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无限的有限主义(3-2-1-1) 道德刷刷刷游戏的肝中肝帝:康...

3-2-1-1 无限的有限主义 Infinite Finitism 道德刷刷刷游戏的肝中肝帝:康德哲学的基本态势
代表人物:Kant
●预设一个无限的框架背景,人作为其中的有限之物受束缚地存在。
●康德体系会用一种命题化、形式逻辑化、谓词判断式的方式来建构【有限主义】①(发轫、起点):人类理智只能在这个形式逻辑框架中打转。真正的辩证法、自相矛盾的东西是没用的(《纯批》中有一次信仰之跃:在实践中跳出【先验幻想】)
○①【有限主义】包含:1、【先验框架】;2、人类理智是一种【次级理智】①;3、有一种道德使命,要趋向【至善、完满】②
⊙①人对事物的体验、感知是受【先验框架(知性体验模式、推理模式、判断力①)束缚的】——①【判断力】很蛇皮,需要锻炼,只能把握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不能把握【目的性】本身。【判断力】像一个法官,敲法锤(否定性、排除性的),《纯批》可以看做《纯粹理性审判》,一门立法学——这点康德很像边沁,都是新兴资产阶级在面对世俗王权(神权)的时候,用【法律】作为模板(很多术语都是法律术语),组织自己的意识形态、世界观、共同体的价值框架。
⊙②通过【实践理性】给自己立法,由法则(绝对普遍必然的)束缚意志,让意志心甘情愿受控于法则,然后去实现生存活动中无限趋向【至善】(意味着主体永远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有恶(引起痛苦)的可能性)
▪康德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功利主义】变种,把【至善】和【快乐】在立法的原则上对立起来,不可以以【快乐】作为立法原则,但最终目的上(附带目的)要达成人都是快乐的、并且都是【至善】
——《实践理性批判》精华在伊壁鸠鲁学派和死多亚学派的二律背反的超越
○哥白尼革命: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而日心说需要预设一个【无限】的东西,而地球、观察者、组织感知思维的先验框架是有限的。(【先验框架】跑在操作系统中的,不是直接看到物自体本身的(本体性的东西只有太阳(华子,绝对者能知道)))
场域论 3
自由的人① 调和 经验(有限、表象、后天)VS 先天(思想、纯粹、概念)
①主体的想象力、统觉,并且包含了趋向【自由、至善】的【目的论动力】(A之所以把人弄成这样,是要让人有一项伦理使命:追求【普遍性、有效性】趋于【至善】,从有限成为无限)
本体论 2
现象的世界① VS 本体性世界②
●①现象也有本体论地位,也是真实的,不过是被预先给予的,它本就如此,有限主体只能把握二手的【现象】(一手的无法体验,具有本体论的地位(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人类才有),而不具有本体性地位),因为所有【现象】都是经由【先验框架】中介的,而【先验框架】是由概念体系、范畴组成的。——①和②的关系是失衡的,①地位更重要,但恰恰有这种失衡、裂隙,才使得具有伦理任务的【自由】和【主体性】变得可能
●②【物自体】层面,作为一个有限的个体如果能把握世界本体,这个游戏就没意义了(道德抉择、伦理判断就没有意义了,人就像一个木偶一样,只是一个机械的传递过程)
认识论 1
判断
需要材料①、原理、分析论(分析每个环节)②、辩证论③(不要犯错,大胆得出超越性结论)、动力学机制④
●①在【纯粹理性】的认知、思辨中,材料是匮乏的,是被一个框架所限定的、被束缚的材料(框架具有【先天综合】能力,能够将时空当中的材料联结起来)
●②演绎材料和原理结合出的事态的各种可能(用命题的方式,分析性地道出事态本身)
●③《纯批》中错误的情况就是:数、时间、空间是绝对客观的,或者时间是绝对主观的、无法和外部世界联结起来,只是一个纯粹概念性的想象。如果陷入其中一端:比如宇宙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就是错误地把【知性范畴】运用在有限的、表象上的东西,用在了【物自体】上,这样就会产生形而上学幻想、错误。
●④二律背反:时间有限 VS 无限;空间有限 VS 无限;世界有没有第一原因(始因推动力等)
○《实批》中都是肯定的【公设】:时间是无限的、灵魂是不朽的、华子①就是第一推动力(出于【伦理学】的目的,就可以洞察到之前在【纯粹理性】中无法想到的东西,用实践才可以想到,从而在【实践理性】的辩证论中得出【公设】)
⊙从而得到【道德】、【理论】上的判断
⊙①华子超越性维度的证明,是在主体的有限和其无限的相对关系中体验到的关系。(脑中的【对于完美的观念】一定有本体论支撑,一定来自于一个完满的超越性维度)
目的论
●有限趋向无限(渐近线 Asymptotic,无限刷刷刷)——永远无法得知人所遵循的【绝对律令】是出于什么原因
●人本身就是【目的】(人的趋近运动就是【目的】,人不是追求【至善】,而是要让自己配得上【至善】)
○人按照自己的是【实践理性(其中包括了纯粹理性)】为自己立法,实现【普遍化】——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这种方式把握到的只是抽象法的环节——《法哲学原理》→《法哲学批判导言》
●You must, so you can(He(祂)is)
○所以灵魂不朽,并且具有自由意志
⊙康德的冒险精神,其中也包含了一种辩证法:【无限】实际上是符号学拟制,最后的【完满状态】并不代表趋向了一个外部的【无限】,而是【人实现了自己】,人使得自己不完满状态作为一个本体论实事自我持存了,就具有了【本体性】。(人让自己的【有限性】自己作为自己的【无限性】、实事的、定在的【有限性】就这样存在了,获得本体论地位(康德并没有走到这一步,没有坚持到底))
❤️❤️❤️
主义主义的3-2-1-1
他代表人物是康德Kant
那么这个哲学可以叫做无限的有限主义
康德那边其实他是预设一个无限的框架、背景,但是它会使得人的存在、人类的存在是一种有限的存在,是在这个框架背景的制约束缚之下的一种存在。
无限的有限主义
这个有限主义其实在康德早期就已经……康德体系会用一种命题化、谓词判断的方式、形式逻辑化的一种方式来建构
实际上就是有限主义,他就已经包含了有限主义
就是人类理智只能用命题化的方式来思维只能在这个形式逻辑框框里面打转转
辩证法,只要它变成一个真的辩证法的时候就不得用了
真正意义上的自相矛盾的东西在康德那边他有一次信仰之跳跃,只有一个信仰之跳跃
就 pure practical reason 纯粹实践理性那边可以跳跃、跳出先验幻想
先验幻想/transcendental ,幻想它到实践里面的话它不是幻想了
在康德那边,有限主义是他的发韧,局限性,有限主义我们人类只能在一个框架下这有限主义其实就代表一种先验框架
一方面代表先验框架、另一方面还说我们的理智、我们人类的灵魂是一种次级灵魂
人类的理智是一种次级理智
它体现在······进一步可以说它体现在一方面,我们的对事物的感受感知、对于整个世界的体验经验它是受先验框架的束缚和制约的
这先验框架就是你的知性体验的模式、知觉体验的模式perceptual
还有你的推理的模式
就你的感性的模式、知性推理的模式,还有一个算计的 reason推理
然后下判断的…你的判断力其实也是有限的,你只能把握一种合目的性,你不能把握目的性本身
你是有限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说你在道德上是受挑战的,你有一个道德使命,你的有限主义就包含着你要干事儿,你没毕业,你在道德上……你在道德上要趋于至善、要趋向一种至善还有一个翻译不同,要翻译成完满的或者至善就是最好的一种状况
你要趋于至善的话
你要通过你的纯粹的实践理性给自己立法、立下法则,由这个法则来束缚你的意志
或者说来让你的意识心甘情愿地、自由地屈服于法则
然后去实现人间的至善、实现你生存活动你的实践活动中你体验到一切的至善
所以道德上趋向至善这隐含什么?而且是无限趋向之善
意味着你永远是有限的、永远是不确定的、永远是有可能是恶的、部分恶的
永远是有限的、永远有一种恶的可能性一直在那
有时候被诱惑的可能性
出于一些功利的算计、出一些不纯洁的、pathological的、有问题的、病态的
Pathological就是会引起痛苦的path-,pathos痛苦
所以在康德那边·····其实他的伦理学可以说是一个功利主义变种
最后还是要引向至善的,让人感到快乐
但是他是把善/至善和快乐,在伦理学的立法原则上是对立起来的
你不能以快乐作为一个立法原则
但是在目的上,最终它有一个副目的、有个副产品
就是我们都会快乐的
最终我们会达到于至善的,这个是只要所有人都遵循法则
都立法都通过一种绝对普遍必然的方式
那么对于所有人,它有个副产品:大家都会活得很开心快乐
幸福会作为一个副产品,做一种至福
但是至福还有一种超越性的意义在里面
就在这背后都是主体间博弈论
还有一个是什么小的主体、有限主体和无限主体大他者的博弈论
他的《实践理性批判》很薄这本书,很快就可以看完
但是他精华部分是他和伊壁鸠鲁学派,还有门廊学派/斯多亚学派的一个推来推去
斯多亚学派的一个······这两者的一个
二律背反的一个超越可以说我觉得扯远了
我在这里就要讲有限主义
一个是人的灵魂,是个次级灵魂
它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先验框架方面,还有一个在道德上去要去支撑
如果说判断力批判也算进去了,也是我们只能把握合目的性
我们的判断力是要锻炼的
判断力是蛇皮的
判断力是要练的、是要锻炼的
你就可以领会崇高、可以领会美,但是你把握到是一种主观的合目的性
客观的合目的性就可以把握整体有的规律性我的判断这个是我去这样…比如说工程学上这样去搞,那么按照这些比如湿度、土壤成分这些报告,它是最有概率的
整体目的论的一个合目的性,就是说我们的判断力也是要去努力、要去锻炼的。但是判断力批判其实是蛮挫的一个东西
乃至于海德格尔可以说 "判断力批判给我滚一边去"我说感性和知性之间,具体的现实的和抽象的普遍之间,我用先验想象力给你做中介,判断力一边去.
但是康德的体系还是以判断作为枢纽的判断。
什么叫判断?你是个法官,你要按照一些法律原则、法则和证据
敲法槌,然后施加给予奖励或者加以刑罚或者说下达命令,他应该去怎么做
整个的《纯粹理性批判》里面,你可以看成纯粹理性审判
你这样去理解就好了
Critic是一种否定性的、排除性的一种判断,它实际上是法律精神。
甚至是一个超越了……他有点像边沁,康德后面可以放边沁,他们是同时代人可能差二三十岁,但是实际上他们的时代精神是很类似的,都是一种新兴的资产阶级
他在面对世俗王权和宗教神权的时候,他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他自己的意识形态?组织他自己的是所谓的世界观组织?组织这共同体的一种基本价值框架?
他是以法律作为一个模板
整个康德哲学都是以法律
这些术语很多都是法律术语,罗马的一贯的神罗还是神罗,他有法学传统在里面
德意志它的哲学是法律性很强的,它的严谨性,它都是做判断的、做审判的。
用了这种比喻,而且它是它的文化的一以贯之,你看为什么 Christianity基督教和罗马如此契合?因为他们都有法学传统
审判 judge,judgment
这样你好去理解一下
就是说你学康德其实有点像学一门法律
他有他的基本的要素、有基本的规则、有基本的一些实例
下面的一些环节的比较次一级的,它是上面的装载下来慢慢给你生成出来的,所以很像法律,你如果能定定心心读一门什么经济法或者读一个什么民法,读一个刑法刑事诉讼法或者怎么样的,你知道这个体系怎么建构,所以他建筑术其实就是一门立法学。
并不是说在一个比喻的层次上,我说我要以为为自己道德上立法
它不是比喻的层次上,它是在它的最基本的一个方法论的层面
methodology、思维的体系建构的方法的层面就是它立法活动
但是我把它叫无限的有限主义,它背后有一个太阳
然后我们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所以它叫哥白尼革命
康德叫哥白尼革命
革命这个词就是公转
地心说被日心所取代,日心说它要预设一个无限的东西
而我们地球是有限的,我们自己作为观察者,他的出发点是有限的
我们的先验框架、我们组织我们的感知和我们的思维的先验框架是有限的,先验框架束缚着我们的,我们这跑的操作系统里面,我们不是直接看到物自体本身的
先验框架,这里就是背后有物自体的,把握不到的有什么。
就本体性维度只有太阳哥白尼公转的绕着他转的太阳他知道,只有华子、只有亚威知道
亚威他是知道的,他作为高级理智,我们人类是次级的理智、次级灵魂,我们是不知道的,他是高级、他是最高的,他知道的,一些什么Angel,他们负责一些什么······
他会举个例子,当然他自己不信了,他比如说一些Angel,demon,他们是则是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的,他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他把握世界的方式跟我们不一样的,它里面也包含了一种可能,比如人死的时候但是他这在康德这边《纯粹理性批判》的时候隐约有一种灵魂分类学的感觉。
但是到了实践理性批判的时候、到他三个公设的时候
第一个公设灵魂不朽
比如说你就没有灵魂分类学的
除了人之外就只有华子、只有这无限者、只有一个客观的至善
一个作为意志的、直接的根据的、客观的至善在那边,我们直接来看他的格,
我不想讲太多,因为康德就是康德,他的有限性,他的命题化用形式逻辑去把握、把握这些重要的东西建构形而上学的方式
也是康德在前批判时期,他讨论过形式逻辑我记得我做过一篇论文,我不想再去浪费时间看这个东西了
他讲过为什么只能用这种命题化的方式去把握、形式化的方式去把握
因为他觉得这个东西是有限的人来把握无限的华子的一个最恰当的方式
因为无限的华子他在这个命题里面是怎么样的you can read that第9卷逻辑学,康德全集第9卷,那个书什么没必要去看,除非你是爱好者,你研究康德的你肯定是知道的,你肯定是知道的那几篇什么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方法,什么东西的显示,不是证明,显示、昭示这些论,这些文章你们自己去看,这是有原因的
然后康德在《纯批》里面,他也知道就是逻辑框架是一回事儿
现实是怎么样,哪些东西是原原本本的是另一回事儿
他有一个基本认识,他这不是直接迷信命题化的形式逻辑的这些框架,他的判断和分析论里面讲的东西,把它组织起,来就是先验范畴把它组织起来
(与)现实发生的一些意识机制,现实发生的心灵的这些思知机制还是有差异的,还是有差别的
判断本身就是这里面有个最小差异,你不应该混淆,我认为有最小差异
但是判断是可以看成他的方法论的模本、一个范本
他后面还有图示化对不对,图示作为symbol 作为一个······还是有基本的一个张力在里面的
我们再来看他的格在场域论上标准是3
经验VS先天
由谁来调和?
经验维度是后天的、是有限的,表象的维度。
先天的维度则是一个纯粹的、是概念性的,是一个思想的维度
那么在康德那边调和的是人,我要说的其实就是
我这要弄点第四批判里面的东西就是人
自由的人作为一个主体(调和它们)
应该说想象力、统觉和知觉这东西都给你放进去
我觉得人就是主体本身,但是我要说他有目的论动力
他之所以会······就是说我们如果说事态那就是这样的
但是他背后有一个目的论驱动力,就是自由是趋向一种至善的
人具有一种伦理·……在这个世界的
为什么大他者······就是在康德想为什么我们会是这样?
为什么我们人类会是这样?你说大他者要把我们弄成这样
为什么用要让我们趋于至善?
他有目的论的
人之所以会是调和这两者(经验,先天)
人之所以能够超出有限的维度,抵达一个无限的维度
是因为我们是有一项伦理学使命、有duty,because of duty
甚至这个人虽然是一个有限的人,但是他是个自由的人
但是他是一个自由的去接受、领受自己的duty的人,是一个追求普遍性、追求普遍有效性、追求必然性的一个人,追求纯粹、追求无限的一个人,趋向于无限的一个人,他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不仅仅是一个经验的主体,而是一个实践的主体而是带有它的目的论的一个主体,带有自己的生存之实践,就是趋向完满的、趋向至善的这么一个至福至善、这是个宗教概念这么一个人
在本体论上是2
有两个世界
一个是本体性的世界,这是本体论本论
还有一个就是现象的世界,但是现象也有本体论地位,它也是真实的,现象也是真实的,现象也是实实在在的现象,表象也是真实
它就是那样给你的,真实的表象意味着一种直接被给予性,然后我的先验框架就这样去安排、去组织它,如实的去……
现象就有一点说:这个游戏就是这样的,这个游戏里面的游戏状况就是如此
现象就是如此
我们人类有限的个体就只能把握现象
这是有限主义的来源
为什么我们只能把握现象?
因为所有的表象、所有的现象都是经由先验框架的中介的
所以这个先验主义
然后先验框架基本上是由一些概念性的、范畴性的这些东西组成的
只是由这个理念,由概念组成的
实际上框架里面是有一些范畴体系、概念组成在里面的concepts、categories
这些东西就是你的源代码
然后源代码里面是条分缕析,然后是一个块的,各种各样的形式条件
都是有一些形式条件在里面
其实这里面是比较纯的先验框架
对于先验框架的把握就构成先验哲学
那么先验哲学是下面所有学问的基础
什么数学、逻辑学,还有什么各式各样下面所有学问的一个基础
经由这个先验框架,就相当于那些一手材料就是一手材料已经是被先验框架所组织过的,所以我们只要是我们体验、我们感受到的、我们把握的、我们有的就已经是二手的
所以一手的最后这个本体到底是什么样?我们是把握不到的。
当然是二手的东西,它也是有本体论地位的因为我们先验框架也是实实在在的
加工机器,它本身也是硬的、transcendental、也是超越性的
只不过是超越论意义上的
它不是transcendent,它只是transcendental
它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transcendent的、本体的
先验框架是transcendental
本体的东西可以说成是 transcendent
然后这个(先验框架)好像蛇一点
好像它(transcendent)派生出了它(先验框架)
是康德自个用的一个词:超越论的-transcendental,一般翻译成先验的(transcendent)
这是超越的加个形容词后缀tal=Transcendental(超越论的)
就好像它(本体性)衍生出了它(先验框架),然后它(先验框架)居间搞出了它(现象),它是经验性的、Empirical。
现象则是二手的,是被你这个软件系统加载了之,加载了原初的东西生成出来的,原创的东西就像你显卡里面电讯号你看不到的你在电脑屏幕上你看不到显卡里面的原始数据,那种是看不到的
you can't see 这么简单本体论
但是它(现象)也是真的,它也是具有本体论地位的,它不具有本体性的地位,it's not nominal,它不是nominal,它不是本体
但是它是phenomenal,前面加一个phePhaino =to shine(照亮)
它这个词其实跟phe没关系,前面这个pheno就是to appear,显现出来一个是显现出来,还有一个是被显现的,它是现象性的,phe本身不是一个前缀。
现象本身也是具有本体论的地位,本体论里面它是个不可或缺的一环,只不过它的地位比较低
只有人类才有这么一个transcendental frame只有人类受这东西的限制,真正超越的超越者是不需要受由他派生出来的东西的限制的
他不要受这东西的限制
超越者是不需要戴上眼镜才能看到东西的,而我们是要戴上眼镜才能看到东西
甚至我们自己都是眼镜结构出来的
我们的理性是蛇皮,是要用个电脑才能模拟这东西是个虚拟机或者怎么样的、是经过中介的、二手二道贩子、折的
而这个本体本身他自己在自己当中,他自己体验他自己
他不需要这些东西做中介
如果有某种本体性的大他者的话,本体性的主体的话
比如说华子,他就不需要这个东西(先验框架)做中介
在本体论上这个东西(本体)是我们理论上就达得不到的
在它的(先验)框架里面物自体就是Ding an sich,thing-in-itself
这个东西就没办法把握到
因为你就不需要把握到它
你如果能把握到背后这些东西
你作为一个有限的伦理个体去趋向无限这个游戏就没有意义玩了
相当于你就打游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最佳路线了,你这个时候你做出的伦理判断,做出来的这些道德抉择就没有意义了
就不是出于一个目的论上趋向这个东西(至善),而是出于机械的一种关联
你就像一个玩偶,像一个木偶一样被操纵了或者趋利避害的那种功利性的本能而已,还是一个木偶被操纵的
也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甚至可以说在本体论上这个东西(现象)是更重要的
这种失衡的一个本体论,本体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失衡的
但是恰恰有这种失衡,所以才使得有裂隙
所以才使得自由和主体性变得可能了
自由的主体性
具有一种伦理任务的、伦理性的一个自由的独立性才是可能的恰恰有这么个裂缝
没这个裂缝就别玩了,整个体系就塌了
在认识论上-1-判断
但是这个判断,要有它的材料、要有它的原理,要有它的······我们用康德这行话说,要有它的分析论,然后要有它的辩证论
判断主要就是这四部分,可能还要有一个动力学机制驱动起来
材料和原理一般按道理加在一块就可以产生判断
但是材料和原理怎么结合到一起?它可能要靠一个动力结合到一块去,在过程当中就需要有分析论告诉你:一步一步、一个环节是怎么搞的,一个个环节是怎么弄的
然后还要辩证论告诉你:不要犯什么错误辩证论错误,辨证论就是错误易范制
辩证论当中还会提出一些比较野的、超越性的……然后不要犯错,还要大胆得出那种超越性的结论。
那材料的话,其实我们能得到的材料都是蛮匮乏
特别在纯粹理性那边,就是在理论性的认知里面,在认知perceptual和思辨性的 speculative,但这种思辨性,如果我们局限在一种就是知性意义上的
这还没有涉及到伦理实践的维度的,就是一种理论性的认识的话,获得材料很少的。
就是时空,时间和空间这两种感性形式组织起来的表象,感性形式本身也是一个先验框架的一部分,虽然它是一种直观
得到材料是很有限的材料,然后是一种框架下的材料、被一个框架所限制的框架下有限的材料······
有限不是少
它的量上肯定是无限的
就是说它的有限就意味着它是被这个框架所束缚
你只能在这种特定框架下得到一个被束缚的一种材料
但是它还得是个材料,这些材料还得被组织起来,所以这个框架一方面束缚了它,另外一方面也把它连接起来了
所以主要是一种先天综合能力,这个框架就是先天综合性又把它连接起来得到一种材料
感性认识、感性材料在时空当中被组合好的素材然后再加以原理、一些知性原理对它材料加以整合判断 ,加以整合,然后对它进行一下分析和整合都在这里加工,就简单来说,然后原理对它(材料)进行加工,都要进行加工,加工过程中我们就要有分析理论——告诉你这一个个加工环节怎么弄呢,怎么拼呢,怎么分的,怎么得出各种各式各样的产物,就是分析论······这过程是主要是一个比较演绎性的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实实在在事态,然后对事态加以一种演绎
就是分析性的道出事态、道出事态本身
分析性意味着用命题的方法:一是一二是二命题abcdfgabcd
a里面又有a1a2a1a2a3a4··…··
就这样尽可能把它说清楚说完,但是我们也要挑一部分要素的,最基本的一些原理和最基本的它的组织关系里面,最基本的架构给它说一说就行了
分析论就这样只能说一说,然后当然在分析论当中他也会有一些反证,就是这样不行,但是是比较零星的,他也会拒斥一下子不同意见或怎么样
我告诉你:这样不行也会有,但是他主导性的方式就是说清楚,这种用命题性的方法把一个事态给道出来说清楚的方式
但海德格尔是对他大肆批判的,因为他不是道出事态,但是某种意义上他也遮蔽了一些重要的事态,但是也是尽可能,它在这康德那边也是尽可能的。
然后辩证论的话则告诉你:如果我们超越了限度,会犯错,错误的情况
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错误的情况,就是比如说:觉得什么数是绝对客观的,时间是绝对客观的,空间是绝对客观的,这种比较极端的一面
或者说认为时间是绝对主观的,而且它因此是绝对分析性的、没有综合力的、没有办法和外部事物连接起来
它是个你心里面想的一个概念性的、纯粹概念性的想象的东西
这两个极端他就不停的给批判,两边都批判然后他会告诉你
比如说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他辨证论会告诉你:
如果我们陷于其中一端,也能把事情说清楚,我就认为这个宇宙空间上是无限的,你把错误的把一些本来只能运用在表象上的东西、运用在有限的材料上的东西
本来你这个原理只能用在有限的材料上,你的知性范畴运用到了物自体上面,假设我的材料是什么原原本本就是这个世界本身那就会出现错误,会出现一些形而上学的幻想、错误,
辩证论会告诉你:不能这样想、不能这样弄,但是他自己后来…
比如说他的二律背反,康德很有名的二律背反
主要动力学…其实精神可以时间有限无限,有没有起点,时间有限无限、空间有限无限,还有整个事件有没有一个终极因,有没有终极原因、有没有第一原因、有没有推动力…
这种这些东西就是说因果链上有没有个例外,或者说是不是一有东西在推动着,
这些东西其实最后在《实践理性批判》里面它都得到了肯定性的答案:灵魂是不朽的、时间是无限的
时间有没有起点?这个东西他应该也没有这种…
然后第一推动力,第一原因——上帝。
还得说的他是在《实践理性批判》里面,出于伦理学的目的
我们这个时候就可以洞察到在之前用纯粹理性,用这种思辨性的理性,用这种仅仅是理论化的思维,是没有办法想到的东西,那我用实践就可以想到了
我就可以公设,而且可以在他的实践理性的辩证论里面,他可以得出几条公式
什么灵魂不朽,自由意志,上帝存在,这种东西。我觉得架构主要就是这种架构,然后他得到一种怎么来做判断,怎么来做道德的判断、怎么来做理论的判断,怎么来……
所以他认识论是1
我觉得他是个判断一元论者,就通通靠判断他是比较靠谱的
他最后的书叫《判断力批判》
但是他本来觉得《判断力批判》是不用写的
他本来妄图以为……因为你看在《实践理性批判》里面,他基本上就已经把审美的维度涵盖掉了,基本上已经把审美的问题我觉得是已经涵盖到里面去了
就是幸福和崇高,幸福和至善其实就后面的美和崇高跟它翻版了。
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我觉得是有点多余的,我认为是多余的
我觉得对于康德的体系,你只需要……就是这个套路
那说穿了这么一个套路,那么关键是他的缝隙,他的跳跃怎么跳?
其实是他自个也是很无力、很乏力的
否则不会有后来这么多人,还后来很多人想要去挽救他这个体系
包括一些好像很有名的做德国古典德国观念论的人想要去挽救康德架构
但是有老学究就是用康德来救康德,我觉得没有必要
因为费希特和黑格尔走那么远,你知道我说的是谁吧(懂的都懂),我觉得我不是很喜欢
最后在目的论上也是1
有限趋向无限converge
就无限趋向 asymptotic渐进线,渐进式
然后这有几点可以写,1代表几点,目的论,康德是典中典
如果3-2-1-2也要派给康德的话,我再看他晚期人类学什么那些东西,我也看到晚期的那些文本,我就用卡希尔给你顶上了。
然后在还有1还代表了一个是代表他这种渐进性,在《实践理性批判》里面我们只能无穷的趋近至善、无限的趋近至善,灵魂是不朽的
就相当于一个满级大号看着低等级小号在那边练习刷TO装备永远刷不出来,永远不爆一个最好的装备,不爆太古装
为什么永远不能?因为你永远没有办法知道你遵循你自己定的道德法则、遵循自己的绝对律令是出于什么原因
你永远不能确定
你永远会有可能我是出于虚荣、出于某种功利性的算计,最小的一个功利性算计总会有的,就是我是出于虚荣心、我出于觉得我自己崇高、自恋这种东西
它会有这么一个小尾巴在那边,而不是仅仅是出于一种我就是要友善
但是康德这边就是他的目的论,我说写1的话,还是一个,人本身是目的
人本身是目的的原因就是人的无限趋近运动本身是目的
目的就是无限趋近运动
这会他就说:人配得上最终的一个至福,不是因为要去追求至福,你不是追求至福,而是你要去追求自己配得上至福。
这就是就是康德的一个······就是我觉得康德的辩证性就在这里
你不是直接把至善作为目标来追求的,而是你自己为自己立法,人是自己为自己立法的。
人按照自己的普遍必然的理性,按照你的实践理实践理性,其中包括了纯粹理性,包括了一种计算性的算计,包括了能够把你设立的原理给普遍化,看它是否对于所有情况都是适用、都是必然的,所以在这里还有一个就是人的理性的一种伟大的能力就是普遍化
Universalization 它可以把你······你怎么来立法?很简单
你要做这件事情,你先得从你立的法开始作为起点,然后最后决定你的行为
你立的法开始,然后你怎么立这个法?也就通过上面的一种方式上面
你的意志按照实践理性,它是什么一种分析性的过程、按照它的基本公式来立法,立下一些道德准则、你的法则,然后依据这些法则去做你的具体的行动
从这三个基本公设出发,然后再加上你要把你立的法则要把它普遍化,对所有人都适用
在所有情况下,如果都是这样的话,怎么才能适
那么结果就会产生,比如说财产权这些东西会慢慢被建构出来,但是康德他没有具体做这个活动
那么在黑格尔看来由这种方式所把握到的这些东西,它都是只环节而已
只是抽象道德的环节,应该是一个抽象法的环节它还没有进入到后面伦理的环节,后面伦理的环节比这复杂的多
如果你看觉得不过瘾
你看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看完觉得不过瘾,我建议你不要去看《判断力批判》
你可以去看《法哲学原理》(By 黑格尔)然后你把整个意志走向伦理阶段,最后走向国家、王权
看完了之后,你可以继续看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导言》
为自己立法,其实要通过实践理性进行普遍化来看它具不具有普遍有效性,能不能算一个绝对律令
然后算了绝对律令的时候,你就会要绝对地坚持住它自己
你要使自己能够配得上至福,deserve the bliss
所以他目的论上的1还代表一种含义,人本身是目的,但是这个人你不要看好像是很人本主义、很人道主义
他是一个好像很自由主义、很人本主义的不是的,他这个自由主义、人本主义是在他的语境之下是一个转折点
这个人他是一个很野的一个人,但是他又以一种很吊诡的方式,把那个时代的真理给它说出来了:人本身是目的而不是至善是目的,至福……
而是我们趋向至福这个过程是目的;然后由于我们能够把握到一种绝对的
然后我们可以设置一个绝对的律令,我们可以为自己设置的绝对律令
然后你就可以看到康德的基本公式:you must so you can 你必须所以你可以
你在自己身上发现有个绝对的维度
绝对的维度就是个道德实践的一个维度
一个把一种抽象的合法化原则给普遍化,然后它施加于整个世界、整个事态
这种法则在康德看来是
他说他字里行间都要给法则给跪下来的
真的是跪,自由的屈服于法则
这个法则是他理性自己立的法,而且是在他看来立的法是指向至善的
但是主观的指向至善的
所以他主观的指向至善的法则背后肯定要有一个客观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华子
这样就实现了华子的一个伦理性的或者这种主体性的、主体伦理性的一个证明
这不叫证明,甚至不能叫证明,这就怪怪的,这超越性的维度是在主体的这种有限性本身和无限性的这种相对关系当中,让你体验到一种超越性
我能体验到我是有限的
我是受七情六欲的束缚的,但是我又觉得有另外一种力量要我摆脱这种束缚
有一种无限的无限的一种趋向至善的一种法则,一种就是实践理性要建立法则的那种执拗力量,它背后预示着······这不是像笛卡尔那样直接你脑子里面有个完美
我脑中有一个完美,然后完美背后就有一个本体论
它肯定有个本体论支撑,就完满的那一个(华子),既然它是这个观念的本体论支撑,它怎么可能不完满?它既然完满他肯定存在
这个跳太多了,就是主体性恰恰笛卡尔不够笛卡尔,他的主体主义还没有伦理化
不像康德这就一般都要动起来了,主体主义动起来了
You must so you can 甚至 you must so He(绝对者)is
然后 so you can,所以你灵魂不朽的,没事的你现在能力不行,没事,你灵魂是不朽的,你有的玩。
然后你的意志也是自由的,自由意志,你既然有一个自由的意志,还有一个灵魂不朽So you can,you always can
你现在不行,将来绝对行永远行
所以每一次就会……它有可能会到一种道德严苛主义,但是它又不是道德严苛主义
因为康德在字里行间,他就是反复多次的,无论在分析论还是在辩证论里面,多次的批判狂热的禁欲主义狂热的,就是通过对于快乐、对于幸福的那种否定姿态
为了否定而否定、为了义务而义务、为了遵循法则而遵循法则的那种姿态。
就是斯多亚,门廊学派,所以我当年就是和一个老师争论的时候,他说康德不是道德严酷主义
某种意义上他确实不是,但某种意义上他又是,某种意义上他确实不是,但某种意义上他又是,某种意义上它又确实 you must so you can这个律令是可以,但是它里面包含这种冒险精神、勇敢精神
你一开始肯定是蛇的
它包括那种冒险精神,一种勇敢精神
普鲁士精神一种勇敢精神
虽然他是最孱弱的,但是他普鲁士还是有精神的,一开始肯定是有缺陷的,但是通过我们理性不停的调整
一开始你是有限的,是在一个有限的框架之下理性是有限的,但是不要怕 you must so you can 你必须达至最完美的状态
所以你 you must所以你必须从一种不完美的状态开始,从一种病态的状态开始不停的受挫,不能受创伤,再调整,再不停的把它理性化、不停的调整、不停的修、不停的改善
只要你坚持原则、普遍必然性的原则,你最终会达到一个最好的状况康德这种精神。
他这里边就也包含一种辩证法的精神
甚至我们就可以说那是不是无限,实际上是符号学拟制的?你最后达到最完满的状态,并不代表着一个外部的无限和它趋向了它,而是就是你实现了你自己?
可以这样说,或者说你就是使得你自己这种不完满的状态作为一个本体论事实,现在他就立住了,他就自己实存了,他自己就具有它的本体性了。
他不是说在一个至善最高的一个标准框架下慢慢达到最好了,而是他就是通过这种有限性的努力,他实现了他自己。
他让有限性自己作为自己的无限性,而作为一个是事实的定在的一个有限性,就这样存在的,就这样获得它的本体论的一个尊严。
那么康德就是没有走到这一步
康德没有把康德精神坚持到底
好的,那就讲到这里
❤️❤️❤️
3-2-1-1.无限的有限主义(Infinite Finitism)
- 代表人物康德。无限即物自体,上帝的的维度,作为高级理智,是唯一能够掌握物自体的,而有限却无法触及物自体,永远只能停留在表象层面;而有限则是人类理智/灵魂的维度,相对于上帝是次级理智,其有限性体现于两点。一点为人类理智总是受到先验框架(直观,知性,先验想象力,判断力)的束缚,作为无限的物自体只能通过先验框架的中介才能够得到表象;另一点则为人类将自己设立为无限趋近至善,但是由于是无限趋近,人类实际上是永远无法达到至善,其中总是会有恶的可能,即理智不再自行设立道德原则,再对其进行遵守以无限趋近至善,而是出于自己的利益或者虚荣心而去追求至善,用自己的利益原则来替代道德原则
- 在场域论上经验与观念的对立,经验是后天有限的,而观念则是先天,纯粹概念性的,而两者的对立由自由的人/主体所调和。这里的人则是被先验框架束缚的主体,通过先验框架(感性,知性,先验想象力,判断力等)来中介观念导向经验。而自由则是指主体自身作为目的,主体意志主动设立伦理学使命,道德准则,并自由地将其施加于自身,从而通过实践趋向无限的至善,从而突破先验框架的束缚,突破有限性,不再局限于经验领域
- 在本体论上是现象性世界与本体性世界的对立。本体性世界是物自体的维度,是超验的(transdant);而现象性世界则是表象的维度,是先验的(transendant),现象性世界是主体唯一能够掌握的,因为主体只能接触到先验框架中介所得到的表象。虽然现象性世界,先验框架是本体性世界所派生出来的,但是它同样也具有本体论地位,也具有实在性。现象性世界与本体性世界之间的裂缝,即主体无法把握到物自体,正是主体能够进行伦理判断,道德冒险,从而进行趋向至善德尝试,伦理性,自由的主体性得以可能的原因
- 在认识论上是判断,主要探寻如何进行道德/理性判断。围绕判断有五个部分,分别为材料,原理,动力机制,分析论以及辩证论。材料即感性材料,被先验框架所束缚,并被其给予了时空框架以及对其进行了统合;原理则是规则/范畴,唯有按照原理,将材料放置其之下统摄,才能够进行判断;而动力学机制则是在材料与原理之间结合的动力;辩证论则是关乎一种否定性,确保不要犯错误,并通过实践大胆地得出具有超越性的结论(例如时空有限/无限,是否有第一因,时间是否有起点);分析论则是关于判断过程中的各环节,从对材料进行加工到对时态的命题化,分析性地道出,在此对整个过程进行展开:
- 要使材料成为意识中的对象,有四个步骤:①通过自发的感性直观,感性杂多无条件地向主体涌现,感性杂多即事物的各种属性,例如体积,形状,气味,颜色,温度等②先验想象力将感性杂多统合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即图像(image),各种感性杂多属性的统合③知性用范畴/概念统摄先验想象力所统合的图像④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在判断的四步骤中,先验想象力在其中的位置是含混的,康德对其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一种认为②-③中,先验想象力的综合,通过知性的功能,被还原成了概念,由此先验想象力的综合被赋予了一种知觉,在此先验想象力属于知觉,而其所统合的感性杂多则是一种感官;另一种则认为②-③中,先验想象力是一种纯粹的综合,通过知性的功能,概念给予了纯粹先验想象力综合一种统一性,而未赋予其任何知觉,在此先验想象力又不属于知觉,而感性杂多则成为了一种感觉。这种先验想象力的地位含混,主要来自于康德对其的归类,康德将先验想象力当作了一种统合感性杂多图像的外部/公共边界,而这一边界不是事物本身能够自主生成的,也就是感性杂多不能自己统合自己(对应第一种对先验想象力的理解,属于知觉,感性杂多是一种感官),而与此同时知性也不应该也不可能无意识地生产出这种外部/公共边界,统合这些感性杂多(对应对先验想象力的第二种理解,不属于知觉,而感性杂多是一种感觉)
- 鉴于感性杂多具有一个外部/公共的边界,那必然也有一个与其对应的内部/私人的边界,区分着内部多种不同的感性杂多。但是这种内部的区分却不像外部边界需要先验想象力的支撑,而是无条件的。这一无条件来源于康德先验谓词说的立场,即认为事物的内在属性是先天地区分的,这是一种奴隶主的哲学,使用既定固化先天的分类学,而与此相对的奴隶,劳动者的语用学则是具有开放性的,没有规定性的。新词,新的分类学在劳动中不断被创造出来
- 在目的论上是渐进式的有限导向无限。即作为有限者的主体无穷地趋近至善/至福,但是在其中至善/至福并非是目的,人/主体本身才是目的,人追求的不是至善/至福,而是自身配得上至善/至福的标准。这个标准或者说是绝对律令是主体意志按照理性/实践分析性过程自行设立,并自主地施加到自己身上,并依照其进行实践,从而使其不断普遍化,最终能够适用于所有事物,最终主体本身配的上至善/至福。 因此这一至善/至福并非是来自于传统宗教中的客观的至善/至福,而是一种主观的至善/至福。康德在此止步,而没有发现,至善/至福只是主体通过遵循自己设立的法则而达成的一种主观的至福/至善,那么实际上作为有限者主体抵达的无限实际上只是一种主体的符号学拟制/普遍化的符号学律令,有限抵达无限并非是外部客观的无限与主体产生重合,而是主体自己实现了自己,使得有限性成为了一种自己的无限性(成为了一个不断趋近于自己最好状态的自己),从而使得有限性也具有了本体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