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及心得:《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

2023-04-04 18:43 作者:悬哥不辍考清华  | 我要投稿

杨绛先生

一、阅读缘起

与读别的书不同,这次读钱锺书《围城》,总是会“走神”,会不时从其中的虚构世界中抽身而出联想到钱锺书本人的现实世界。总是会想:钱锺书的经历对其创作《围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围城》独特的风格与钱锺书本人个性的关系,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虽然,钱锺书早已反问道:“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但是,情感上,总是对钱锺书的经历充满好奇。理智上,这其实是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与作者”的相关问题。

于是,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杨绛的回忆散文。随着阅读的展开,又有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驱使着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二、文章结构

读完书再看目录,从具体的细节中跳脱出来,我发现这三本回忆散文虽然很小很“散”,但都有一个精巧的结构。

《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用的自然是沈复《浮生六记》的结构,写的是杨绛下放干校,接受“批评”和劳动“改造”的一段经历。在正文前,有一篇钱锺书写的《小引》最容易忽略,它其实是一个“提纲挈领”的存在。

……“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那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

钱锺书善意地提醒读者要“知人论世”,书中记录的小人物的“劳动”或“悠闲”,其实是极其沉重的,它大背景是渺小个体无法脱身的苦难历史。

杨绛写完《干校六记》,把稿子给我看了一遍。我觉得她漏写了一篇,篇名不妨暂定为《运动记愧》。……《浮生六记》--一部我不很喜欢的书--事实上只存四记,《干校六记》理论上该有七记。在收藏家、古董贩和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今天,发现大小作家们并未写过的未刊稿已成为文学研究里发展特快的新行业了。谁知道没有那么一天,这两部书缺掉的篇章会被陆续发现,补足填满,稍微减少了人世间的缺陷。

对于这段历史的书写和反思,钱锺书其实认为“运动记愧”是有待于反思而不应该被遗忘的。

也有一种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团乱蓬蓬的葛藤帐,但依然充当旗手、鼓手、打手,去大判“葫芦案”。按道理说,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

《将饮茶》

《将饮茶》也是关于人事的回忆,回忆父亲、回忆姑母、回忆写《围城》时期的钱锺书、回忆“文|革”。但在这些回忆文字的前后,分别有两篇文字作为“小序”(《孟婆茶》)和“后记”(《隐身衣》)。

先看《孟婆茶》。“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年迈的老者在“传送带”上穿过云海“远行”,她拿着号码牌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她不知道这“传送带”将把自己带往何处,她只听见有人说“后边是红尘世界,咱们正往西去”,看见有许多乘客频频回首,频频拭泪。中途要经过一个“孟婆店”的车站,乘客需要喝一碗孟婆茶,才能继续上路。店里有名目繁多的各色茶,而她只打算要一碗“清茶”。无论如何,喝下这一碗孟婆茶一生的经验就全忘记了。喝完茶就离站,“夹带私货过不了关”。——本书的内容就是杨绛端起孟婆茶“将饮未饮”之际,频频回首,对于“私货”的清理。

再看《隐身衣》。“唯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有人要穿“皇帝的新装”,有人无法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而钱、杨他们俩却愿意身穿“隐身衣”。“这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海中,一棵树消失在森林里。这是钱、杨的生活哲学,他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认为“是什么料,充什么用”,唯其如此,才能“安闲舒适,得其所哉”。

假如是一个萝卜,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萝卜白菜是家常食用的菜蔬,不求做庙堂上供设的珍果。……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身穿“隐身衣”的一个附带的好处是:“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而这“隐身衣”之下却是血肉之躯,绝不可能有刀枪不入、水火不伤的功夫,所以虽然有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但难保不气破了肺,刺伤了心。没有谁可以完全冷眼旁观,有超然的闲情逸致把这人间当成好戏来看待。

“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绛一个人追忆他们一家三口的回忆散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以实写虚:杨绛经常梦到她和锺书在路上失散,寻寻觅觅中惊醒过来。彼时,锺书正在酣睡,等他醒来,杨绛埋怨他“怎么一声不响地撇下我自顾走了”。这一部分并没有写到他们的女儿钱瑗,只是写她和钱锺书已经步入晚年,时刻担心对方会早于自己而离开。女儿并没有“老”,而谁料之后却先于他们俩,最先离他们而去。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以虚写实:用象征的手法写钱锺书和钱瑗的生病和离世。“古驿道”的相聚和相失,就是“生死离别”,杨绛带着沉痛的心情,一程一程地送走了她的女儿和丈夫。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以实写虚:斯人已逝,家不复是家,“我们仨”只存在于记忆之中。“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读书笔记及心得:《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