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本战国有成建制骑兵队吗

2023-04-15 20:15 作者:史官织田藤乐  | 我要投稿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在那个还没有骑兵的时代就已经有了这样高超的思想(坚决否认畴骑为骑兵!),而这种思想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这句话的核心意义在于,作战应该先以正军与敌人纠缠,再以奇兵致胜,从而获得胜利。 真正的战斗不像游戏里那样,各个兵种各有各的有额外伤害,以克制其他类型的兵种。按我总结,打得着的克制打不着的,来得及打的克制来不及打的,这就叫兵种克制。 而日本,原谅我又要给这篇文章打广告了 知乎专栏 ,以前有集群作战的骑射手,这个自不用提,而到了战国时代,由于长枪和铁炮的出现,正面作战变得困难,于是骑兵也拿起了枪,不是用来突正面,而是用来作为步兵的补充力量来撕裂阵线,扩大战果。 正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以步兵作为与敌交战的中坚力量,步兵缠斗起来之后,再以骑兵找个缺口突破阵线,这样既可以避免骑兵容易被克制的劣势,又可以发挥冲击力强的优势。 举两个例子:

日本战史里很明确的说,进入朝鲜的部队分为枪步兵、弓步兵和铁炮步兵,由这三个兵种与敌人交战,再以枪骑兵伺机寻找缺口,在关键时刻以突击的形式投入到战场中,从而决定战局。 当然思路是这样的,有没有灵活运用那是另一回事了。 另一个例子:

这本书太小了,我握不住,拍的有点困难,这是信长公记,长篠之战的那一段,明明白白的写着小幡赤备骑兵骑马突击的姿态,按信长公记的记载,武田胜赖把军队分成了五波,五次攻向织田、德川联军,小幡赤备是第三波,武田胜赖的想法应该也是先用步兵与敌人交战纠缠,再派入骑兵扩大战果,但是这种战术思想太老套,他没有想到织田信长的阵地战玩得这么6,前面两波都被铁炮重创,造成后继的军队无法完成衔接,骑兵就像活靶子一样不出意外的被击溃了,所以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网上有一套矫枉过正的观点,以前游戏里武田可以全骑兵,织田可以全铁炮,跟史实明显不符,于是有人就出来辟谣说武田没骑兵,织田铁炮也没用,实际上明显矫枉过正了,按信长公记的记载,武田确实有骑兵,并且织田的铁炮在战场上也起到了决定战局的关键作用。 所以成不成建制我是不知道,但日本战国绝对是有集团作战并作为单兵种使用的骑兵战术。 然后制度问题,日本不像中国这种集权国家可以任意搭配自己的兵种,在当时有资格集权的天皇已经失势,所以一直处在非常落后的封建制度,等级森严,只有上级武士具备骑马格,而一名高贵的骑侍总有几个等级比他低的徒士、足轻、旗手乃至马夫、民夫等等下人作为随从,所以从编制上不可能有全军纯骑兵的存在,而只在使用时暂时结队,因为这个原因,日军的骑兵是无法“成建制”的,像碧蹄馆明军那种骑兵阵容,日军是肯定拿不出的 看到楼下石田二的回答,想到一些值得补充的东西

五岛纯玄的兵力,705人里军人有187人,骑兵只有11名。

立花宗茂有骑兵150名,底下写着马卒300。

乃至岛津家文书: 1020石的骑侍有95名,每人手下加他自己有34人,所以95×34=3230人。 500石的骑侍有24名,每人手下加他自己有17人,所以24×17=408人。 300石的骑侍有143名,每人手下加他自己有10人,所以143×10=1430人。 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看起来骑兵是以总数来统计的,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率领一小队步兵的。

这里的徒士300人,每人有3名民夫,所以一共900名民夫。 无足众500人,每人2名民夫,所以一共1000名民夫。 骑马武士的民夫没有一一列出,但肯定要比徒士的3名多,应该是写进了他的总人数里面了。

到这里的人数统计,是1020石的95人+500石的24人+300石的143人,一共262人。 再加上岛津以久9人,伊集院忠栋69人,所以总骑兵数量是340人(前文有一段不可辨识,可能包含10名骑兵,所以这里总数是350骑)。 这样就很明白了,每名骑兵都是有许多手下的,把他们混合统计并不代表他们从一开始就是独立编制的,乃至后面装船的时候每匹马还附带三名马夫。

这个图看不清就算了啊,这是江户时代的,总之里面的骑侍也是跟着一串小弟。 乃至别的军役状写着有多少多少骑兵啦,其实都是统计的数目,实际上他们各自都是独立的,顶多在战斗的时候抱团走一波而已,战时的运用和平时的编制,这可是两个概念。 我看不懂大的回答中认为“成建制骑兵”不知具体指的是什么,我也觉得这个概念的定义不是很明确,提问还是尽量减少使用这种词汇,将问题具体说明白的好。 题主把成建制解释成“骑兵的集群使用”,反正成不成建制我不知道,“骑兵的集群使用”是有的 ——转载自知乎等人大

日本战国有成建制骑兵队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