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考研人心中最委屈的985院校,它居然排第一!

2023-07-12 14:38 作者:shiyin81  | 我要投稿

2019年,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接受央视采访时,遭到了一个幽默的问候:“请您出示驾驶证。”这个“骆驼驾驶证”的梗让兰大在网上一度火了起来。


由于位于偏远的大西北地区,兰大的形象总是与荒漠、沙尘暴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人就好奇地问道,在兰大上学是否需要骑骆驼上学呢?幽默的兰大学生及校友便接续着这个梗发挥:“我们当初上学的时候,还真是骑单峰骆驼呢,现在应该都换成双峰大排量的了吧。”


其实,无论是不是真的骑骆驼,这样的幽默和自嘲也正说明了兰大在公众心目中存在感不高的问题。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兰州大学似乎总是一所偏远、神秘的985。



01 上天入地,实力雄厚


近年来,在互联网上搜索“兰州大学”四个字,搜索结果中除了学校官网和高考报名指南,其他的排列组合都是一些负面评价,如“最惨985”、“名校的焦虑”、“人才外流”、“孔雀东南飞”等。但事实上,虽然兰州大学近年来面临地理位置、经费、人才流失等问题,导致其发展不如以往,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校真的那么糟糕。


无论如何,兰州大学依然是西北地区少有的综合性985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历史悠久,这是兰大的优势。兰州大学拥有2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覆盖经济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多个门类,这表明该校的综合实力仍然稳步发展。此外,兰大的基础学科也具有深厚的底蕴,早在1946年兰大建校之初,就已经拥有文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医学等多个学系,并且兰大坚持“着眼于西北教育的全局”。此外,兰大的科研平台数量和质量也值得称赞,目前兰大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兰州大学在学科门类齐全的同时,也在一些特色学科上拥有领先地位。草学是兰大最出色的专业之一,其针对北方草地退化和恢复机制问题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兰大草学排名全国第一,设有全国唯一的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且拥有全国草学仅有的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兰大的地理学也是传统强系,以系统性的沙尘暴研究著称。


兰州大学的优势专业不仅局限于“土”,还有星辰大海——探究宇宙和物质原理的物理学和核科学。作为中国空间引力波探索计划的参与者之一,兰大在引力波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应用到精密测量、航天技术、导航与制导、飞行器与轨道设计等领域。此外,兰大的核科学家还完成了一项距月面高度的精确测量技术,并成功应用到嫦娥4号软着陆任务中,为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帮助。




02辉煌的历史


能上天,也能入地,兰州大学的研究实力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当时的西北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也面临着民族问题的挑战。尽管如此,西北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却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在国防和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顾颉刚提出:“西北之地,国防经济两端,俱有其重要性,而欲为此两端之建设,则教育工作实据首要。”兰州大学的创建者辛树帜便邀请顾颉刚来校任讲席教授和历史系主任,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回想兰州大学的校史,我们必然会想到辛树帜这位杰出人物。1946年,国民政府成立国立兰州大学,将甘肃省多所地方院校合并为一所国立大学,旨在建设西北地区的教育中心。对于当时的甘肃官员来说,发展兰州大学是建设西北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辛树帜则是这所大学最初的校长。然而,校园空无一人、物资匮乏的困境却摆在了他面前。面对这一难题,辛树帜运用自己在学界的关系,尽一切可能去寻找人才。除了顾颉刚之外,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语言学家水天同、地理学家王德基、物理学家聂崇礼等等,都是由于辛树帜的不懈努力,才得以加入兰州大学的行列。


国立兰州大学时期的艰苦努力,使得这座学校从一个地方性院校迅速成为了西北地区最为重要的学府之一。建国后,兰州大学在五十年代的院系调整中,被列为全国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然而,这个改革意味着许多应用学科会被分拆出去,让兰大原本就实力不足的工学更加薄弱。但与此同时,正因为被认定为综合性大学,兰州大学的基础研究科目得以最大程度地保存下来。据《兰州大学校史》统计,院系调整前后,兰州大学一共只调走了5名教授。相比于像西北大学这样“大卸八块”的国立大学,兰州大学显然是幸运的那一个。


这也为兰大后来在80年代后所取得的灿烂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80年代,兰州大学化学系便拥有了中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济济的化学系更是培养出了“一门八院士”的独特景象,引起了广泛关注。1992年和1993年,兰州大学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连续两年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1995年,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中国最好的13所大学,兰州大学排名第6,这几乎是兰大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03仍在努力前行


就在兰州大学享受无限荣光的时候,危机也悄然找上门。上世纪80年代,优先支持沿海地区开发的政策,使得中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资源开始向东部倾斜,东部高校优厚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吸引了许多兰大教师的眼球。据统计,1983年至1985年间,兰州大学就有111名教师离开学校,其中60%具有中高级职称。


资金短缺是兰州大学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据2019年数据显示,兰州大学的年度预算为45.37亿元,增幅为19.49%,但生均部门预算仅为13.79万元,排在全国高校中第41位。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曾坦言:“从我们学校的预算来说,以亿为单位,有些学校减掉前面的百位数,剩下的经费预算都比我们多。”


缺人、缺钱,再加上地处偏远......兰州大学今天所遭遇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年辛树帜创建国立兰州大学时的遭遇相似。然而,兰大并没有放弃留住人才的机会。为此,2010年,兰大成立了萃英学院,汇集校内外的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杰青基金”获得者等专家,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术资源,力图挽留最优秀的人才。兰州大学还运用双聘院士模式,让院士留在原有单位的同时,主持兰大的科研工作。这一措施实施后,从2018年到现在,兰州大学的两院院士数量已经从12人增至19人。与此同时,为了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校发展,甘肃省和兰州市政府也分别拿出每年4000万和2000万的真金白银。虽然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来说这些资金规模微不足道,但正如兰大校长严纯华所说,“穷不是落后的理由”。


在面对草地荒漠化、沙尘暴、青藏高原、贫困问题以及敦煌等多重挑战时,兰大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了一些看似偏门,却造福万代的研究项目。而这正是其作为西北985高校存在的意义所在。

考研人心中最委屈的985院校,它居然排第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