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的皇弟,优秀的战士与仁慈的君主》
理查在兄长爱德华四世时期,一直都展现了对其“极度忠诚”以及惊人的“天赋型军事才能”。 1461年11月1日,在乔治获得克莱伦斯公爵不久后,爱德华四世将格洛斯特的头衔授予了年仅9岁的弟弟理查。 在爱德华统治的最初几年里,他表现出的更多是对乔治的偏爱,但这种模式最终会随着乔治和理查之间的性格差异越来越明显而逆转。 1462年8月12日爱德华四世授予格洛斯特的理查大量土地,包括约克郡里士满领主的土地。乔治对这份礼物表达了嫉妒的愤怒,为了平息事态,爱德华很快从理查手中收回了里士满的土地,并将它们转赠给了乔治。理查似乎平静地接受了这一突然的损失。这种情况是关于这两个弟弟性格的最早记录之一:乔治经常嫉妒、傲慢和怨恨,而理查在爱德华统治期间对他兄长的安排则表现出了听命与顺从。 1469年7月,沃里克的叛军在北安普敦郡的埃奇科特摩尔战役中击败了皇家军队,爱德华四世被背叛的沃里克伯爵俘虏于米德兰堡,并想通过废黜爱德华四世(逼迫他承认自己为私生子)来使克莱伦斯的乔治上位(因为乔治的妻子是沃里克伯爵的大女儿,理查这时也坚定得站在爱德华四世这边),在长达多日的囚禁无果之后,沃里克把怒火转向了伍德维尔家族,看来沃里克已经放弃了继续囚禁国王从中获利的希望,也没有严密看守爱德华。到9月中旬,爱德华似乎有了一些行动自由,于是他与外界取得联系,于是,短短几周内,17岁的理查以爱德华国王的名义召集了大量勤王军北上,救出了爱德华。 他们于十月抵达伦敦后,出现了奇怪又典型的现象,爱德华试图与沃里克和克拉伦斯和解。他没有惩罚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只是相对轻微地撤销了一些他们权利和头衔。与此同时理查也因营救有功被爱德华四世封为“终生英格兰治安官”,“北威尔士首席大法官”等诸多新官职。 后来1469-1471年是爱德华四世一生中最凶险的三年。因叛乱流亡到勃艮第,并为自己统治第一阶段的宽仁大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除了他的弟弟理查,几乎所有人都背叛了他。沃里克伯爵和克拉伦斯公爵自不必说,连他曾寄予厚望的蒙泰古侯爵约翰•内维尔也辜负了他。这个时期的理查,其忠诚可谓是无可置疑的,他在兄长爱德华最落魄的时候选择追随 1471年3月12日,在勃艮第“大胆者”查理的支持下,爱德华四世和格洛斯特的理查带着一小支军队回到英格兰。同年4月2日,由克拉伦斯领导的军队与由他的兄弟爱德华和理查领导的日益壮大的军队对峙。克拉伦斯意识到他的兰开斯特联盟不太可能有利可图,于是再次叛变,加入了他兄弟们的军队。爱德华也选择原谅他,“约克的三个太阳再次一同出现。” 【决战巴内特】 1471 年 4 月 14 日,约克家族迎来了继 1461 年陶顿战役后的又一场胜利,也是格洛斯特的理查随兄长爱德华四世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彼时年仅 19 岁的理查凭借惊人的军事才能,作为爱德华四世的右路军迎战对方的左路军埃克塞特,打得对方节节败退,甚至退出了原本的战线位置,并协助兄长一起围攻对方的中路军蒙塔谷伯爵约翰·内维尔……虽说后来约克的取胜,有很大原因来源于对方牛津伯爵约翰·德·维尔 的“乌龙事件”,但不可否认,理查在这场战役中表现出了出色的领导作战才能。(这场战役很有意思,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介绍到)。 【蒂克斯伯里战役剿叛军】 兰开斯特军因在巴内特战役中元气大伤,准备朝北向蒂克斯伯里前进时,爱德华四世率军极速追击,将安茹的玛格丽特一行人逼至塞文河边。(此时对于兰开斯特方而言要么掉头应战要么强渡塞文河,显然他们选择了前者)。但约克家一反先前在巴内特战役的排兵布阵,爱德华把理查安排到了左路军,直面对方右路最强劲的对手萨默赛特公爵,并在左路军后方的树林中安排了一支 200 多人的骑兵队,能在关键时刻帮助理查进攻对方右路。虽然战前兰开斯特方占据了一定的地理人数优势,可在武器上的旧式火门枪远远不及约克方的先进的大陆火绳枪。使得兰开斯特方在总体占据上呈弱势。于是作为主导人的萨默赛特期望通过一次侧翼迂回来击破约克左路军。 所以当理查发现自己对面的萨默塞特部队开始向左侧移动时,也遭到了对方中路温洛克的部队的阻击。当然,骁勇善战的理查很快就摸清了对方企图偷袭的套路,很轻松地指挥他的士兵向左手边发起猛烈冲锋,而部署在附近树林里的约克重骑兵也同时杀出。如同巴内特战役中所发挥的那样,瞬间瓦解了兰开斯特的右路军。使得皇兄爱德华指挥的中路部队更轻松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继而推进了历史的进程。 (此处略过塔中王子迷案,将在下一篇文里着重介绍) 1483 年 7 月 4 日,格洛斯特的理查在威斯敏斯特宫加冕为理查三世。从而在历史上开启了最具争议的两年执政生涯。依据我个人在一年中对他各种深入的了解来看,观点为:理查三世并非如都铎王朝后期所对外宣传的那样是个“阴险狡诈的篡位者”,反而,我更觉得他是一个“仁慈的君主”。 在现存文献上,理查在加冕典礼上邀请了很多人,那也是有史以来出席人数最多的加冕典礼,无论是兰开斯特派还是约克派,基本上没人缺席。而这一点也恰巧暗示了理查的梦想是为红白玫瑰两大家族的斗争画上句号。包括之前他写给林肯主教关于一个曾想置他于死地的女人也是如此。
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仁慈和温和,这正是理查不愿谋求私利的佐证,他毫无偏见的面对约克和兰开斯特家族,并在双方之间寻求和平。更何况,释放简·肖对汤姆·力诺姆以外的人没有任何好处,理查本人也不会因为这个慷慨之举得到任何回报,显然,他是想让朋友快乐的本能战胜复仇之心。 后来亨利都铎凭借这他母亲玛格丽特的内应,想带着法国的一支军队从威尔士初登英格兰,不料船队因为海上的风浪打散了,亨利都铎在快要抵达目的地之际也许是内心因实力悬殊的恐惧而落荒而逃,理查三世在知道这件事后并未派军队去赶尽杀绝,在明知是玛格丽特博福特有背叛嫌疑之后竟仅仅是没收了她的财产再转让给她的丈夫斯坦利保管,并只让斯坦利“看管好自己的夫人”(软禁)………要换做别的君王的话,手中若掌握了某个人的叛乱证据,必然会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很显然,理查这一次又误判了,而这一次的仁慈,将会导致他最终被再一次背叛的结局。 在另一点上也较有争议,后世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基础上将亨利六世的殉难归咎于理查本人,事实上,理查三世似乎对亨利六世的死感到遗憾,并对亨利作为公认的圣人的事业表现出一种个人敬佩。因此,根据历史记载,在1484年,理查亲自下令并花钱将这位昔日兰开斯特国王和新兴圣人的遗体从爱德华四世最初委托的切特西修道院的一个不起眼的坟墓中挖出来,转移到温莎城堡圣乔治教堂的一个皇家坟墓里重新以一个国王身份安葬。 即便在位短短两年,但理查三世在这期间所做出的功绩并不输其他英格兰国王,他推出了一系列自由化改革措施,比如制定保释法案和解除对出版印刷行业的限制,推进的文化的传播,给当时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可以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他携皇后安妮给剑桥大学捐款,给教堂提供资金,并建立了皇家纹章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