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04-1】理想社会Part.1.1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准备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几乎没有看过任何关于“理想社会”的他人的言论,或者说,我的观点相对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仅仅代表我自己。
我身处这样一个社会,在它的各个方面上都经历了一些事情、进行了许多实践,那么对于这些每一个具体的事例中所体现出的我认为存在的具体的问题,我也都会去思考,都会或多或少地零碎地想出一些它们各自具体的改进方案,最终,各式各样的改进方案汇集起来,不断磨合,不断把其中互相矛盾的一些事物调和,趋于自洽,那么一个最终的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自然而然会涌现出来。
当然,这肯定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自然而然能够明白的,简单来说,也正因为我有一种相对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以及伴随着这种倾向的思维习惯,才能使我能够相对独立地、比较完全地去思考类似的一些问题。
那么,在写文章之前,我大概去翻了翻b站关于“理想社会”这个概念的视频(完全没有认真看);其中的一些观点,以及思路等等,许多也都在意料之中,我在此对它们先不作评价,但我接下来的一些观点一定和它们是有所区别的,至少在表达方式上。

为什么要去思考“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一个人,在他感到痛苦的时候,更可能会去思考一些哲学问题,为了什么呢?
为了能够使自己更加快乐。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在花时间思考过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之后,的确可能会想通一些事情,能够让自己少痛苦一些。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思考都是为了我们自己,可以说是一种“自私”的体现,但为什么有个体会相对“无私”地去考虑其他个体乃至群体/社会的快乐呢?
家庭教育
对于这个问题,从小的方面来看,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人会关心另一个人?
我们在非常年幼的时候,曾经观察到许多这样的现象:
我听父母的话,相比不听,我能够得到更多生存所需的资源。
并且,不难理解,无论不同的父母之间差别多大,哪怕不是父母养大你的,幼儿在形成这个逻辑上都是合理的。
进而,存在一种很简单的思维逻辑,它作为一种“基调”,在我们尚未成熟、高度可塑的大脑中形成了,也就是:
我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我就是在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当然,这一点更适用于独生子女的情况,毕竟那个时候“他人”对你来说只有在养你的人。
那么,对于非独生子女,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那么他们在幼年时形成的这种“基调”就会更依赖于父母的价值观。
父母也有他们各自的的“基调”,他们的价值观大概率也不会偏离他们的“基调”太多,但终究也是会改变很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要称之为“基调”;反过来看,这种简单逻辑的实用性显然在今后的人生中也是不够用的。
顺便一提,父母的价值观在他们今后的人生中当然也不一定就不会改变了。
那么对于非独生子女,假如父母将我上面说的那种“基调”延续了下来,也就是认为需要将子女也培养成这样一种“基调”,那么他们一定也会更多地去奖励那些谦让的孩子,会更公平地去对待他们,等等;反过来,如果父母认为这种“利他”是一种愚蠢,因此更喜欢强势的孩子等等,那么情况就会变得相对复杂了;再比如,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展现的更倾向于是“无条件利他”,那么孩子会形成什么样的思维可想而知。
当然,父母的价值观、教育孩子的方式、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等等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远非我说的那么简单,我只是在追寻原因的时候将这些事物进行了一个简化,建立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型,并且我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是需要我们去掌握的。
那么,综上,通过这些描述,我主要想表达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家教在教育中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一定要通过某些具体的行动去主动塑造孩子才算家教,在这个神经高度可塑的年龄,孩子能够敏锐地收集、高效地处理身边的信息,包括父母行为、所处环境中的许多细节,它们其实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其产生影响;或者说,你可以将这里说的家教理解为一种“幼教”,代表他在这一整个特殊时期的成长环境。
反过来,这其实也是为什么学校教育中、或者说许多书本中一再强调了某些优秀的道德品质,但这个社会中还是存在如此之多道德败坏的人。
第二,不难发现,
我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我就是在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这个“基调”是有其特殊性的。
首先,我也说过,这是每个人不可能没有过的思维逻辑,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人出生以来最先意识到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任何“基调”的基调,只是随着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有着或多或少的区别罢了;
并且,我认为它是可以通过思考被激活的,这也是我认为我认为的“理想社会”其实并不遥远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如对于一些“不思进取”的人,只要他们还在抱怨某些事,反过来就说明了他们内心还是存在某些“进步性”,而更多的是找不到方向和方法;或者说,这种“本能”的潜意识中的认知其实一直存在于我们身上,而我们可以通过“联系”去激发这些事物,上面也同样如此。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我们认为自己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大概是什么时候,但大部分人不会主动去用这种能力去“反省”自己的过去,比如尝试去思考一下自己如今的价值观从小到大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而来的,我认为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花时间去思考的事情。
很多人不能意识到,相比盲目地按照未经审视的价值观去忙碌,反思和思考对于每个人的自我实现、达到自身的快乐,反而是更高效率的。
其次,不难理解,它也是一个可以很好地复制自身的模因,它具有“遗传”上的优势。
利他与道德
我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我就是在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这句话描述的思维逻辑是通常所谓的利他吗?
当然不是,我们利他最终还是为了利己。
而通常所谓的利他指的往往就是无条件的利他,将利他认为是目的,而不是过程。
因此,这种利他是脱离实际的,是和当前的社会存在断层的。
正如我们如今会认为利己是理所当然的,也许的确在某个社会阶段,人们也的确会认为利他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将其作为目的,但过渡的方式不是去强行向他人灌输这种思想,妄图达到一蹴而就,这只会起到反作用,引来反感或更深的误解。
在这个方面,我认为的理想社会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将他人/社会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而是所有人会认为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本身就是一致、统一的,它们并不矛盾。
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将“自私”和“无私”逐渐统一起来。
接着,我们先来谈谈所谓的道德品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对道德品质的定义实际上是很模糊的,因此它们也自然不是很绝对的,甚至也会有许多过去流传下来的道德品质会被如今的我们认为反而是不道德的;但是,它们的确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所要求人们去做的行为往往是利他的。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认为,道德品质在本质上其实是在回答:
既然我要去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那么哪些是对他人有利的事情呢?
于是前人就将他们认为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抽象和封装成了这些所谓的道德品质,以模因的方式传递给后人;
但即便也许这些道德品质对于这个问题在大方向上的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不少情况下一些道德品质相互之间的确也会产生矛盾,每个人对于利他在具体某个情况下的想法终究是互不相同的,也是更加细微的,但很多人不能够意识到本质如此,因此会盲目地去信奉或者诋毁某些道德品质。
这一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它与抽象和封装、信息的传递途中的异化、以及教育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在后面会进一步谈到。
回过来,也因此,有人会去利用这一点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且不说对具体某个人是否有利,因为其实你只要去问他就能很好地解决了;对于是否对整个群体/社会有利,有些人会编造一套禁不起推敲的实则充满逻辑漏洞的理由去“逼迫”你,让你认为有义务去做某些他们想要你去做的事情,以达到他们的目的,而是否有利,实际上可能刚好相反;广泛来说的话,如果不是基于一套相对完全的理论,其实也没有任何人有办法去作出这类判断。
我们也可以去主动地去建立一些模型去解释这些道德品质,
比如诚信,在我之前的专栏中所说的博弈模型中,它指的就是“我将自己对于某件事构建的博弈模型中的信息向另一个人公开”,那么他的信息就会变得更完全了,但最终他是否能够从多的这些信息中受益依旧取决于他的决策,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诚信从结果上来看的确没有使他人受益,这些都是可以很好地对应上的。
那么,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个本质,不难发现,对于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它在根本上要求的是一种能与他人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共情的能力,或者说,就是一种同理心。
因此,要我说的话,一个人,如果他的同理心比较强,并且他的三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将那种基调延续下来了,那么在当前的社会中,就可以说他是一个比较道德/高尚的人,或者说道德水准/水平较高的人,即便他在你眼中表现得可能不是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