵抗。为了阻止丹麦国王的人马,守军拆掉了路上阿杰蒙德的渡桥。瓦尔德玛尔四世试图让手下强行渡河,但是面对陡峭的河岸他们只能放弃这一计划,被迫后退扎营休整并派出寻找相对平坦的渡河点。很快丹麦人在福贾尔沼泽东北找到了一个渡口,并在过河后立即对哥特兰人发起了猛攻。凭借装备上的优势和更加丰富的战斗经验,瓦尔德玛尔四世的大军占到了压倒性的优势,一战就屠杀了千余名守军。

维斯比的城墙,全长约3.6公里,墙高近10米,大小城防塔一共51座。

随后幸存的哥特兰人退入维斯比,企图凭借维斯比城墙做最后的抵抗。但是他们已经损失了太多的兵力,临时武装起来的自由民战士根本无力再与丹麦人抗衡。到了7月27号,瓦尔德玛尔四世的军马对维斯比发起了强攻。这又是一场一边倒的战斗,最终维斯比有约1800名自由民和农夫被杀,参与的守军只得宣布投降。攻破维斯比后,丹麦国王下令拆除部分城墙,作为征服该城的象征。除此之外,瓦尔德玛尔四世还准备了三个大酒桶,要求市民在3天内将其装满,否则便命手下发火烧城。不过丹麦国王显然低估了维斯比拥有的财富,当天晚上市民们就完成了这个要求。瓦尔德玛尔四世见状自然不甘心就此离去,他又命人劫掠了维斯比的教堂,随后才满载着战利品离开了哥特兰。但是话说回来,丹麦国王倒也并非是单纯的海盗。他还在维斯比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并于1362年自封为哥特兰之王。

19世纪瑞典画家描绘1361维斯比市民缴纳赎金的油画,可以看到市民们正在向三个大桶中倒入金银财物


在洗劫了维斯比和哥特兰后,瓦尔德马尔四世并没有就此满足。在1362年,丹麦国王又在赫尔辛堡附近的海峡最窄处袭击了汉萨渔场的船队。遭到袭击后,汉萨的舰队海军上将约翰 维滕堡命令手下上岸迎敌,但是由于留守船只的人手不足反被偷家,共有12艘克格舰(cog)被击毁。此战惨败之后,汉萨同盟便失去了对海峡渔场的控制,极大的影响了中部的核心鲱鱼贸易。而约翰 维滕堡在逃回卢比克后,也因其指挥不当被判处了死刑。随后汉萨同盟在卢比克议会的领导下,遣使送信指责瓦尔德玛尔四世干涉贸易。但是丹麦国王完全无视了汉萨同盟的抱怨,并称其信中言辞为“猫叫”。于是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是汉萨同盟除了在海岸地带进行劫掠外,并不能给瓦尔德玛尔四世造成更进一步的损害。

与此同时瑞典这边也在发起反击,趁着瓦尔德玛尔四世与汉萨城镇交战,瑞典国王马格努斯四世召集军马试图重夺斯卡尼亚。而维斯比的市民在丹麦国王离开后,也在不断反抗瓦尔德玛尔四世留下的代理人。但是来自这些手下败将的挑战,并不会对丹麦国王造成更多的威胁。瓦尔德玛尔四世凭借军事上的优势,不仅击退了马格努斯四世对斯卡尼亚的反攻,还俘虏了瑞典国王的准儿媳伊丽莎白。随后丹麦国王将伊丽莎白送去了修道院,接着又强迫马格努斯四世同意让其儿子、瑞典的储君哈孔,于1363年改娶自己的女儿玛格丽特,企图强行以联姻将两家联合起来。软弱的瑞典国王同意了这一要求,但却引发了国内部分贵族的强烈不满。于是这些贵族联合起来反对马格努斯四世及其子哈孔,但是叛乱很快失败,他们随即也被瑞典国王驱逐出境。

流亡到北德后,这些瑞典贵族向马格努斯四世的妹夫、梅克伦堡公爵阿尔伯特二世求援,打算迎奉他的儿子、即马格努斯四世的外甥为王。阿尔伯特二世很快接受了这一邀请,准备送自己的次子小阿尔伯特去瑞典争夺王位。这一计划除了得到梅克伦堡和施维林贵族的支持,很多东部的汉萨城镇也愿意帮助阿尔伯特来打宣称。由于对瓦尔德玛尔四世的战事并不顺利,汉萨同盟也很需要盟友在另一方向上夹攻丹麦国王。到了1364年2月,小阿尔伯特前往瑞典并正式加冕为王。但是他在斯堪的纳维亚获取到的支持有限,只有斯德哥尔摩等有着深厚德意志汉萨背景的城镇承认其王权。而马格努斯四世和其子哈孔则避其锋芒退往挪威,并仍控制着瑞典西部的部分省份。

梅克伦堡公爵阿尔伯特二世(右)和他的次子、瑞典国王阿尔伯特(左),图中可以看到老阿尔伯特背后打着梅克伦堡的旗帜,小阿尔伯特背后则已经打上了瑞典的三冠旗帜

不过一山毕竟不容二虎,进入1365年后,马格努斯四世和哈孔在瑞典西部集结了一支大军,随即向阿尔伯特所在的斯德哥尔摩进军。他们还充分利用了瑞典本地民众对德意志人掌权的不满,不断煽动沿途的人加入自己的队伍。然而即便如此,马格努斯四世的军马还是被德意志人支持下的阿尔伯特击溃了,马格努斯本人也在战斗中被俘。但是马格努斯的儿子哈孔还在,他接过领导权后,和其老丈人瓦尔德玛尔四世联手,继续向斯德哥尔摩进军并试图解救马格努斯四世。与此同时,汉萨同盟在南方的行动也不顺利,不得不于同年11月22日在沃丁堡(Treaty of Vordingborg)同丹麦国王暂时休战。对于汉萨商会来说,这场战事的上半阶段基本上已经宣告失败。

为了挽回颓势,汉萨同盟于1367年在科隆举行“汉萨日”(Hansetag),商议共同对抗丹麦国王瓦尔德玛尔四世。本次汉萨日的出席城镇众多,除了一直同丹麦作战的东部成员外,西部科隆商圈的许多城镇也就近前来,甚至荷兰地区一些并非汉萨成员的城镇也参与其中。所有这些城镇共同签署了一份针对丹麦与挪威的联合协议(confederatio),其有效期一直延续到战事结束后的三年。达成协议后,各个商圈纷纷组成联合会整军备战。于是汉萨同盟的军力很快得到了提升,并终于在战事中取得了突破。到了1368年5月,汉萨联合军集结了大量的水手和克格舰,一举攻破了哥本哈根和斯卡内的大部分地区。再加上日德兰地区的贵族叛乱,瓦尔德玛尔四世被迫于同年复活节时逃离了丹麦。

随后丹麦国王任命他的好友兼顾问亨宁 波德布斯克,前来与汉萨同盟谈判。最终双方于1370年5月24日在斯特拉森达成协议(Treaty of Stralsund),其中约定:恢复汉萨同盟在海峡渔场捕鱼的权利;汉萨同盟可以在波罗的海地区免税进行自由贸易;维斯比的自由地位重新被确立;汉萨同盟对赫尔辛堡及斯卡内沿岸部分据点拥有15年控制权;瓦尔德玛尔四世死后丹麦王位的继承问题汉萨有发言权。上面的前两条,使得汉萨同盟彻底掌控了波罗的海的鱼类贸易。第3、4条涉及领地范围,并确保了航线、渔场的安全。最后一条则已经超越了经济贸易的层面,不过会有这一条也是因为瓦尔德玛尔四世的儿子早亡,在继承上确实会有潜在的争端。那么对汉萨同盟来说,显然到时候会支持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收藏于斯特拉森博物馆中的协议,下方为参会各方的封章


在斯特拉森协议达成后,汉萨同盟终于凭借自身的实力,击败丹麦掌控了波罗的海的贸易。而汉萨舰队的强大,离不开他们主力舰——克格(cog/Kogge)型船的支持。我们知道维京人在9-10世纪凭借长船,在欧洲北部的海域横行无忌。而汉萨舰队在波罗的海穿梭自如的保障,则非其所用的克格舰莫属。这种船型最早于10世纪中期被提及,大致诞生于弗里西亚海岸或日德兰西部地区。起初克格型船只是用于近岸航行,到了12世纪经改造后才能适应远航中的恶劣条件。由于其适用性广且造价并不算高,很快就成为汉萨波罗的海贸易中的中坚力量。

目前实际存在且保存相对完好的克格船体遗骸,于1962年在不来梅被发现打捞。根据推测,该船所处的年代大约在1380年,即斯特拉森协议后的时期。该船以橡木为主材料,为单桅杆方帆式帆船,在船尾部由尾舵控制方向。船身全长23.27米,横梁7.62米,侧高约4米。其底部的木板采用平铺式结构(Carvel built),两侧则是叠瓦式结构(Clinker built)。根据推测这艘船的吃水量大约在55吨,总载重吨位则能达到90吨。

修复处理后的不来梅克格

通过对不来梅克格的修复,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种以往只存在于文献记载中舰船的认识。总结一下,一般来说克格舰的主要建材,采用的是普鲁士-波罗的海地区盛产的橡木。在驱动力方面,克格主要采用单桅杆方帆的设计结构,以风力为主要动力。与之相对的,桨的作用在克格舰中逐渐削弱,仅在必要时短距离使用。航行方向主要通过船尾部的悬挂式中央舵控制,这种结构在该时期的欧洲是比较独特的。

克格舰的船体长度一般在15-25米(49-82英尺)之间,横梁宽在5-8米(16-26英尺)不等,最大的克格船运载量将近有200吨。船体的地步较平,采用的也是材料完全并列的平铺式。两侧则逐渐转变为叠瓦式结构,并在首尾处以金属包裹连结。船体的龙骨稍厚,其余板材通过槽口中的钩子排列在一起。板材中间的缝隙以沥青嵌缝并用金属钉固定,以此防止海水渗入。13世纪后克格舰进一步增加了甲板结构,使得船内部不再直接暴露于风吹日晒或敌人的攻击之中。此外用于作战的克格舰还会对船只的首尾部进行强化,以此防备来自敌人或海盗的袭击。

不来梅克格的修复模型

当然从不来梅克格的规模来看,其已经是克格型船中比较巅峰的阶段了。虽然此后克格型船还服役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汉萨同盟也在不断改进设计出新的船型。如14世纪到15世纪,在低地地区又普遍改用了霍尔克型船(Hulk/Holk),作为克格型船的升级替代品。汉萨同盟对船只的重视很好理解,毕竟船只对商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船只的不断发展加强,也对其进一步掌控波罗的海地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看完帮助汉萨同盟称雄波罗的海的主力航船后,我们接下来将目光转回到德意志。同丹麦的战争胜利后,卢比克等大型城镇也是收获颇丰。同年在萨克森-贝尔格多夫-莫尔恩公爵阿尔伯特五世去世后,其弟埃里克继承了头衔称埃里克三世。此时距阿尔伯特五世向卢比克典当土地已经过了11年,但是拿到巨款的萨克森-贝尔格多夫-莫尔恩公爵领仍然是入不敷出债台高筑。于是埃里克三世也用了同样的手段,进一步将手中的领地抵押给卢比克换钱。但是此时卢比克的胃口已经大多了,仅用一小块土地已经换不了那么多钱了。因此这次公爵拿出了包括贝尔格多夫、韦尔兰德、萨克森瓦德的一半以及格斯塔特,却只换得了16262.5卢比克马克。当然这次也有回购条款,不过条件自然比上次更高。如果埃里克三世想要赎回包括前次莫恩在内的所有领地,就必须支付高达2W6卢比克马克的赎金。卢比克对这些领地的收购几乎覆盖自己和汉堡间的大部分贸易路线,由此也为两座城市之间的货运安全提供了保障。不过在原有的贵族看来,他们并不甘心就此失去这些领地。然而这些旧军事贵族也不可能老老实实的掏出赎金,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说。

卢比克壕气十足的收购,很快又给他们引来了更大的顾客。正在安排后事的神罗皇帝查理四世,于1375年宣布将造访此市。自“红胡子”弗雷德里克一世以来,已经有将近200年没有神罗皇帝来过卢比克了。而查理四世此次前来,一方面是期望获得金钱上的支持,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儿子的选举拉拢支持者。卢比克的议员们虽然对神罗皇帝表示臣服,但是并不甘心于为其买单。而且他们心中也在怀疑,查理四世此来是否别有用心,例如为丹麦国王瓦尔德马尔四世向汉萨同盟施压。

无论如何,神罗皇帝还是于1375年10月22日,在众多随从的陪同下来到了卢比克的城门前。面对浩浩荡荡的查理四世一行,城中守军并没有立刻打开城门。显然神罗皇帝身后的大军是让他们犹豫的原因,如果查理四世只是想以皇帝之名赚开城门,那么卢比克的命运绝不可能好于前面提到的维斯比。不过双方毕竟没有理由真的撕破脸,守军在做了一些预防措施后,还是让神罗皇帝及其随从全部进入了城中。当然查理四世此行并不是来劫掠的,因此随后卢比克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市议员和名媛纷纷到场,接受皇帝及皇后的祝福。

卢比克为皇帝准备的行宫也十分有排场,查理四世就这样在城中住了11天,每日被各种庆典及竞赛所包围。神罗皇帝甚至还受邀出席了卢比克的议会,当然他并没有提出什么实质性的意见,只是将恭维议员们为“领主们”(lords)。而议员们则纷纷表示愧不敢当,不过也有可能是为了避免承担这个名头带来的各种义务。但查理四世仍然坚称他们是领主,并宣布卢比克市帝国五大城镇之一(另外四个是罗马、威尼斯、比萨和佛罗伦萨),可与公爵同级并获准出席皇帝的议会。这看起来是一种特权和尊荣,可惜其实对双方都没什么用。不过至少神罗皇帝在离开时,他的钱袋子要比来之前鼓了许多。


当然神罗皇帝毕竟并非是汉萨同盟日常要面对的问题,他们的核心问题还是在北海-波罗的海地区。就在查理四世到达卢比克的不久之前,丹麦国王瓦尔德玛尔四世于北泽兰的古尔城堡离开了人世。由于他的两个儿子死的都早,其5岁的外孙奥拉夫被选为国王。奥拉夫的父母,正是前面提到过的哈孔和玛格丽特,也就是说小国王同时拥有丹麦、瑞典、挪威三国的王位宣称。不过由于他年龄尚小,此时丹麦由其母玛格丽特摄政,挪威及瑞典西部仍由其父哈孔六世统治。但是哈孔六世和小奥拉夫于1380、1387先后离世,于是长期监国且威望足以服众的玛格丽特被选为丹麦及挪威的国王,称玛格丽特一世。她是丹麦的首位女性统治者,第二位就是如今的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玛格丽特掌权后,很快又介入瑞典去争夺她认为原本应属于其儿子的王位。随着丹麦人在奥斯利之战击败并俘虏了对立的阿尔伯特,玛格丽特基本成为了北欧三国的共主,只剩下德意志背景深厚的斯德哥尔摩还在负隅顽抗。面对丹麦女王的围困,德意志人雇佣了一支舰队为斯德哥尔摩运送补给,并由此将这支舰队称作“粮草兄弟”Vitalienbrüder

不过其实在汉萨内部,由于在这场战事中的立场不同,起初对粮草兄弟的态度也并不相同。梅克伦堡公爵领势力范围内的城镇,基本都支持斯德哥尔摩。它们将粮草兄弟视作运输的行会之一,在这些城镇中也设立有为斯德哥尔摩筹备粮草的基地。而汉萨女王卢比克则不同,它借由之前的斯特拉森协议在丹麦获取了一定的商业利益,因此是玛格丽特一世的支持者。并且在1392年之后,粮草兄弟已经不仅仅单纯是运输补给的船队了,同时也作为重要的军事力量对丹麦-挪威势力范围内的城镇进行劫掠。既然这样可以打击对手,北德东部的汉萨诸镇也就默许了粮草兄弟的行径。但是很快更多的私掠船和海盗开始以粮草兄弟的名义行动,因为这样既可以进行劫掠,又能从东部联盟那里获取保护。只是这样一来,汉萨中部位于丹麦、挪威地区的城镇就遭殃了。1393年粮草兄弟首先劫掠了卑尔根,第二年他们又征服了马尔默,这些都是有汉萨商会的城镇。很快丹麦沿岸地区都遭到了劫掠,同时粮草兄弟还强占了哥特兰,并在维斯比建立了自己的总部。由于这些海盗的劫掠日益猖獗,汉萨城镇受到的影响已经从中部扩展到整个波罗的海的航线,近乎所有的中远距离海运贸易都损失惨重。

不过在1395年情况开始发生转变,由于各地都无法再忍受粮草兄弟肆无忌惮的劫掠,争斗的双方开始寻求妥协,一致解决海盗的威胁。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同意释放对立的阿尔伯特,条件是阿尔伯特在三年内交付6W马克的赎金,否则就将抵押为质的斯德哥尔摩城交予丹麦人。与北德的其他军事贵族一样,梅克伦堡公爵并不算十分富裕,显然拿不出这么大一笔钱。为了筹措资金,阿尔伯特将已经失去控制的哥特兰转给了条顿骑士团,也是为了借骑士团的力量拔除海盗们的根据地。除此之外,丹麦女王还向英王理查二世求援,希望租借英格兰的舰队对抗粮草兄弟。英格兰人对此当然十分乐意,他们早就有扩展自身贸易影响的野心,借此机会正好将势力范围向北海及波罗的海方向扩展。于是在这几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形成了对海盗的围剿之势。到了1398年,条顿骑士团大团长康拉德 冯 均林根亲自带队攻打哥特兰,终于摧毁了粮草兄弟在维斯比的据点。此后这支海盗改名为“均富者”( Likedeelers,意为平等分享者),不断向西转移并至少又活动了40年,只不过再难以对整个地区构成威胁了。

另一方面,这一年也是阿尔伯特向玛格丽特一世缴付赎金的最后期限了。然而毫无意外的,梅克伦堡公爵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斯德哥尔摩的商会便将城市献给了丹麦女王,以求换取保留他们在城中的商业特权。而玛格丽特一世在得到斯德哥尔摩后,意味着她基本上完全掌控了丹麦、挪威和瑞典,前一年组成的卡尔马联盟也基本达到了完全体。但是对于汉萨联盟来说,这可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玛格丽特一世作为三国共主,其实力已经不再是商会能够轻易撼动的了。而且女王虽然丧偶丧子,但她收养了自己姐姐英格博格的外孙、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借此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使得卡尔马联盟能够保持稳定不至于在其死后迅速崩解。面对已成气候的北方联盟,汉萨的商人毕竟是要逐利的,相较于对抗他们更愿意选择与女王合作。当然这样的合作,同盟商会势必是要向丹麦的王室让出部分利益的。

而汉萨女王卢比克,也在这一系列动荡中损失不小。除了北方商路和鲱鱼贸易的损失,他们在南方的地盘也遭到了打击。之前将自己领地抵押给卢比克的萨克森-贝尔格多夫-莫尔恩公爵埃里克三世于1401年去世且无嗣,其头衔和领地被萨克森-劳恩堡另外一支的堂弟埃里克四世继承,这也意味着萨克森-劳恩堡的重新联合。但是前面也提到了,贝尔格多夫和莫尔恩的大部分领地都已经抵押给了卢比克,这是埃里克四世不愿接受的。虽然之前的协议中有赎买条款,但公爵显然不会真的掏2W6马克买回领地。于是在其两个儿子的支持下,埃里克四世没有花半毛钱就强行占回了卖给卢比克的领地。对此卢比克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哑巴吃黄连,默认了公爵父子的强盗行为。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埃里克四世的财政能力和此前几位堂兄一样烂。几年后的1407年他也开始卖地换钱,只不过交易的对象改成了汉堡和不来梅而已。而且后来卢比克和汉堡的联盟,趁埃里克四世的儿子埃里克五世攻击勃兰登堡选帝侯弗雷德里克一世时,在背后袭击了萨克森-劳恩堡的领地,又迫使埃里克五世无条件永久放弃了之前强夺回去的那些领地。


到了1408年北德-丹麦地区战事再起,汉萨同盟作为地区内重要的一方势力,自然也涉及其中。荷尔施泰因和丹麦就石勒苏益格的争执打了将近10年,才在卢比克议会的调节下休战。但这只是暂时的,仅仅6年之后战事再开,甚至德意志的国王、尚未加冕皇帝的西格斯蒙德介入调停都没有什么效果。到了1426年,丹麦人的军马取得了优势,占领了石勒苏益格和弗伦斯堡等地区。眼见要输掉战争的荷尔施泰因伯爵海因里希四世,开始广拉各方势力的外援,文德-萨克森商圈内的汉萨诸镇、艾德斯泰特的弗里西亚人、甚至是前面提到的海盗“粮草兄弟”的余党也在其中。即使是海因里希四世于1427年在围攻弗伦斯堡时阵亡,也并没有改变地区内的局势。荷尔施泰因伯爵的两个弟弟阿道夫和格尔哈德继承了爵位,继续与丹麦争夺石勒苏益格的控制权。

1400的汉萨势力范围及周边地区有贸易战的城镇。图中红字部分标识的汉萨-丹麦战事中的文德六镇,蓝字标识的丹麦王城哥本哈根及奥雷海峡。(为了显示整体图有点大)

而汉萨同盟中的文德六镇,即卢比克、汉堡、吕讷堡、罗斯托克、斯特拉松德、维斯马尔,也作为荷尔施泰因的盟友参与到战事之中。对于汉萨的商人来说,参与这场战事一方面是为了荷尔施泰因一方许下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对波罗的海贸易航线的控制。丹麦国王、北方联盟的共主、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将王城迁到哥本哈根后,就相当于将手卡在了东西航线的脖子上。一旦丹麦国王封锁海峡,那么汉萨同盟的长途贸易必然受到影响。1427年7月,文德六镇的联合舰队就试图攻入奥雷海峡(Øresund),并与丹麦海军展开了激烈的海战。第二年的复活节,汉萨同盟和荷尔施泰因的格尔哈德又集结了260艘船共计1W2余人,从维斯马尔启航再次进入奥雷海峡并试图强攻哥本哈根。波美拉尼亚的埃里克为了祈祷能够取胜,离开王城向西去了埋葬玛格丽特一世的罗斯基勒大教堂,留下自己的王后菲利帕代理守城。在城镇火炮的猛烈攻击下,汉萨-荷尔施泰因的联军始终未能靠近并封锁城镇。当丹麦海军的炮舰发起反击后,他们只得后撤放弃了这次围城。

丹麦与荷尔施泰因争夺中间的石勒苏益格,汉萨城镇强突奥雷海峡

不过又过了2个月后,汉萨同盟在卢比克的指挥下,再次前来攻打哥本哈根。虽然这次行动只有汉萨的人参与,舰队规模和人数都远少于上一次(约80艘战船不到7000水手)。但是他们显然更熟悉海战及港战,特意带了40艘装满石灰和石块的船只,将其沉没到港口以阻塞丹麦海军出港迎战。而且汉萨同盟这次还给战船升级了火炮,在长射程大范围的轰击下几乎全灭了动弹不得的丹麦战船。虽然汉萨同盟取得了一场大胜,但是丹麦的海军很快就恢复了过来。到了1429年的5月,王后菲利帕在瑞典组建的新舰队还攻击了斯特拉松德,作为对哥本哈根之战的还击。而国王埃里克则实施了一项影响更为深远的措施,他下令对所有通过奥雷海峡的外国船只加收关税,极大地提高了丹麦的收入并影响了波罗的海的长途贸易。同时为了打破汉萨同盟的商业垄断,埃里克还授权来自弗兰德斯等地的商会进入波罗的海,使得北方的贸易和局势均进一步复杂化。随着此后汉萨同盟开始与弗兰德斯、英格兰及神罗内部的势力交锋,也标志着他们进一步牵涉到跨区域的冲突之中,只是这些冲突并不一定有利于其发展和扩张。

中世纪的商共百家(三)——北方航线上的大航海家,汉萨同盟(全盛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