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公平,就有极端和虚伪
《万历十五年》里选取了几类在明末大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分析各自的人生路径,竟不约而同一致走向悲剧。对于官员的心理和行为的剖析非常精彩,即使为官极度清廉但作风极度不近人情比如海瑞,即使才干超群奉为表率的人但贪敛又毫无挂碍比如张居正,真的,风气变好已看不到任何希望。官场如此,何况大众呢?
原因在哪里呢?有制度上的,也有文化上的,制度上给予的待遇近乎贫,手握权力的官员更难忍住诱惑,文化上倡导舍己为公才是唯一之道,为自己谋算就是失格,可想而之带来的只会是互相认同的虚伪,且精神状态也如海盗船一般荡在大公无私和为己谋利之间。
如果把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里面的为己解释为守护自己正当合适的利益欲求上,这句话就没啥不对了。自保之心都没了,还会有人存在嘛。
公平意即各得所欲,每个人自己的合适和应得的欲求都应被满足,任何时候都互把他人当人看,明白人性的充分和复杂,给予适当的理解。让天性善良的人安心坦荡的一心为公,当然也拒绝占有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如此,打造一个宽松合理的文化氛围,才能避免心理走向极端和虚伪。
我坚信对于今天的社会,依旧有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