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积累——句子格言(信念与追求)
0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
【释义】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素材点拨】
该句所在文段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各尽所能。显然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文段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适用话题】理想 愿景 大同
【速用片段】
过上美好生活,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梦想。大同社会就是中国古代崇尚的一种理想社会。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对这种理想社会作过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种被称为“大同”的美好社会愿景,以“天下为公”作内核,具有公平的选拔制度、平等的人与人关系、老有所养的保障制度、各尽所能的劳动制度、安乐祥和的社会环境等鲜明特征。这种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由平等“大同世界”的憧憬和追求,其影响一直绵延不断。 ——《坚定我们的制度自信》
02.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诗经·民劳》
【释义】人民劳苦,但求安康。
【素材点拨】
这是“小康”一词最早的出处,小康即生活比较安定。在后来儒家的论述里,最为理想的社会被称为“大同”世界,比“大同”较低级的社会被称为“小康”社会,“小康”,实指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今天所言“小康”,是指具有中等财富的人,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达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小康也称“中产家庭”。
【适用话题】 扶贫 奋斗 小康
【速用片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自1979年“小康之家”概念提出以来,到2012年间,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将近7个亿,但是仍有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9000多万贫困人口,让9000多万人口摆脱贫困,补齐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短板,成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今朝梦圆。
——《以奋斗的精神决胜全面小康》
0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释义】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素材点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因此它才能够在历代士人的心中深深扎根。无数的志士仁人都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他们有崇高的价值信念和高尚的理想追求。历史上,不少人把《大学》看成中国的“圣经”,显示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适用话题】修炼 约束 成长
【速用片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古人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年轻人加强自我修炼,事关跟人成长,事关家庭幸福,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主席也一再教育我们,年轻干部强化自我修炼,正心明道,防微杜渐,做到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在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主席再次强调,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为广大年轻干部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提供了科学指南。
——《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
0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释义】大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素材点拨】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演讲中用《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学校校训之最佳者,当推清华大学的校训,因为它表述的是传统文化的精萃。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
【适用话题】青春 奋进 自强不息
【速用片段】
青春是美丽的,但美丽的青春只属于力争上游的人。青春在奋斗中展现美丽,青春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奋斗者的拼搏之中。古人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者,奋斗之谓也。小小年纪,美好的人生刚开始,对现实便采取一种逃避的态度,懒得努力,懒得改变,没有半点青春气息,哪里称得上自强不息?在你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能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能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速。活着,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青春不只是一种年龄的体表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
——《男儿当自强》
0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释义】在志士仁人中, 没有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的, 只有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
【素材点拨】
“杀身成仁”,意谓为了成全仁德,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后指为维护正义事业而不惜牺牲。在孔子眼里,君子在穷困潦倒时能固守节操,坚持秉承一贯的仁义而不退缩,小人则贪生怕死,无所不为而伤害仁义。这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杀身成仁”反映了孔子“仁”的重要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值得提倡的价值观与可贵的精神品质有着深远的意义,被历代志士贤良所接受和践行。
【适用话题】仗义 牺牲 文化传承
【速用片段】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千百年来,每当民族危机到来时,就有一批志士仁人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就能够杀身成仁,视死如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14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尚志、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女战士、上海“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为有牺牲多壮志》
0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金钱地位不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不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让自己屈服变节,这才是大丈夫。
【素材点拨】
孟子认为,作为大丈夫,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积极培养自身的理想人格,将道德品质在行动中体现出来,一个人能否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可以看出他是否有坚定的意志。意志坚强的人,能独善其身,战胜各种咸胁利诱,无视荣华富资,不为五斗米折腰,在权势面前昂首挺胸,不苟且偷生,知仁义正道,守善良本性。大丈夫应行走于最光明的大道义。得义与百姓循道而进,失意也能独立坚持自己的人生原则。
【适用话题】诱惑 坚守 人格
【速用片段】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林林总总的诱惑时时刻刻都在挑战着你的神经,面对诱惑,你有一双慧眼,识其本质,知其伎俩,你就能战胜诱惑,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读何敬平烈士的诗《把牢底坐穿》,我们敬佩烈士坚定的意志。烈士何以能够不被反动派的高官厚禄所诱惑,“愿把这牢底坐穿”,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双慧眼,看透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看到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的下场。一些同学迷恋网吧,荒废了学业,断送了前程,也在于他们目光短浅,只看到网络对成长有益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害的一面。
——《面对诱惑定住心神》
0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释义】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发达时就造福天下。
【素材点拨】
语出《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不失孟子原义。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
【适用话题】恪守 自我完善 命运共同体
【速用片段】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实现国家发展和稳定,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中国人民深知,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8.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释义】人本来都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雁的羽毛还轻。
【素材点拨】
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为了人民正义的事业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书中引用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适用话题】人生价值 勇于牺牲 珍爱生命
【速用片段】
我们要告诉那些轻身的孩子,生命很可贵,付出生命必须有价值。司马迁在《报任安书》有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生命可以献出,但要有意义有价值。董存瑞牺牲时17岁,但他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他死得其所,他名留青史。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但她“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们绝不应该把生命交给毫无意义的鸡毛蒜皮,那不但不光荣,还会被人所鄙视。
——《珍爱生命 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