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欲望的起源是什么,从《维纳斯的诞生》讲起……

把欲望按照起源分三种
精神性欲望的起源————
通过特别的经历,直接刺破了父母子的家庭欲望结构幻想。母亲欲望的对象并不是父,对她来说直接成为了不可企及甚至是【不存在】之物,所以她根本就没法再认同当今这种结构下的社会了(男和女两极,菲乐斯与無菲乐斯)。扮演一个女人该扮演的身份也就难以成为她的欲望,或者说欲望的不能满足将成为她永恒的缺失。
“没有办法走到自己的位置上,是一种悲剧”
原生家庭结构的无能或者说失效,一旦家庭对于社会所期待的那个话语的缝合失败,也就造成人的伤口的直接迸裂——诞生出我是谁我从哪来要活怎样这种哲学疑问。这类人往往为了回避伤口就要逃到使其忘我的符号系统中【退缩的防御机制】游戏—作游戏、小说—写小说、哲学数学实践家,他要言说那些看起来很完善的结构,在言说《讲解或是安利中》中把自己的存在抹掉(实则反而是强调了自己的存在,欲盖弥彰)
社会性欲望的起源————
即传统精神分析中的恋母情结的内容
父(社会权利意识形态等等)可以随时转移母亲(养孩子的及孩子所欲望者)的注意力,可以夺走母亲对孩子的爱。比方说现代教育要求我们被迫去上幼儿园,我们都会哭,这种被家庭强求做不想做的事,对于意识形态的接受来源于这种恐慌。久而久之,迫力驱动着我们成为母的欲望,接受现代菲乐斯中心的意识形态, 要成为可以掌控母亲欲望的人,即社会所追逐的那些钱权,女人,人吃人的象征秩序等等。拥有这种社会欲望的人,或者生活中基本只有这种欲望的人,往往来源于缝合相对成功的大多数原生家庭,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就是会倒向这样的意识形态。掌控母亲的欲望随着她成为新父,就会体现在两性关系里面,即对另一半要求其实就是他母亲的角色。
动物性欲望————
对于母子共同体时状态的追求,即不需要有自己存在,这里的自己是一个要时刻思考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等等的主体。而在和母亲的脐带连接中可以完全不想着些,被动的接受一切营养即可。回归同一,亦即死亡驱力——向着一切平静没有矛盾性现实涌现的状态迈进。
我们在大吃大喝大拉大撒大睡等活动中,可以找到这种感觉。
有个例子:刷剧看番等,一集播完了要看下一集,忍不住的要不断的进行下去,。在看剧时不仅是在观察一个具有自恋投射的形象在舞台活动 / 扮演她 ,而且也可以让【自己的那个思考中的自我,简称我思】无限的远离 / 消失 于自己所处的现实,去接近剧中人物那个不用管就可以随着进度条活动的“现实”。
说的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