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集讲清楚康熙为啥建避暑山庄,去木兰打猎,到乾隆时却变了味儿

2023-05-27 20:17 作者:海十七侠AB  | 我要投稿

知乎转发

燕山西北面连着内蒙古高原,南面一直压到海边,和大海之间形成了十几公里的平原区。这个容易防御的平原孔道就是山海关,是万里长城的东端终点。而山海关内不远就是滦河口。滦河口到山海关要走多久呢?从地图上上看,陆路正好100公里这意味着滦河是山海关内第一条深入内陆的大河,也是是中原政权向北能牢固控制的最后一个河口。只要山海关和燕山不被突破,滦河航运就是安全的,就是一条深入北方的运输通道。如果中央政权打算经略草原,滦河是一条非常可靠的后勤干线。当然,长城防线也不是绝对可靠,但如果山海关和燕山都丢了,谁还需要考虑深入草原的事情呢……可以看到滦河在热河省之外绕了个弯,弯里面有个地名叫多伦


在铁路出现之前,水运是唯一能实现长距离廉价运输的的交通方式。秦始皇开五岭占据珠江流域,就必须修灵渠。其实灵渠也只能通过2米宽,10米长的小船,载重最多十吨。但依然秒杀一切车辆和马队,保证了中央王朝控制岭南。滦河虽然不是非常宽阔的大河,但每年径流量也有50亿立方米,干流通航吃水数尺的小船没问题,几百条船就能为几万人提供粮草。400公里的水路,就能把物资从大海运到草原腹地,任何有志于控制草原游牧民的中原王朝都不会放过这样的便捷通道。反过来说,任何从北方征服中原的游牧民帝国,也会借这样一条水路贯通南北。清朝一方面是中原王朝,另一方面控制了蒙古草原,当然要在滦河上设置一个军事要塞来控制水路。


不过,滦河长几百公里,为何一定要选择承德这个支流山谷来控制要塞呢?当然首要原因还是这里河谷汇聚,是滦河一路上少有的开阔谷地,可以提供一部分本地的农业支持。其次,要回想一下“热河”这个名字——滦河冬季封冻不能行船,一两米厚的冰层甚至可以让汽车直接开过去,船只如果不抬到岸上,就必定会被冰层挤碎。整个滦河流域冰天雪地,只有武烈河这个支流上因为热河泉而保持一小段不封冻,这显然非常适合船队驻屯越冬。所以热河——承德是天然的滦河航运管理处。后来清朝在此大兴土木建设陪都,最初的选址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清朝作为兴于东北、定都北京的军事帝国,显然对这里的军事价值有充分认识,时刻准备依托承德的滦河水运去压制东蒙牧民的骑兵,以及东北平原的独立倾向,所以会在这里设置一个热河省,省会驻于承德这个滦河枢纽,同时把辽河、大凌河、小凌河三条河流覆盖的平原划入热河省,为承德驻军提供前进基地。这和汉朝设置右北平郡甄抚北方是一个思路。综上所述,热河省辖区的设置、承德的选址有三个考虑:


1 溯滦河到上都方向,控制水草最丰美的草原核心区,随时准备干掉草原新兴的牧民头领。

2 在山海关内最后一条深入内陆的大河上行船,补给燕山要塞,屏障华北平原。

3 借助滦河东侧支流,控制辽河上源,拥有随时深入东北平原和东蒙草原的能力,对帝国核心区进行攻势防御。


这三条综合起来,还需要在滦河流域的燕山山地中配置一支野战军,最好是靠近蒙古草原方向,这样讨伐草原可以就近出击,东征辽宁、吉林也只需要在几十公里陆地行军后顺流而下。清朝很正确地选择了野战军的集结区,每年都会在此地编成野战军,进行高强度野战演习——围场县的木兰秋狝。每年春夏之交,皇帝带着野战军来到承德,秋天北上到围场集结,同时要求蒙古王公都带队参加围猎,一方面是在秋高马肥之际让王公们疲于奔命,另一方面也是展示清朝武力,让他们知道清朝在东北方向有几万能走能打的野战军,不要胡思乱想。(军队无法冬季穿越燕山)顺便再建一批蒙古人信奉的喇嘛寺(外八庙),恩威并施,一举解决了几千年的边患问题。反过来说,在燕山外控制大片的马场和牧民骑兵,也可以随时编成野战军南下,作为压制南方的利器。作为对比,而明朝放弃了燕山山地,退到平原的边缘修长城,把滦河上游和辽河流域丢给蒙古人(潘家口水库就横跨长城),结果就是积贫积弱,最终被几万核心兵力的东北蛮族裹挟蒙古人打的不敢抬头,最终亡国。一旦铁路出现,滦河运输地位就开始下降;而内燃机的出现意味着骑兵再也不能左右战局。清朝皇帝最后一次到承德,不是为了集结北方野战军搞演习,而是因为英法联军的大炮把咸丰帝赶到了陪都。自此清朝开始依赖南方新军,不再以北方野战军为国家根本。


到了这个时候,承德的战略地位只意味着一个适合消极防御的山区,滦河-辽河分水岭再也不是北方水陆联运枢纽,不需要再放置强大的野战军震慑整个北方。作为一个面向北方内陆的前军事管理区,热河省没有海岸线,缺乏发达工业城市,被切分给河北辽宁是一个必然的下场(草原部分给了内蒙古)。到现在,热河省的遗迹只体现为全国最标准的普通话方言区——连续几百年作为军事集结地,全国方言汇聚的结果。

一集讲清楚康熙为啥建避暑山庄,去木兰打猎,到乾隆时却变了味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