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楼坪村古民居——天聚生
昔阳县楼坪村古民居——天聚生
《文物世界》 2008年06期 史永红
天聚生坐落在山西省昔阳县城东南的赵壁镇楼坪村,楼坪村三面环山,东北面一条小河静流淌。村东靠近河北邢台市,南邻山西和顺县,距昔阳县城35公里。天聚生古民居位于村西南隅,建于清末民国初年,背靠西北山丘,面朝东南,前面为四个主院。祠堂,再加偏院和后院,共由大小九个院落组成,现保存基本完整,为传统的北方民居四合院建筑形制。它设计巧妙,布局严谨合理,建筑面积1520 平方米,占地面积2627平方米,是我省一座规模较大、颇有影响的传统古民居建筑群(图一、图二)。
一、楼坪村天聚生的李氏
楼坪村李家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清乾隆年间立堂号“天聚生”,起始经商,做小买卖,主要做布匹生意。李家的前辈生活俭朴,为人诚实本分,又能吃苦耐劳,生意不断发展。清末到了李怀乾、李进乾、李贵乾这一代,家中生意起始由老大李怀乾主持,在经营方面兄弟三人有着较细的分工,老大李怀乾主要分理做布匹生意,老二李进乾分理做牲畜买卖,老三李贵乾分理田地。经过几年的努力经营,老三李贵乾经营有道,其精明强干逐步显露,老大李怀乾让贤,改老三李贵乾主持经营李家生意。这时李家生意逐渐兴隆,资金渐厚,开始广置田产、兴建宅院。李家的土地遍及周遍几十个村庄,生意也迅速扩展到和顺的牛川,以及河北的邢台、内丘等地。方圆数百里,威名远震。
在李贵乾主持天聚生时,广善施舍、仁慈济贫、义捐修建学校。在抗战期间,爱国仇敌,向八路军捐助粮食,支援抗战。
如今天聚生宅院距今已有百年之多,仍完整屹立,建筑华丽、优美,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颇高,在山西省古民居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天聚生宅院的内部空间处理天聚生宅院依地形而建,背靠土丘,坐西北,面朝东南,宅院地形平缓,平面长方形,总面宽79米,总进深66米。其院由房屋和垣墙包绕,对外不开放,面向内院,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日照充足,适合当地气候。其布局形式和建筑规模等级都受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和伦理观念的影响,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大院总宅门现已不存,大宅院内共有九个院落。由东向西,面东南第一个宅院及后院是老大李怀乾院,第二个宅院及西偏院是老三李贵乾院,面东的宅院及南偏院是老二李进乾院,兄弟三人每人两院,东面祠堂院为共有。
李怀乾院分前、后两院,前院为院主人居住,后院为下人居住。前院四合院形式,门楼为两层,一层为拱券门,二层为砖木结构,硬山顶,院内两侧厢房、倒座各三间。正面为二层楼,一层筑三孔窑洞,二层五间瓦房,砖木结构,硬山顶。后院为长工、佣人居住,布局杂乱无章,不讲究,实用即可。分为东、西两院,东院开东门,院内设正房两间,东、西厢房各四间,南房二间。西院开西门,院内东房、南房各三间、西面为墙,仍保持小院格局,但正房十余间一字排开,房间向东延伸至东院东墙。
李贵乾院分东院及西院,西院为院主人居住,东院为二姨太居住,两院均为四合院形式,门楼同为二层,一层拱券门,二层木结构,硬山式。两侧厢房及倒座各三间,砖木结构,硬山顶。正房二层楼,一层三孔窑洞,二层面阔七间,前檐设廊,硬山顶。
李进乾院为中轴对称式,两进院落,大门开两个,过厅东面院墙开主门,南面开次门。一进院为长工、佣人居住,出入走南门。二进院为主人居住,出入走东门。一进院有倒座三间,过道一间。两侧有厢房四座,各有房五间。二进院南设客厅三间,两侧厢房各三间砖木结构,硬山顶。正房为二层楼,一层为三孔窑洞,二层为七间瓦房,前檐中五间设廊,砖木结构,硬山顶。
李氏祠堂院位居大院前东侧,现祠堂有屋宇式大门,东西耳房各一间,砖木结构,卷棚顶。东西配房各三间,硬山顶。正堂三间,前檐设廊,砖木结构,硬山顶,明间前设五级石阶。
天聚生宅院中的照壁共有四座,均嵌砌于主院门楼之内,东厢房南墙上,成为一个既与街巷相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天聚生宅院的院落空间还体现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长辈住上屋,晚辈住厢房,女眷处内院,佣仆处偏处,各得其位,不得逾越。
天聚生宅院的各主院在布局上也受风水思想的影响,选择山丘土坡上,有好的朝向和日照。大门开向和位置取传统风水理论意象,"坎宅巽门",大门设在东南位,茅厕置于西南位。
天聚生宅院布局上强化了祖祠地位,专门设祠堂独立院落,反映了院主人注重宗法血缘,体现宗法等级的严明。
天聚生宅院在布局上合理地安排了旱井的位置,因其所处的地区缺雨干旱,雨季蓄水,日常使用。
天聚生宅院各个院落之间巧妙相通,或通偏门,或走暗道,或上楼与其他院落联系。在主院还分别设有套房、厨房、照壁、楼梯、过道、厕所等空间,使院内有限的空间富有较多的变化,让人感到舒适优雅,环境优美。
三、天聚生宅院主要建筑结构
天聚生民居建筑风格优美,各种造型建筑组合独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是房主人和能工巧匠共同智慧的结晶,它既传承了山西传统民居做法,又根据当地自然气候、地质地貌、风情民俗因地制宜建造出适合当地条件的民居建筑。
1.天聚生宅院中的主院大门有五座,均保存尚好,除祠堂门为屋宇式大门外,其他四座则均为单间楼阁式门楼,外形、结构基本大致相同,选择以李贵乾西院大门为例。
(1)李贵乾西院门楼(图三)居院东南位,单间二层楼阁式。平面长方形。门楼不设木柱,两侧砌山墙,门前设垂带及青石踏步两级。门道内在两山墙内侧置门枕石各一,两石间及石上置门槛框,中槛之上装走马板。大门作成板门。门楼二层两山墙间置楼楞木,楞木间装楼板。门楼二层平面前端设廊,廊前装木栏杆,栏板共三块,两侧栏板雕斜万字,中间作寻杖栏杆,寻杖、盆唇间雕寿桃花。前第一块楼楞木作平板枋,平板枋下装额枋,枋下两侧镂空雕刻草龙雀替。栏杆后80厘米装门槛框,槛框间装六抹头隔扇门,门下裙板素面,门上花棂作井子口,中槛之上装走马板。门楼两山墙前上部装额枋、平板枋,两侧置垂莲柱。额枋下装雀替,雀替雕硬连云、草龙图案。平板枋上座平身科一攒。座斗前出龙形昂,两侧出正心瓜拱,拱作成葡萄树,瓜拱上置散斗、正心枋、正心桁。龙形昂上十八斗,斗上厢拱雕作成云形,拱上置散斗、挑檐枋、挑檐檩。门楼两山墙置脊檩,檩上钉椽飞、木基层,屋顶布灰筒板瓦,砌正、垂脊、兽,屋顶作硬山式。
(2)天聚生李氏祠堂院大门作屋宇式,平面近似方形,不设木柱,两侧砌山墙,门道两山墙内中部置抱鼓门枕石,石上装槛框,中槛上装走马板。大门为板门。山墙前、后上挑出戗檐,前戗檐砖雕莲花、葡萄吉祥图案。两山墙内前端上部置额枋、平板枋,枋上座平身科一攒,斗拱为一斗二升交象形耍头,正心瓜拱作成云形。斗拱上承正心枋、正心桁。脊桁、正心桁全部置于两山墙,由山墙传承屋顶荷载。脊桁、前、后正心桁上布椽,椽上木基层,屋顶布灰筒板瓦,砌正、垂脊、兽,屋顶硬山式。
2.天聚生宅院中的共有照壁三座,嵌砌在主院大门之内,东厢房南墙上。三座照壁形制基本相同,以李贵乾东院照壁为例(图四)。
李贵乾东院照壁嵌砌于东厢房南山墙上,下部坐在墙基石上,照壁下部砌成须弥座,座上砌壁身,壁身周起两圈线砖,外圈作立、顺砖抹角,内圈雕作竹节。壁心砖雕大“福”字,字体苍劲。壁顶作砖叠涩出檐,分层为枋、斗、椽及灰筒板瓦、砖脊屋顶。
3.天聚生中的主院厢房共有八座,均保存较好,外形、结构基本大相同,选择以李怀乾前院东厢房为例。
天聚生李怀乾前院东厢房(图五),平面长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建在20厘米台基之上,台明前砌青石质压沿石,后墙、两山墙砌墙封护,前墙明间设门,两次间为窗。山墙前端置及明间两侧前墙出穿插枋,穿插枋出头装翼形拱,翼形拱作云形。穿插枋承垂莲柱,柱间装额枋、平板枋。明间五架梁通达前后檐墙,出头平直截取,由两墙承屋顶荷载,五架梁上立瓜柱承三架梁,三架梁头托金檩,中部立脊柱,设短替承脊檩,脊檩两侧以叉手支撑。脊瓜柱头纵向置顺脊串连构。
4.天聚生宅院中的主院正房为均为二层楼,共有4座,全部保存完整,一层为三孔砖石砌窑洞,二层为砖木结构硬山建筑,二层开间李怀乾院、李贵乾东院为五间,其他两院为七间。因形制、结构大致相同,选择李贵乾西院正楼为例。
李贵乾西院正楼,平面长方形,两层,一层面宽三间,二层面宽七间,进深同为5.5米,硬山顶。楼台基高52厘米,台明前砌青石压沿石,方砖墁地,丁字缝。一层砌三孔砖窑。中窑前出抱厦,作单坡悬山式,前立两柱,柱上置额枋。枋上斗拱一斗二升,坐斗前正出梁头,做麻叶头,梁后尾插于窑体。正心瓜拱作云形,承托挑檐枋,挑檐枋与梁相交承檐檩。额枋下、柱间装雀替,雀替作云形、卷草纹图案。檩上椽飞出檐。厦顶布灰筒板瓦,正、垂脊捏花卷草图案,脊上扣脊砖瓦,垂脊外侧作排山滴沟。一层窑下砌墙基石三层,窑上作砖椽飞叠涩出檐,檐上勾滴收檐。二层明、次、梢间前檐带廊,尽间砌墙与一层前墙平齐。明、次、梢间前檐廊柱头设额枋、平板枋,枋上置单步梁,梁后尾插入墙内金柱。五架梁前端置于金柱之上,后端置于后檐墙,出头平直截取,五架梁上立瓜柱承三架梁,三架梁头托金檩,中部立脊瓜柱,设短替承脊檩,脊檩两侧以叉手支撑。脊瓜柱头纵向置顺脊串连构。屋顶布灰筒板瓦,正脊捏花卷草,中五间正脊高,两头置兽,吞口向外,尽间正脊低,用勾头收脊,不设垂脊。
正楼一层窑洞明间装六抹隔扇门,门棂纹式作5、井字图案,顶窗分两层,下层作美人框,上层作斜方格。次间板门装于里侧,窗装于外侧,窗棂下作夹杆条玻璃屉,上作正交听字图案。二层明间作板门,顶窗作拐子锦。次间作窗,窗棂中间为正方格,两侧及顶窗作步步锦。梢间亦作窗,窗棂上、下均做正方格,下大上小。
5.李氏祠堂院正堂,平面长方形,前檐带廊,面宽三间,进深一间,硬山顶。石台基高1.2米,台明前砌青石压沿石,方砖墁地,丁字缝。明间立廊柱两根,两次间不设柱,柱上置额枋、平板枋,枋至次间入山墙。枋上斗拱一斗二升,柱头科坐斗前正出梁头,作麻叶头形耍头,梁后尾插于金柱柱身。平身科坐斗前后均作龙形耍头。正心瓜拱作云形,承托挑檐枋,挑檐枋与梁相交承檐檩。檩上椽飞出檐。正堂梁架抬梁式,五架梁前端置于金柱之上,后端置于后檐墙,出头平直截取,五架梁上立瓜柱承三架梁,三架梁头托金檩,中部立脊瓜柱,设短替承脊檩,脊檩两侧以叉手支撑。脊瓜柱头纵向置顺脊串连构。屋顶顶布灰筒板瓦,正脊捏花卷草图案,脊两侧吻兽收脊。
正堂外檐装修,明间作六抹隔扇门,门棂纹式步步锦图案,门上装走马板。次间为窗,窗棂作码三箭图案。
四、天聚生宅院的民居装饰艺术
山西民居的建筑是一种艺术的体现,而建筑装饰至关重要。它因地制宜,结合民俗民风,利用当地材料、工艺、技术,通过石、砖、木等材料的雕啄,精心制作出大量的品种繁多、美观华丽的建筑装饰。它是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两者的融合,把浑厚庄重、高雅秀丽的民居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这些在天聚生宅院内有着充分的体现。在主要建筑上的一些显著部位施以花丽的吉祥装饰图案,把一幅幅与生活紧密相关、寓意深厚、吉利祥和的图案精心创作雕刻出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天聚生宅院内的雕刻作品分布在宅院的很多建筑上。它们是高雅的艺术杰作,也是建筑的重要构件。它们分布在建筑的大门前墙、墀头墙、柱础、戗檐、屋顶等部位。天聚生宅院的各种材质的精美雕刻作品很多,石雕的代表作品有李贵乾西院石雕(图八、图九)。砖雕的代表作品有∶李贵乾西院大门山墙砖雕(图一O、图一一)。木雕代表作有∶李贵乾西院大门木雕(图一二、图一三)。精美窗棂有∶李贵乾西院窗棂(图一四)、李贵乾院正楼窗棂(图一五)。
天聚生宅院建于清末民国初年,距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有着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反映本省本地区的民俗风情民居特色,是北方传统民居中一颗夺目的奇葩,应充分地开发、保护和利用天聚生古民居宅院,让更多的人来研究、考察、学习,更好地发挥、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资源,让它昔日的辉煌重放异彩。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昔阳县文管所)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