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在悲剧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悲剧文学中,展示悲剧色彩的方式有很多种,死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古希腊的三大悲剧还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死亡都是穿插其中的一部分。死亡常常使观众感到震撼,使人感受到深深的情感波动。那为什么死亡能如此的重要,在悲剧文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感觉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死亡会摧毁评判与评判的价值:
人类是一种群体生活的动物,需要众多方面的满足,食物,住所,情感的满足。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尊重。而尊重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当死亡降临时,评价就失去意义,评价永远无法影响他对于已经死亡的人价值。简单来说,这时候的评价已经对与死者没有了意义。当然,在中文中有一个词汇:“盖棺论定”,这似乎与这个理论有冲突的部分,但其实本质上来说是没有冲突的,因为评价此时的适用对象更多的不是死者,而是生者,评价者只是借着对于死者的评价来提醒生者,因为死者此时根本不会受到这一评价的影响,最多的可能是影响到和死者有着关系的人,但这自然也就与死者没有任何关系了。死亡时一起的终结,它允许谈论,但不允许改变。
死亡具有普遍性与不可预性:
死亡是一件极其稀松平常的事情,无论是因为意外导致的死亡还是自然的死亡,他们时时刻刻都会在生活中发生,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非自然死亡对于人们的影响更剧烈,而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恐惧,这也与悲剧影响人们的方面相互对应:引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相互对应。而这一事件是相当普遍的,死亡是如此的常见,以至于当大部分读者在阅读悲剧时,更多的会把自己带入到悲情角色的视角之中,更多的会对角色产生怜悯的情感,亦有可能产生对于角色经历的恐惧之中。非自然的死亡的影响更甚,而非自然的死亡自然是无法预料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血腥而残忍的,这种无法预知的恐惧更会影响死亡的权重。
死亡具有不可逆性:
在有关死亡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角色在知晓自己注定会死亡后,常会表现出释然的情绪,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死亡是不可抗的,无论如何,在正常的逻辑中死亡都是最为无情,也是最为直接的毁灭的手段。他否定过去的一切,也消减未来的希望。是最为残忍的了结。不可抗性更是使他的地位上升,当悲剧中的角色死去时,一切便都结束了,我们可能会设想剩余角色可能的未来,但我们很难去想死去的角色会怎样,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死亡便是不可逆转的。
当然以上都是非常浅薄的一些认识,只是触及了有关悲剧中死亡意义的冰山一角,更不要说其他类型的悲剧了,例如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这很难说不是一个悲剧,但是其中死去的多是奸佞之人,这就与文章产生了矛盾。而悲剧的定义亘古至今都是争论的焦点,我就更不敢妄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