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齐物论》有感
(以下内容,我会尽可能在专栏在具体整理一遍) 《齐物论》读完了,简要概括一下中心思想。 “齐物”字面意思便是齐同物论,消除百家对“物”的不同评论;在我看来,就是反驳百家所定义的“道”。 如何反驳呢?便是从根源反驳。庄子认为,其他学派产生分歧的原因,便是对万物认识的片面性,为了阐明这个道理,他有直接阐述,也有类比。他说,彼与此是相互融合的,只是在人看来有所不同,实际上,彼与此是一个整体。
百家争鸣是“分”,而万物是“合”。因为人的偏见及认识的片面性,才导致了“分”。人要知道“道”,就要物我两忘,摒弃自身成见。
怎么样,是不是想到了马克思的那句话: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至少前半句很像。 所以说,庄子的思想非常具有超前性。
而探求本源与超前,竟不谋而合地统一了,这又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体现,“彼与此”是一个整体的体现,全矣!
我刚才说的,可能是《庄子》的内容,也可能包括了我自己的感想,管它呢,物我相融!
正文
(其实我的动态就基本包含所有要点了,如果动态以及看懂了,省时间可以不看正文)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也就是要消除各派对天下万物所做的不同评论
——方勇译注《庄子》
在我看来,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庄子就是在反驳百家争鸣中其他学派的“道”.见下图.

那么,他是如何反驳的呢?
依据我的理解,他是从根源上反驳.他没有对其他学派的具体内容进行反驳(若是如此,那就意味着他是那个学派的人物了),而是从学派的诞生这个根源上出发(不过这只是我的理解、分析,因为庄子没有直接提到这一点,继续看下去就知道我是如何得出这个理解的了).他认为“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这样类似的句子有很多,但我懒得找了),不同学派的诞生,也是因为他们“谓之而然”的方式、角度不同.换言之,是他们的局限性.
因此,庄子还认为,“彼”与“此”是相互融合的,只是在人看来有所不同,实际上,彼与此是一个整体.
那么可以说,百家争鸣,是对万物的“分”,即从万物的不同角度进行解释;而百家若不争鸣,和谐相处,互相认可,就是“合”.
由此,庄子得出,人要真正得“道”,就需要摒弃自身成见,“故曰莫若以明”(所以说不如用空明若镜子的心灵来观照万物),因为这样的认识是“合”,而不是像争鸣的百家那样的、对万物“分”的认识.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想到了马克思说过的那一句话: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不论如何,“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前半句话绝对是和庄子在《齐物论》中展现的的思想基本相符的.所以说,庄子的思想确实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然而,庄子讲究的是探求本源,而至此并未透露出想要“超前”的意愿,甚至不像儒家,都没有真正改变现状的意愿.而探求本源和超前,看似相反,却在《齐物论》中得到了展现,这何尝不是“彼”与“此”相互统一、融合的又一体现呢?
用庄子原话感叹,就是“全矣!”
昨天忘声明原创了,所以再投稿了一次,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