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打小人”热闹重现!这项神秘习俗到底是什么体验?
社会复常,去年第五波严峻疫情下,为减少病毒传播而禁止的“打小人”,今年也将复常,明日“惊蛰”,在湾仔鹅颈桥下,人山人海的“打小人”盛况料将再现。
“打小人”早在2014年已列入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有来自内地的游客提早于昨日到鹅颈桥,体验这种在香港独有的民间生活文化。有“专业打手”拜神婆表示,今日清晨六时开始营业,直至“惊蛰”正日,按照过往人流经验估计,明日到来“打小人”的顾客或需排队轮候。

大公报记者昨日到湾仔鹅颈桥底,在一条街外,已经开始听到拖鞋拍打的声音。现场所见,有六、七档“专业打手”拜神婆开工,每次“打小人”收费50元起。记者见到,拜神婆不停打手上的两张白色小人纸,直至变成纸碎,再放入纸老虎中一并烧毁。
记者直击 七档“拜神婆”开工
去年惊蛰正值第五波疫情肆虐,为免大量市民打小人造成群组聚集,增加病毒传播风险,湾仔区议会主席和湾仔民政事务处与相关行业主要经营者达成共识,惊蛰期间不营业,警方也呼吁市民不要到鹅颈桥底打小人。
家族祖传“打手”黄吉利昨日告诉大公报记者,去年惊蛰没有直接开坛,一班熟客在网上“下单”打小人。今年疫情放缓,她说市民可再次看到小人纸打到四分五裂的场面。她又说,孕妇不宜参与打小人活动,避免伤胎气。
“专业打手”堪舆学家融姑告诉记者,疫情影响消减,今年客人多以“职场小人”为主要目标,更有来自外地的客人专门体验打小人。她说近日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女士,认为每一段恋情都有小人作怪,导致无疾而终,相信到来打走小人,可吸引正姻缘。

国际知名 旅发局也有介绍
打小人是本港在国际知名的传统习俗,香港旅游发展局网页也有介绍,“可以把打小人看作是寻求发洩释怀及转运的方法”,并提议游客“下次游港时若想发洩解解气,就顺便来打打小人吧!”政府于2014年6月公布的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把“惊蛰祭白虎”,即是打小人列为社会实践、仪式及节庆活动之一。
来自深圳的旅客陈小姐,昨日到鹅颈桥下打小人,她向大公报记者表示,知道打小人的历史文化深厚,特意到来体验,希望打走噩运。她说工作环境好压抑,上司下属挑拨离间,她夹在中间,希望打走小人后可以“唞下气”。有游客说来港游玩数天,经过铜锣湾,顺道体验文化,因为疫下经济不景,公司加薪幅度较低,希望打小人改改运气。
下面一起来看看,香港的这个习俗“打小人”,到底是个啥体验?

感觉诸事不顺,小人缠身?找个“职业打手”,帮您击退小人吧!她们没有发达的肌肉,也不懂近身格斗,却能把象征“霉运”的小人打得退避三舍。
说的就是香港地道的生活文化—打小人。这还可以看作是一种释怀及转运的渠道呢!打小人,都是由老婆婆负责的,她们打小人时口中念念有词:“打你个死人头,打到你有气无得透!打你个小人脚,打到你无鞋挽屐走!”*。
说起“打小人”,香港人几乎无人不晓。如果觉得生活中有诸多不顺,或者怀疑有小人作祟,都会在惊蜇那天“打小人”,可以自己打,也可以请职业神婆代打,目的都是驱赶小人,迎来贵人。全年都可以“打小人”,但在惊蛰时候最受推崇,因为按民间说法,惊蛰是蛰伏中的万物被春雷惊醒之日,"小人"也开始活动。

打小人口诀,每日默念3次,小人速速退散

打小人玩偶~

打小人有两种情况,除了是小人作祟,可以指名道姓痛打外,另一种就是一般性的,如身体不好想改善、出门在外求平安、运气不佳改运气、生意不旺或家庭不和做补救…等。
打小人时间:
打小人的时间各地庙宇不一,最为盛行的日子是“惊蛰”,其它时间则有农历每月初六、十六、廿六或历书所记之“除日”。“六”日与“除”日乃传统中国宇宙观里阴数、阴日,故亦在此日进行解除小人之日。
打小人地点:
打小人一般会在阴暗的地方进行,例如桥底。在香港,铜锣湾及湾仔之间的鹅颈桥便成为了打小人的热门圣地。
打小人费用:
在鹅颈桥下找摊位上的阿婆代打,一般每次费用是50港币左右。
打小人步骤:
首先阿婆会先问你的姓名,以及要打的对象(写在小人纸上),如果有二个以上,就不用写小人的名字,把全部的小人当作一个即可(当然要全写也可啦…)然后开始烧香祭拜,阿婆嘴裡念念有词(咒语),把小人纸放在砖块上用拖鞋用力地拍打,又再换背面继续痛打。而后把小人纸放到老虎嘴边沾一沾,像是让老虎吓吓他,再把纸片包在黄色的纸老虎裡面,在生猪肉上绕几圈~接著洒白米,然后把小人纸连同那隻纸老虎一同烧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