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正念冥想前沿研究与最佳实践”系列论坛直播第二期

2023-03-29 18:37 作者:不秋草w  | 我要投稿
  • 徐慰教授:
  • 正念的机制
  • 为什么要了解正念的机制?
  • 有助于更好地掌握正念,科学规范地练习正念,更有效地进行练习
  • 正念的核心机制有哪些?
  • 正念应对模型——觉察的重要性

  • 注意监控与接纳理论——接纳的重要性
  • 注意监控/觉察-->同时增加积极与消极情绪
  • 觉 察 + 接 纳 -->增加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
  • 其他机制:上升螺旋模型,正念意义理论,情绪调节模型,再感知,自我关怀,反刍降低
  • 如何利用正念核心机制进行练习?
  • “正见”,提升动力
  • 心理教育,了解正念为何会起作用
  • 修正原来练习误区
  • 如果只是“觉察”,会只感到难受;但如果加入了“接纳”环节,就会有更多包容,练习时就没那么困难
  • 更加有的放矢地刻意练习
  • 刻意地加强中心环节,例如“去中心化”、“自我抽离”
  • 认识正念的适用范围
  • 正念对某些问题能起到作用,有些问题没有作用

  • 曾祥龙教授:
  • 第二代正念干预
  • 正念干预的前沿发展:
  • 佛教-->临床治疗(1970s开始,20C流行)-->日常和积极应用(2010前后)-->第二代正念干预(2015年)
  • 第一代正念干预的局限:
  • 理论薄弱,脱离哲学伦理
  • 练习单一,脱离完整体系
  • 治疗or日常的含糊
  • 第二代正念干预:
  • 从非评判,到更积极的注意/觉察
  • 练习过程中,不仅是觉察到情绪,而且对这样的情绪有进一步的结论与判断
  • 从正念冥想,到慈悲冥想等
  • 从模糊的治疗,到明确强调培养“精神生活”
  •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新的生活风格,提高生活中的一些灵性
  • 追求“理想心理”
  • 空性,四无量,天人合一
  • 中国本土第二代正念干预:
  • 干预特点:第二代正念干预+积极心理学+中国哲学(儒家)
  • 理论初衷:开发中国本土首个第二代正念干预处理(二代)正念的局限
  • 应用方向:提升健康成人的幸福、能力与美德。最新研究适用于工作倦怠、情绪劳动。
  • 正念积极心理的结构与内容:
  • 干预为期六周
  • 每周一次团体 2.5h
  • 每周五天练习 12-15min
  • 三个单元
  • 缓解(一二周,消极情绪)
  • 回到当下,投入当下
  • 接纳心理事件,接纳自我
  • 提升(三四周,积极情绪)
  • 爱、感恩、随喜、欣赏
  • 超越(五六周,精神生活)
  • 意义感、价值观
  • 自我超越、内在价值

  • 借鉴了张载气学(儒家天人合一)

  • 深层贡献与潜在挑战
  • 一般挑战:
  • 有效吗?——大量的新内容,效果尚需实证研究。
  • 扎实吗?——同样是八周,二代正念教的内容更广泛,正念的强度必然少于一代正念。
  • 针对吗?——超越了心理治疗,指向日常生活,那么不同疾病的特异性怎么办?
  • 理想心理的特殊挑战:
  • 伦理——为什么要加这些东西?益处何在?学习者的需要or教导者的偏好?
  • 实现——大家都不指望六周八周能实现,那么如何评估干预效果,无须操作检验吗?
  • 测量——系统的、超出被试认知范围的理念,如何简约、精准地测量,特别是前测?
  • 主流心理学
  •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 “客观/既存的”意识与行为
  • 实践先于评估:客观现实在前,心理研究在后
  • 理想心理学
  • 设计-实现-评估的循环
  • 实现“具体条件”下的理想心理
  • 理念先于现实:心理研究在前,研究目前人类还未完全实现的东西,带着人类往前走

  • 答疑阶段(Q&A):
  • 正念研究值得深入的方面:
  • 正念的测量与评估问题
  • 当一个人对正念毫无概念时,如何前测其正念能力?
  • 你测出来的正念能力究竟是不是正念能力?正念无法以生理层面去表征。
  • 正念干预的计量效益问题
  • 什么是计量效益?举个例子,饭吃得越多,就越饱,食物摄入量与饱腹程度密切相关。
  • 正念时间越长,就越健康吗?目前没有系统研究。
  • 恰恰相反,目前研究表明,每天练习3分钟、5分钟、10分钟的人,差别不是很大。即使仅进行正念教育(即介绍正念的概念),也能有所改善。
  • 正念的发展问题
  • 正念如何产生?
  • 从儿童,到青少年,到成年,是否像其他心理指标一样有一个可变化的过程?
  • 正念的影响因素问题
  • 除了练习正念外,其他环境因素等是否有利于培育正念?
  • VR沉浸式体验时,能非常专注;正念养育,父母有正念的态度,孩子通过父母习得正念。
  • 正念的实践问题
  • 如何应用于普通人?
  • 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生活中练习正念,而不仅仅是冥想练习。
  • 职场人士没有那么长时间每周参与正念课程,那么他们该如何正念?
  • 正念与减重
  • 在进食中保持觉察。研究发现,正念水平较高时,确实会吃得没那么多。
  • 正念关注觉察与接纳,问题事件却依然存在。如何解决?
  • 徐教授:
  • 正念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像心理咨询一样,它不会直接解决现实问题,而是解决心理问题。正念会帮助你更好地调整自己,更清醒地面对这个问题。但问题如何解决,其实还是依靠每个人的个人能力。
  • 就个人体验而言,当我更觉察和接纳时,我会发现我看待问题时会更加全面,而且通常意义上我采取的应对方式是比较有效的。因为在理性情况下,我更能找到更适合的应对问题的方式。
  • 所以正念不一定会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一个非常有困难的挑战,明显超出你本身的胜任力时,那么无论如何正念,问题都会依然存在。此时可能你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去寻求问题的解决。
  • 正念只是让你更清醒地知道自己是什么状态,更客观地评估你的能力,让你能够更好地找到相应的资源。
  • 曾教授:
  • 心理学是重要的,但它也是次要的;它是次要的,但也是重要的。
  • 很多时候心理问题会因为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等等原因产生,不能指望任何一种心理学方法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要练习觉察与接纳,并不是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我没有进行觉察和接纳才产生。这种个人化的归因是很有问题的。
  •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正念对于我们解决问题很有帮助。
  • 当正念帮助你解决情绪问题时,情绪问题是能帮你解决实际问题的。通过正念把情绪调节好,把思路打开,也许你会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你的长远目标。
  • 由此你可以发现,正念直接针对的对象是我们自身,但当它能把你调节到一个很好的状态时,比如你更理性、没那么情绪化了,这些都是有好处的。
  • 正念对我们的行为也有作用。哪怕我们内心很痛苦,你也可以与痛苦和平相处,同时带着痛苦去控制住自己的行为。你接纳痛苦,同时去做有价值的事情。这帮助我们更有能力去解决问题。
  • 曾老师:
  • 最初正念减压的练习者,都是一些病情非常严重的人。癌症病人,肾病,慢性疼痛患者。他们的疼痛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他不能通过正念去治愈疼痛,甚至不能缓解疼痛。因为它是生理性的,现在的医学也无法处理。
  • 但病人受益非常大,为什么呢?他知道疼痛是他身体感觉的一部分,他可以带着疼痛去做其他的事情。当他没有参加正念时,疼痛时他只能每天躺在床上,每天躺在床上。但练习正念后,他可以起来扫扫屋子,修修车。这对他来说是很大的生活质量的改变。
  • 当问题无法解决时,他怎么去看待它?当问题依然存在时,他与这个问题的关系已经存在了变化。这对他个人本身也是非常积极的。



  • 观后感:很感动。希望我有朝一日也能投身于这样伟大的事业之中。
  • 原视频:B站 BV1Jk4y147js
  • 笔记制作时间:2023年3月29日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正念冥想前沿研究与最佳实践”系列论坛直播第二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