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进击的巨人与鲁迅

2023-12-13 00:55 作者:スレーブ_スレイヤー  | 我要投稿

在我眼中,鲁迅是少年漫主角一样的人。事实上鲁迅的第一部作品是《斯巴达之魂》,读过以后“塔塔开”的印象非常深,足以证明这个人身上存在一些少年漫主角的性格。

莱纳回忆帕拉迪岛的那一段台词是:

それにいろんな奴等がいて、そこに俺達いた。

说的是帕拉迪岛有各种各样的人,最后说那群人中间有“我们”。

鲁迅幻灯片事件的原文,是这样的: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课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两段文字的相同点是,都把自己放置在了另外的位置,都在用一种整体的视角看自己,鲁迅原文还特意加了一个分号。剧情也是,莱纳并不是帕岛人,所以会说“那群人中间有我们”这样的话;鲁迅也差不多,单单一个分号跟视角转变,就把那种自己与周围的立场分隔开了。

其实最初读鲁迅的野草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浓浓的中二气息,与其说中二,更多是一种战意与绝望。跟进击的巨人结尾带给我的感受差不多,其实战斗的尽头已经被命运确定,但又不得不奋起抗争,有的时候也会觉得绝望,想逃,无可奈何,但最终还是要前进,要塔塔开。


但是早期鲁迅的作品并没有这么黑暗,有斯巴达之魂这样的“战斗小说”,也有一些科幻小说。啊,没错,鲁迅最初是写过科幻小说的,在后来也一直强调科学精神。

我总觉得进击的巨人有一股鲁迅作品的感觉,仔细想了想,第一个层面是鲁迅给后世留下的那种“一子模塔塔开”的印象,第二个层面就是同样的科学与严谨。

食梦者里面的编辑说,受到好评的漫画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随心所欲画出来,受到欢迎了,一种是作者对读者做各种算计,最终受到好评的,而后者是更难做到的。

巨人明显是后者,从第一集开始就已经算好了结局,中途的每一步展开也都是算计好的。

没有无用的伏笔,没有多余的情节,整体剧情非常干净整洁。

其次就是内容,调查兵团的核心思想是“永不放弃理解”。一个层面是不放弃人与人的相互理解,第二个层面是不放弃对未知事物的理解;第一个层面的代表者的讲谈社社长,阿尔敏。第二个层面是韩吉,面对完全未知且恐怖的巨人,韩吉却只是希望可以了解巨人。

这跟科学其实很像,面对完全未知的事物,不应该感到恐惧,而是去理解它。

再说回鲁迅。狂人日记的设计同样非常严谨,是经过设计的。这个已经很多人分析过了,简单提一下:序章是用文言文写的,而正文是用白话文,两种语言对应两个完全颠倒的世界。

逻辑上,狂人以及狂人的同类用白话文,而正常人用文言文。文言文说狂人是疯子,然后用白话文展示了疯子的行为,本来应该是这样,但是读到结尾: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此时在那些正常人眼里却显得振聋发聩,其实鲁迅就是在给那些坚持文言文的人扣帽子,尽管有些危言耸听,但目的是让这些人产生负罪感,即:“你用文言文,你就是在吃人,你们真的愿意呆着这样一个人人互吃的社会中吗?”

当然,到了现在白话文顺利推广,但吃人也有了新的含义。

狂人日记是经过计算写出来的,有在一边思考读者的心情一边算计;其实阿Q正传也是,最初在杂志开心话上连载,但是这些跑来看笑话的人,逐渐发现小说骂的是自己,就很讽刺。


综上,鲁迅那种塔塔开的精神,以及经过计算与设计的创作思路,跟巨人的相性非常好。

如果鲁迅在世,大概也会喜欢这部作品吧。






进击的巨人与鲁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