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学,并不是你的错
只能说上学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即使不是对于所有人来说,那也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
首先,不同的个体在自身属性上就存在一些差异,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天赋,有些甚至就没有天赋。而上学,仅仅是这诸多天赋中的一种。那么,为何要强制那些不擅长读书的人来上学?
其次,就算每个人的天赋都在于读书,假设每个人后天都能好好学习,那么根据先天智商的不同,还是有一些人不得不落于人后。这一现象的产生一定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学校录取并不是考证,录取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排名而非分数,那么那些注定比不过他人的学生为什么就非得给那些擅长学习领域的人来当垫脚石自讨苦吃?
再者,就算每个人的天赋都在于读书,先天智商还都一样,考出来的分数也一定是不一样的。个中影响的原因有非常多,但最明显的莫过于录取制度的弊端——这是它的原罪。
对于中国的这种考试制度来说,由于成型已久,出题套路趋于稳定,这就注定了它可以被摸出一些答题的技巧,有些学生即使没能很好很深入地理解这些知识点,也能考得比那些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的学生拿到更高的分数——毕竟深入了解一个知识点的时间可要比做出好几种题型的题来得久。而那些花了大力气的学生也就不乐意了,有些可能要抗议,而另一些学生就选择加入他们,就硬混,带来的就是劣币逐良币。到了最后,还是分数和荣誉感磨灭了他们的求知欲。而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弊端。
如果有些人觉得应试教育不行,这没错,但他们也拿不出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因为如果要定制个性化录取机制,那么就会存在更多的人为操作空间。贿赂现象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社会阶层将会更加固定。就算没有贿赂,人们也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偏好或者是不同地看法,倾向于选择那些迎合自己的学生。到了那时,学生又变得有些形式主义了。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和应试教育相同的结果。
既然先天条件是这样,那么后天条件又是如何?
即便每个人所有的天赋、天赋点与智商都完全一样,后天条件也会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差异。
最大影响的就是家庭背景。家庭背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每个人所能接触到的资源,不同阶级的学生接触到的层面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理解一开始就会存在差异。并且,不同的地理位置与教育资源也能在同等的智力水平下谋求到更好的岗位。
对于许多费劲心思考第一的学生来说,这些人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毕竟你连他的背影都摸不着。
如果是家庭背景十分差的人,经济困难,那么他在学习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如何生存,甚至要负担起照顾一个家庭的重任。那么即使他有天赋,肯学习,他也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再去与他人争个高下了。
除了家庭背景,学校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不同学习方式,有些人习惯于一门门依序处理,井井有条,而有些人则是喜欢每门都读一点,读一点,以避免自己长时间学习一门课程感到厌倦。
但教学计划还是统一的,毕竟一对一定制成本过高。因此,学生必须被迫适应不同的老师,而不是双向发力。但对于学生来说,每个学生的专属最佳学习模式都是固定的。他们为了不同的老师改变的越多,损失的学习效率也就越多。
抛开老师的因素,同学的舆论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身边同学天天努力学习,那么自己肯定也多多少少会有点危机感。当然,你的危机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对学习的态度。当你的危机感处于一个较低的范围内时,你还是能无视这些危机;而当危机感过高时,你又会感到无能为力,进而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只有在危机感位于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时,你才能够奋起直追,猛然发力。
那如果身边的同学不学习,那么又分两种情况。
虽然本来应该有更多的情况,但是这么区分会更为合适一些。
其一是诱惑型,即他们也不主动影响你,就是干其他有趣的事,你看了可能就不想学习了,也参与进去。
其二是干扰型,你在学习的时候他们会想方设法不让你学习,拉你做其他的事情,你不从就直接拿你的书,或是采取其他的方式。
因此,上学显然也并不是所有家庭所有人的最优选。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上学并不算得上是一件坏事,在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的现在,上学并非唯一的出路。
但很显然目前的状况是几乎所有人都把上学读书看成是唯一的出路,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会这么想?
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社会偏见——“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自从唐朝科举制开始,许多人们为了考取功名,便要努力学习争取提升自己的阶层,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然而只要学习还没有提升到搞科研这一步,单论科举制,其实记忆力好就足够了。
但事实上是并非所有人记忆力都那么好,背下来那么多的知识还是很花精力的。但他们都不在乎,只要不让他们去干那些复杂的劳动——经商或是务农,他们就感到十分满足。
我也没有要抨击科举制度的意思,毕竟公务员也和其他职位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被抬到了一个不属于它的高度而已。
可后续的一系列影响,却是让读书成为了几乎全中国人所追求的道路。
个中原因,可能还是出乎宗法制的家族荣誉感。
比起赚了多少钱,考了个好官更能够名留青史,光宗耀祖。
毕竟提起祖上有钱,也无非是富甲一方,土地连片,妻妾成群。而一个好官,可称得上是祖坟冒烟,权倾朝野,翻云覆雨,听起来就很高大上。
但我不禁想问,那些欲图千古留名的人,等到人类灭绝了,谁会在乎你们的存在?猴群里的猴王,你们倾向于敬佩它,又或是拿它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柄?
这时就有人跳出来了,说上学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一个高雅的人。那这些人可否扪心自问,高雅是什么?一个高雅的人,难道会因为自己高雅而看不起其他的人吗?这样的高雅,我更愿意称它为虚荣。
那么除了这积淀已久的社会偏见,再来谈谈当代社会的一些现实因素,为什么上学会被定义为最佳道路。
为什么是最佳?因为既得利益者说这是最佳。他们不容许他们的利益受损,被改变,因此便说这就是最佳。
谁是受益者?
和教育行业相关的都是受益者。不可否认,教育行业为全世界创造了巨量的经济收益,虽然这份收益是建立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的。如果上学无法成为主流,势必会减少大量的工作岗位,一大部分人都需要再就业。即便这些人知道教育是不好的,他们也会极力赞成教育。
就拿厌学来说,几乎所有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厌学对教育行业来说是坏事还是好事?好事。说是坏事的脑子不用可以捐给有需要的人。
只要能创造工作岗位,那就是好事。厌学无疑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厌学治理机构,心理咨询,无数的家长都为孩子厌学而操碎了心,执着于孩子为什么会不喜欢上学。在他们看来,上学是唯一的正道。干其他事,无非两种结局——
被人看不起,或是犯罪。
因此,在网上随便搜个厌学就能跳出无数的各种心理咨询或是治疗机构,保证治好孩子厌学。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厌学并不是一种病,咋治?
这就和治健康人一个道理。如果你没什么事,我就找出个事,再治。目前,针对厌学,大概会有这么几种治法。当然在我看来,这些治法都是多余的,治的人心里也清楚,但总有些口舍13愿意让他们骗钱。
一,解决不了“问题”的本质就解决“问题”的现象。这些人可算得上是简单粗暴了,直接就把厌学的逮住,关小黑屋,上电椅,军事化管理,打几顿,意图将他们驯化成巴普洛夫的狗。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有些人虽然乖了,但也木讷了。而有些人,转身就把父母刀了,或是自尽了。
其实这样还人性化一点,毕竟这样能让更多人关注到厌学问题,而不是像第二类一样恶心。
第二类,就是打着“关爱”的旗号,解决孩子厌学问题的治疗机构。
这类机构是如何解决厌学问题的?
首先先问学生,你为什么学不下去?
学生说,就是不想学。
然后他们对这学生的各种背景一通调查,最后得出某种结论,是什么什么因素让孩子学不下去。接着,他们就联合孩子的家庭和学校,一同解决掉这一种因素。
有时,这或许真能让学生开始好好学习,但更多的时候,这个学生还是不想学习。
于是他们就继续分析,得出又一个结论,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试图解决这个学生的厌学问题。
这其实很可笑。究其本质,就是“我可以为你扫除一切障碍,但你必须上学。”
这其实和结婚一样。似乎全天下规定了你必须和某个人结婚。你一见面,第一句话就脱口而出:“我不喜欢。散了吧。”
他这时逮住你,问了一句,“为什么?”
你说:“就是不喜欢,没为什么。”
他说,我不信,你一定是因为我眼睛长得丑,你等我,我去割个双眼皮。
于是他去整容,然后下次又来到你面前,这时他就割了双眼皮。
但你还是看他不顺眼,左看右看像个贵物。
于是你再拒绝,他继续改,改了又改。
但事实上,没那么多缘由,只是不喜欢罢了。
就算人能改,现实的教育制度也不可能为了你迎合那么多。本质上,他们只是需要你服从他们,做一个新时代的“渔民”。
这些既得利益者害怕会有更多的人超越他们,那如何制止更多的人来超越他们呢?
很简单,渔民就行。
如果说旧时代的渔民是务农,那么新时代的渔民就是上学。
道理很简单。你虽然可能在艺术、体育、经商等方面很有天赋,但是我在读书方面的天赋远超于你在读书方面的天赋。如果你从事其他行业,可能会对我的地位造成威胁,那么为了赢过你,我该怎么办?
强拉你来上学读书,反正你怎么读也读不过我,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就是给我当垫脚石的,那我何乐而不为?这还能满足一下我“高雅”的虚荣感。
你没法从事你的天赋行业,只能读书,而在读书上你还读不过我,我还能羞辱你,狠狠地体验一把优越感。如果各行业目前的那些顶级人物全都去读书,可能还会有些人读不过我,那我的优越感不就来了?
那其他行业的业界大佬为什么也不发点声?
因为如果你不上学,极有可能成为到威胁他们的存在,俗话说熟能生巧,谁也不敢保证你全力以赴在你的天赋行业能做到怎样一个成就。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也是既得利益者,毕竟上学帮助他们削减了很多的潜在竞争者。
但在我看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行业也都需要有人,再高的大楼也需要基层人员。虽然在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注定了基层人员会不断减少,但是未来也会有更多机器维修的需求存在。虽然维修工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在某些人眼里,依然秉承着人有高低贵贱的说法。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这么想,但就是说出来就显得自己掉价了。试问,如果在你眼里一切卑贱的工作全部消失在这个世上,那么你觉得人类社会还能够正常运转吗?
当然,从众心理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管是父母还是学生本人,都会多多少少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对于父母的从众心理,主要来源于别人的孩子。对于学生的影响,则主要来源与学习与付出的体验。
说到父母,还得说一下上一辈其他的原因。
因为上一辈那个年代上学并不像现在一样是义务教育,能上得起学其实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情,算是一件奢侈事。并且,在他们的眼里也深刻地看到,那些上了学的同龄人后来混得是多么地风光,于是他们可能出于自己的爱,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再吃没有文化的苦,因此极力要求孩子上学。
那为什么上学在当时就能够过得风光?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风光才能上学,而不是因为上学才风光。
在那个年代,上学是一种少数现象。能上得起学的家庭本身就是比较有经济实力的,并且都有一定背景的。也没有哪些农民能够在自身没有什么文化素养的情况下就不明不白地送孩子们去上学,因为上学作为一个未知事物,对他们脆弱的家庭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比起上学,还是老老实实种地或养牲畜更适合他们。
而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本身就能够依靠自身更高的容错率来尝试更多的新生事物,并且也能疏通更多的关系,因此就显得上学能够走上更好的岗位。但说一句实话,就算不上学,依靠那些家庭的关系,其实也能上那些岗位。对于更多的普通群众来说,他们的起点可能就是那些人一辈子无法到达的终点了。
那这和他们上不上学,又有什么关系呢?虽然他们上了学,确实是能进一步拉开差距。
物以稀为贵,除了这些学生本身家庭背景过硬,当时的学生少也是就业率高的一大因素。
就业率关乎毕业的学生数量和工作岗位数量,因为当时的学生数量确实少,因此才会显得学生好就业。
而谈到学生,学生上学许多也是一种从众心理。许多“正统”学生大都会瞧不起那些同龄的“社会人”、专科生以及艺术生、体育生等等。这些学生就认为只有通过“正道”考上大学的自己是“一般人”,其他的都是人下人。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看法?
因为学习是大多数学生都不可避免要经历的一条道路,大家都上过学,共同体验过读书的苦。在他们看来,读书的苦其实是可以量化的,具体的体现便是学习成绩。这个成绩,直接代表了学生付出了多少。从这个角度说,上过学的学生都可算是学习行业的行内人。
对于他们来说,那些通过其他途径靠逼他门低分考试的就是歪门邪道,不思进取,投机取巧。
他们根据成绩衡量他人的价值,衡量他人的努力,却对其他多数行业一无所知,拿自己的无知挑战别人的专业。他们觉得画画很简单,寥寥几笔,涂个色,甚至还不如拍照?唱歌就唱上两句,我上我也行,谁不会唱歌?跑个步踢个球只要多练练,不是有脚就行?炒股不就是低买高卖,随随便便赚大钱?
对这些人,恕我直言,口舍13。
真正高雅的人,应该心存敬畏,而不是目空一切,唯我独尊。
当然,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个不得不上学的理由。
中国作为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大国,首要任务当然就是强国。而要强国,就需要科技,就需要科教兴国,这是一条不得不走的道路。
如果国力不强,每个人也将没有选择的余地。可能被灭族,可能像当年的黑奴一样给人摘棉花,这都是可能的结局。
在科教兴国的道路上,其实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固然个性化教育,扬长避短是每个人都知道的道理,但中国的教育资源和经济实力都不容许进行个性化教育,那样的成本实在是过于高昂了。就连一些人崇尚的欧美,也没法对国内的大多数人都进行个性化定制教育。因此,高考这种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制度便应运而生。
先用大规模的普适教育选出科技与教育行业的人才,然后集中资源进行培养,快速地创造出能够为国家添砖加瓦的实用型人才。
没有这些人,可能有一大批学生连厌学的机会都没有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教育制度的本质,还是要快速筛选人才。对于那些余下的人,未免有些过于不公。
毕竟他们确实是没有学习的天赋,还得给其他人当垫脚石,考个学校还得自学技能才能找到工作。(如果不自学任何技能,211以下的文凭还不如职校吃香)
许多父母和老师总会教导那些学生,劝他们不要胡思乱想,学习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那些学生会说,某某行业不也有那些什么出色的人么,你看他们现在多风光多厉害。
这是他们就说了,那些人毕竟是少数,你说除了他们,你还知道有多少失败的人?
那你们又知道多少学习失败的人?
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任何行业都是一样。
上学成功的,无非清北复交。而就算是这几所学校,敢问这些父母和老师,他们每年的毕业生那么多,你们能说出几个?而这些大学出来的顶尖人物,你们又能说出几个?
清北复交,一个省又只有万分之几能上啊?
这还不够顶尖吗?
那还不能全列举出来吗?
那在你们心里,成功的标准究竟有多高?
那有些父母和老师可能又会换另一套说辞,说上学是比较轻松的,能让你们少走很多弯路,少吃很多苦。
不错,路是不弯了,但走的人也多了。难道你就能说,绕远路就会比上高速堵车慢吗?
并且,一个没有任何吃苦能力的人,能干成什么事?一个遇到任何难事就轻言放弃的人,能做到什么事?不要说上学,就是最简单的每天规律作息,他也是一定无法完成的。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任何路,都是人走出来的。任何直路,也都是在前人们的探索下一步步将弯路缩短而来的。谈高雅,这些人,难道不比那些懒狗高雅吗?
真正能支撑一个人吃苦的,是“用爱发电”。虽然这是句笑话,但多少人的成长乃至成功,都是建立在用爱发电的基础之上的。当你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唯能支撑你的,只有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只有你对自己的一次次加油打气与肯定,而不是他人对你的期许与诅咒。
前路永难,终有尽头。
学海无涯,回头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