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这是人类的祖先与希望。”

【一些角色分析的碎碎念】
非常非常喜欢这版文清,简直就是书里走出来的,是我个人认为这版所有角色里最贴原著的(叠甲,个人认为)
唯一的遗憾就是竟然删减了文清自杀的戏份!!!我觉得这是人物最后的归宿与升华啊(´;ω;`)因为曾家虽然落败,但也不至于完全活不下去,大院还在,鸽子也都还养得起。只要他愿意苟活,愿意残存度日——然而文清还是选择了另一条路(。
他一生都在被动中恍惚度日,只有死是他唯一主动选择的,或许是为了那没有完全被折尽的尊严。“一个旧时代人的死却有着新时代的意义”,他的死是最后的抗争悲剧,删了真的好可惜......(虽然知道他也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之一,一只失去了飞翔能力的笼中鸟……但厨角色这种事,来电了就是一瞬间的事,谁又说得清缘由呢——
“同声同气的灵魂,总是在静默中相通的,他们了解寂寞正如同宿鸟知晓归去。”
06第二喜欢的是江泰,虽然和书里的感觉不一样了,但演员的二次创作真的相当出彩——!很喜欢这版对于江泰的改编与解读,演绎得很棒(!
看原剧本觉得江泰是郁郁不得志到处发酒疯的话唠,话剧版却感觉是笑面虎又看得很透彻的大哲学家(喂
就观感而言,个人认为江泰的二次创作是最为成功的,因为即使性格稍作调整了,但角色的悲剧内核并没有变,有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却总是“整天在天上计划,而整天在地下妥协”,清醒着无能为力。本质上仍旧赤忱热情,说到底还是和原著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再说说思懿吧,看书一点也不喜欢,但看话剧被演员折服了。(主要也是有人设的轻微调整,剧里思懿意外地怪让人心疼的诶。我惊讶于她竟然能听懂文清的琴声,甚至流下眼泪……书里可是一个不懂也不屑于懂他琴棋书画的人啊……剧版感觉她其实也真的很爱文清,少了很多阴狠龃龉。
这个改编见仁见智,因为或许会让天平失衡(?),观众如果看完过度的喜欢作者想批判的角色,会不会和原本主题思想背离呢。(好吧,厨文清的我似乎更没资格这么问啊hhh)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版思懿,姐姐真的好漂亮诶。
最后小小的吐槽一下,06唯一的遗憾大概是愫方这一角色了。或许是解读的角度不同吧,愫方不太符合我心中的想象……
《北京人》里我最爱的台词选段就是愫方的那句:“活着不就是这个调子么……”
看书时,虽然觉得愫方身上有一定的局限,太过于无私奉献而显得没有自我,但我一直相信她是非常有韧性的。
她说“也许苦,但并不孤独”,在我看来就是表面逆来顺受,其实心里有很强的精神支柱,她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是能得到满足的。其来源虽是文清,但快乐的感受是来自于她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精神觉悟是她本人的。
书里的那段话,能让人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灵魂在纸上翩然起舞。
这段的语气,或许更适合用温柔勇敢的、快乐鲜活的、自我牺牲又自我升华的腔调。但话剧版更多像是憋闷日久所以在瞬间爆发而出,有点“自我感动”的“崩溃”倾向……当然也可能是我解读不对_(:з」∠)_但我心中的愫方或许没有这么“脆弱”(怼手指
书中愫方给人的感觉是:被打倒但从没被打败过。即使文清去而复返,坏了她的美梦,让她的精神支柱破碎,“天塌了”,她也只是呆呆的站在原地,之后就把钥匙“冷静地”还给了文清——她没有崩溃,而是在这之后觉醒,彻底放弃文清,精神支柱也完完全全的重回到了自己身上。(这段话剧其实也有体现,但可能前面台词的演绎和想象中不符,感觉就不一样了。
记得还看到有弹幕在不解,说为什么她一直以来都很爱文清,最后能嫁给他了却选择离开,其实就是她在“天塌了”后又顽强新生,精神回到了自身,脱离了文清,不想再留在这个家枯死了。
书中的人物小传原话:“然而她并不懦弱,她的固执在她无尽的耐性中时常倔强地表露出来。”
起初我没get到,认为她也或多或少被封建所侵蚀了。但后来我相信了这句话,在曾家乱成一团时,她“平静地”“镇定地”走上来,在准备离开时,也只是回去最后看一眼曾皓,而再不过问让她彻底失望的曾文清。
她有江南水乡的温柔,也有名士风流的影子,她是“空谷幽兰”,也是春风吹又生的韧草。
这版的舞台诠释,或许有些不符合我心中的想象吧……(也可能是我自己解读不够啦,各有各的看法嘛。
但总体上,06的《北京人》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版了🥺剪的过程中又回味了一遍书,曹禺老师精选四部作品里最喜欢的也是这本😇有幸安利到人最好啦,没人也问题不大,我就再把书多翻几遍😇永远无法忘记翻开书第一页时的心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