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题目信息解读(1)
第三节:题目信息解读
对于做题来说,读懂题干所蕴含的信息,是做题的前提。是否读懂题干,决定着后面的题目作答是否顺利。而题目部分与试卷中给定的材料部分相比,字数微乎其微,而且又略显程式化、模板化,因此,在阅读时,又很容易被人一带而过,但这绝对是申论作答中的一个大忌。通常题目中包含着题型、对象、问数、范围、要求、分值等信息,怎样才能将这些信息解读出来呢?用“咬文嚼字”一点都不夸张。
一、题型
目前的申论考试题型,就是概括归纳题、综合分析题、贯彻执行题、提出对策题、申发论述题五种,明确题型就是要分清楚每一题目到底是属于这五种题型中的哪一种。
从命题情况看,命题人是不会明确指出,每一个题目属于何种题型的,而且随着考试的不断推进,命题方式越来越成熟,很多题目早就脱离了“请概括”“请提对策”这样的模式化设问方式,而是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进行设问,所以我们不能只根据题目中的提问关键词去判断是什么题型。比如“分析为什么”“谈谈某市是如何应对的”等这一类,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去概括事件发生的原因、概括该市的措施对策,本质上依然是归纳概括题型。不能看到“分析”“谈谈”就认为是综合分析题,一看到“对策”就觉得是提出对策题。再如2017年国考B类卷第三题,就假设考生是某报社记者,根据给定资料,以“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为题,写一篇报道;2012年国考A类卷第一题第二问要求考生为某“学习资料”写一则“编者按”。如果从显性特征看,这两道题已经完全超越传统申论的题型范围了。我们一定要申清题干,结合我们的申论的底蕴进行判断,具体判断标准见上一小节中的各种题型。
二、对象
对象在这里指作答对象,常见的作答对象包括问题、原因、意义、危害、对策、内容、含义、见解、启示、关系、现象等。但目前命题越来越灵活,也不断出现一些新颖的说法,但无论怎么变化,其实质并没有变,因为不管是说话、写文章还是思维,人类的思考逻辑无非就是事情本身、影响、原因、对策,其中好的事情常常被称为成绩、成效,不好的事情常常被称为问题,好的影响常常被称为意义,不好的影响常常被称为危害。事件本身+影响就是表现。见下表(右边为问题问法,左边为实质问法,即作答对象):
实质问法
创新问法
问题
不足、缺陷、挑战、漏洞、弊端、窘境、困境、困难、困扰、障碍、瓶颈、难点、尴尬、病症、缺失、压力、盲区、盲点……可关注的词汇有: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不健全、缺乏、缺少、流失、少、差、弱
原因
原由、缘由、因素、理由、根源、动因、为什么……
意义
功能、功效、效用、成绩、亮点、价值、效果、成果、积极影响、作用、好处……可关注的词汇有:促进了、改善了、增加了、提高了、减轻了、实现了、弘扬了、倒逼等
危害
后果、风险、消极影响、恶劣影响……可关注的词汇有:降低了、减少了、破坏了、阻碍了、加重了、激化了等。
对策
措施、举措、做法、办法、方案、建议、意见、经验、教训、启示、着力点、可行性、规划性……可关注材料中的动词,如:推进、推动、建立、健全、统筹、设置等等。也可问题反推和经验借鉴。
内容
层次、创新、表现、特点、变化、重点、环节、流程、过程、历程、方式、类型、优势、模式、依据、途径、限制、标题、过渡句、结论……
含义
概念理解、主要内涵、蕴含理念……
启示
经验、教训……
见解
焦点、争议、观点、看法……
现状
情况、背景、概况……现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成绩,二是问题,所以如果题干让回答“现状”,我们需要把材料中的好事儿和坏事儿都呈现出来。
变化
词本身含义来说应理解为从A到B的过程,以前什么样儿,现在什么样儿,一对比就知道变化了。所以找取要点时要关注变化前和变化后。
概念
下定义……
从本质上来说其实都是在进行归纳概括,那么通常我们需要概括材料中的什么内容呢?大体上说有以下几点,原因,影响,问题,对策,观点等。
当然在命题的过程中,命题人很多时候会有些迷惑性,比如说让我们概括危害和意义,其本质就是让我们概括作答对象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如让我们概括建议、方案,其本质就是让我们概括做法。对此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去思考:
1、可通过找近义词,判断问法属于哪种常规的要点类型。
例一:“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解析:概括的对象是“缺失”,找近义词“缺少”等,表示否定含义。故此,这道题要点类型属于问题类型。
例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总结出高新区促进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不同模式。要求:(1)归纳准确,内容具体;(2)不超过200字。
解析:概括的对象是“模式”,找近义词“方式”、“方法”等。这道题的要点是不同的方式方法,也就是对策类型。
2、无法判断出属于常规哪一类要点,审清楚题干的关键信息,通过拆分关键词、联系实际,理解问法的含义,从而确定找点方向。
例一:根据给定资料3,概括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产业着力点。要求:全面、准确,简明,50~100字
解析:“产业着力点”整体不好理解,可以拆分为“产业”“着力点”,“着力点”即就是用力的地方,也就是重点着手之处,“产业着力点”即就是产业方面,重点做了什么。要点类型属对策型。
例二:请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提炼改革开放以来赵家村发生的变化。(15 分)要求:(1)依据资料,观点明确;(2)内容全面,条理清晰;(3)不超过 200 字。
解析:“变化”无法确定需要概括的是问题还是对策或影响等,结合实际生活中“变化”的含义,即不同之处。故回到材料中找是否有对比得出的不同之处,或者现在变化后的情况即可。
三、问数
问数指问题个数,一般来说,一个题目多为一问,但也有例外,有的题目可能有两问,甚至多问。若题目中出现并列关联词,如“和”“及”“与”“且”“并”等,就需要多留心,防止出现两问甚至多问。
示例1:请你归纳概括两会代表关注的问题和建议;。
分析:题目中的“和”表明此题是一题两问:一是归纳概括问题,二是归纳概括建议。若将此题目改成“请你对两会代表关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概括”,虽然有“和”,但也是一题一问:即归纳概括问题。
示例2:背景材料中罗列了一些民众针对“城市该不该禁放烟花爆竹”问题的不同意见及争议。请你指出禁放争议的焦点并分别说明两种主要意见的观点及其理由。(20分)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分析:这个题目中“并”“及其”表明,作答对象有三个:一是禁放争议的焦点,二是两种主要意见的观点,三是两种主要意见的理由。所以此题实际是一题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