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近代史(第七期)
乔治二世
(一)乔治二世(1890年7月20日-1947年4月1日)于1922年至1924年、1935年至1947年两次就任希腊国王,他是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与王后普鲁士的索菲公主的长子。1890年7月20日生于雅典附近的塔托伊行宫,他是希腊格吕克斯堡王朝第一任国王乔治一世的长孙,也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众多曾孙之一。乔治18岁时在普鲁士军队中开始他的军事生涯,他曾在希腊第一步兵团服役并参加巴尔干战争。1913年他的祖父乔治一世遇刺身亡,父亲康斯坦丁成为国王,他成为王储,称斯巴达公爵。一战期间的1917年康斯坦丁一世被同盟国废黜,乔治由于曾经在普鲁士参军也被取消王位继承权。乔治的二弟亚历山大一世登基为王,成为亲同盟国的首相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的傀儡,乔治跟随父亲流亡瑞士。1920年亚历山大一世被猴子咬伤致死,韦尼泽洛斯在大选中惨败,公投使康斯坦丁一世复位,乔治重新成为王储,他作为少将参加第二次希土战争。1921年2月27日乔治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与罗马尼亚公主伊丽莎贝塔(1894年10月12日—1956年11月15日)结婚,伊丽莎贝塔是罗马尼亚国王斐迪南一世与夫人爱丁堡的玛丽的长女,乔治与伊丽莎贝塔婚后没有子女,于1935年7月6日离婚。在希土战争中希腊惨败,1922年9月9日土耳其占领士麦那,将希腊人逐出小亚细亚。从士麦那逃出的一群军官在尼古拉奥斯·普拉斯迪拉斯的领导下组成革命委员会来到雅典夺取政权,并使康斯坦丁一世于9月27日被迫逊位,乔治继任为希腊人国王,称乔治二世。革命委员会于9月30日指派索提里奥斯·克罗基达斯为新任首相,11月由11名军官组成的革命军事法庭处决前首相季米特里奥斯·古纳里斯等六名前国王的军政要人。根据1923年7月签定的洛桑条约,希腊失去亚历山大一世时期得到的士麦那、北伊庇鲁斯、东色雷斯等领土,只从保加利亚得到西色雷斯作为补偿。当时的希腊发生亲君主派人民党和韦尼泽洛斯领导的共和派的斗争,1923年12月的大选中韦尼泽洛斯的自由党获胜,激进的共和自由派联盟为第二大党派。在革命委员会的建议下乔治二世于1923年12月19日离开希腊来到罗马尼亚,但并未宣布退位,指定海军总司令保罗·孔杜里奥提斯为摄政。1924年1月24日韦尼泽洛斯第四次就任希腊首相,他建议用公投决定君主制的去留。由于激进的共和派要求立即宣布共和,韦尼泽洛斯于2月辞职,接替他作为首相的皆是激进的共和派。3月25日希腊议会通过成立共和国的决议案,并在4月13日的公投中得到确认,希腊正式成为共和国。1932年乔治二世离开罗马尼亚,定居英国。

(二)在希腊共和制的1924年至1935年间经历23届政府、1次军事独裁和13次政变,1935年3月保皇派的军事部长乔治·孔迪利斯镇压共和派的尼古拉奥斯·普拉斯迪拉斯领导的政变,并于10月10日成为首相。11月希腊举行公投,97%赞成恢复乔治二世的王位,正流亡英国的乔治二世于11月25日再次踏上希腊的国土。复位的国王任命康斯坦丁·德米尔齐斯为首相,宣布大赦,解散议会,流亡国外的韦尼泽洛斯也在大赦之内。1936年1月的大选中支持君主制的自由党和支持共和制的共和党几乎打了个平手,乔治二世复位前后昔日的政坛名人们先后去世:保罗·孔杜里奥提斯于1935年8月22日去世;乔治·孔迪利斯于1936年2月1日去世;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在同年3月18日去世;首相康斯坦丁·德米尔齐斯于同年4月13日在任内去世;5月17日前首相帕纳基斯·查尔达里斯去世;前总统亚历山大·扎伊米斯于9月15日去世。经过这一历史过程后支持君主制的原副首相约安尼斯·梅塔克萨斯于德米尔齐斯去世后接任首相,不久梅塔克萨斯建立被称为“八·四制度”的独裁统治,他解散议会,逮捕工人领袖,宣布罢工为非法,言论自由被压制;左翼政治人物或被流放,或被关押;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连柏拉图、修昔底德和色诺芬的作品都被列为禁书。8月5日举行全国总罢工,但很快就被政府所镇压,希腊恢复君主立宪制仅8个月又变成独裁统治。梅塔克萨斯的独裁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梅塔克萨斯意识到欧洲将发生的战争,他组织一支军队,使希腊在面对将来的战争时没有束手无策、惊慌失措。陆军总参谋长亚历山大·帕帕戈斯作为他的助手,协助他进行军队的现代化。亚历山大·帕帕戈斯(1883年12月9日——1955年10月4日)是希腊王国政治家、陆军元帅、首相(1952—1954),1883年12月9日在雅典军官世家出生,1902年进入布鲁塞尔军事学院研究骑兵应用学说,1906年入伍。希腊军事学院和比利时军事骑术学校毕业,参加过1912年的巴尔干战争,任康斯坦丁王子参谋部的军官。由于他亲近王室,在1917年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发动的政变中他也被清洗出军队,但随着1920年康斯坦丁一世的复位他也重回军队。1922年希土战争期间先后任骑兵团团长和旅长,亲临安纳托利亚作战,但这次战争以凯末尔的土耳其军队的大胜而结束,在战后的清算中他又一次被革命委员会清洗出军队。1927年他再次被启用,并提升为少将。1933年起历任骑兵总监和第三、第一陆军团司令,1935年任国防大臣。在推翻帕纳吉斯·查达里斯政府、终结第二共和国和乔治二世复辟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 因而在1936年任陆军总参谋长和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整训希腊武装力量。

(三)1940年10月意大利军入侵时率希军在伊庇鲁斯连战告捷,击退乔瓦尼·梅塞指挥的意大利军队的三次进攻,并将意军逐回阿尔巴尼亚,这一胜利使他名声大振,甚至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由于德军威廉·李斯特元帅的干涉,他不得不将主力调往东部马其顿战线。1941年4月德、意军联合进犯,虽然他得到英国的援助,但还是不支后撤。4月23日被逼到海边的希腊军队无路可退,被迫投降,德军占领希腊时被捕,囚禁于达豪集中营。1945年被美军释放,回国后率部镇压希腊人民解放军,1947年升为上将。1949年1月第二次任陆军总司令,和美国顾问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合作,进行火炬行动攻势,击破希腊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结束希腊内战,10月28日被授予希腊陆军元帅(这是希腊空前绝后的荣誉)。1950年任希腊武装力量总司令兼参谋长,1951年5月辞去军职进入政界,建立希腊振兴党,在接下来的1952年11月16日的大选中大获全胜,赢得国民议会300个席位中的239个。1952年任希腊首相兼国防大臣,给希腊带来1945年以来的第一个稳定的政府。他和塞浦路斯的马卡里奥斯大主教一起宣言合并问题,因而导致和英国和土耳其的关系非常紧张。1955年4月他由于肺出血在雅典的办公室去世,著有回忆录《希腊战役-帕帕戈斯》,他的职务由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接任。作为一个能干的陆军统帅,在20世纪30年代帕帕戈斯是扬尼斯·梅塔克萨斯的支持者和受惠者,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其所属部队的高超的战斗水平使得1940年意大利的进犯被轻易阻止,但他在第二年的春天却对德国的猛烈进攻无能为力,他任首相导致20年以后的军队对希腊政局的干预。1939年9月欧洲爆发战争,此时的希腊宣布中立,而梅塔克萨斯一方面重申中立立场,另一方面也做好作战的准备。1940年8月意大利挑起一系列事件作为侵略希腊的借口,10月28日意大利驻希腊大使埃曼努埃莱·格拉齐向梅塔克萨斯递交最后通牒,要求意大利军队占领克里特岛、克基拉岛和南伊庇鲁斯,使用比雷埃夫斯港口等,遭到梅塔克萨斯的断然拒绝。梅塔克萨斯用以下言语拒绝最后通牒:“好,这是战争。”这一次希腊政府和人民站到一起,希腊民众传言梅塔克萨斯用了一个字“不”来拒绝意大利的最后通牒,10月28日也被希腊称为“不”日。数小时后意大利军队从被其占领的阿尔巴尼亚开始入侵希腊,希腊战役爆发。在阿尔巴尼亚前线庆祝1941年新年来临的希腊士兵希腊很快将意大利人赶出国土,并进入阿尔巴尼亚境内作战。1941年1月29日梅塔克萨斯去世,希腊银行行长亚历山大·科里齐斯继任首相。亚历桑德罗·科里齐斯(1885年~1941年4月18日)在1941年曾短暂担任希腊首相,在希腊-意大利战争中独裁首相约安尼斯·梅塔萨斯去世,科里齐斯在1941年1月29日接任首相,此前他是希腊银行的行长。

(四)虽然由于乔治二世有效地控制着政府,科里齐斯在很大程度上并无实权,但他仍然要为4月6日的德军入侵负责。不到两周之后的4月18日德军向雅典进军,雅典城也陷入戒严状态,科里齐斯开枪自杀。他的死最初被报道为心脏病发作,这或许是为了防止在雅典造成大规模恐慌。3月英国派兵支援希腊,意大利反攻失败,战争陷入僵局。4月6日纳粹德国经保加利亚入侵希腊,开始玛莉塔作战,德军很快突破的希腊的梅塔克萨斯防线,希腊与英国的军队不断撤退、投降。4月18日首相科里齐斯向国王汇报战败的消息后自杀,4月27日德军进入雅典。4月21日起英军接受希腊军队总司令亚历山大·帕帕戈斯的建议撤离希腊本土,4月23日乔治二世流亡克里特岛,4月29日新任首相埃马努伊尔·楚德罗斯跟随国王来到克里特岛组建流亡政府。纳粹德国占领希腊本土后与意大利、保加利亚三国瓜分希腊,并于4月30日指派投降的希腊军官乔治·措拉科格鲁为纳粹傀儡政权首相。5月20日德国发动水星作战,发动克里特岛空降战役。6月1日盟军从克里特岛撤退,希腊全境被纳粹占领。由于埃及国王法鲁克亲意大利,乔治二世流亡英国,流亡期间乔治二世仍然是希腊流亡政府和中东的希腊军队公认的国家元首。在被占领的希腊本土上在梅塔克萨斯独裁时期受到压制的左翼党派成为抵抗占领军的主要力量,希腊共产党组织一个叫做民族解放阵线(简称EAM)的群众性运动,这个阵线又组织一个称为民族人民解放军(简称ELAS)的军事组织。EAM/ELAS作为希腊境内最大的抵抗力量获得广大的支持,但EAM/ELAS的政治目的是建立人民民主国家,这给日后的希腊内战埋下伏笔。1944年4月26日乔治二世任命共和主义者老乔治·帕潘德里欧为流亡政府首相,他在黎巴嫩组织召开黎巴嫩会议,会上得到共和党的支持,决定成立民族统一政府,并由公投决定君主制的去留,按照苏联的指示时希腊共产党也同意参加该政府。德军撤离后帕潘德里欧政府于10月18日回到雅典,由于受英国支持的保皇派与共产党之间的矛盾,战争于12月又打响了,这被看作是希腊内战的开始。英国首相丘吉尔参与调停,双方决定设立一个摄政,雅典大主教达玛斯基诺斯被乔治二世任命为摄政,并于1944年12月31日宣誓就任,希腊共产党于1945年1月要求停火。1946年3月的大选中由于共产党的弃权,保皇派获得大胜,康斯坦丁·查尔达里斯就任首相。9月1日举行公投,69%赞成国王回国,乔治二世再次复位为希腊国王。1946年9月26日乔治二世返回希腊,他发现他的王宫在战争中被劫,塔托伊宫的树木被砍伐作为柴火,坟墓中的尸体被挖出,他的祖国面临着经济崩溃和政治的不稳定。1947年3月31日乔治二世被发现在他雅典王宫的房间中昏迷,第二天死于动脉硬化,终年56岁。由于那天正好是愚人节,当国王去世的消息公布后一些人以为这是愚人节的玩笑。
保罗一世
(一)保罗一世(1901年12月14日-1964年3月6日)是希腊国王(1947年-1964年),是希腊国王康斯坦丁一世与王后普鲁士的索非亚公主的第三子,1901年12月14日生于希腊首都雅典。他是希腊格吕克斯堡王朝第一任国王乔治一世的孙子,也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众多曾孙之一。保罗年轻时曾作为海军军官服役于希腊海军。他的生活几乎是在流亡中度过的。1917年至1920年间他跟随父亲被废黜的康斯坦丁一世流亡瑞士,1920年次兄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后首相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曾劝说他就任希腊国王,但他拒绝了。1923年至1935年间希腊实行共和制,保罗跟随长兄乔治二世再度流亡。1941年至1946年因为轴心国占领希腊,保罗一家再次跟随长兄流亡。轴心国占领期间保罗与希腊流亡政府流亡开罗与伦敦,在流亡开罗期间他曾通过广播电台向希腊人民做宣传,最终与家人在南非开普敦安身。1946年9月27日保罗及全家跟随长兄乔治二世返回希腊,1947年4月1日乔治二世去世,没有子嗣,保罗登基为希腊国王,称保罗一世。保罗一世登基时希腊正经历着英、美支援的政府军与希腊共产党领导的希腊民主军的内战,保罗一世于1947年11月7日任命老一辈政治家赛米斯托克利斯·索弗利斯为首相,非共产党的力量都临时团结在他的周围。1947年12月24日共产党成立临时民主政府,民主军总司令马尔克斯·瓦菲亚迪斯为总理。在美国支持下政府军逐渐占据优势,由于南斯拉夫与苏联的决裂,希共内部也发生分裂。由于得不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共产主义邻国的支持,希共最终失败,于1949年8月底被赶出希腊境内,同年10月16日宣布停火。内战后的希腊政局仍非常不稳定,在1950年三月的大选中有10个政党在议会占有席位,且力量十分分散。18个月中更换5届不稳定的政府,最终决定在1951年再举行一次大选。二战和内战时期的军队总司令亚历山大·帕帕戈斯辞去一切军事职务,并于1951年8月组织一个叫做“希腊团结”的新党,准备参加1951年大选,在大选中获得37%的选票和45%的席位。但仍然没有党派获得绝对多数,中间派两党(尼古拉奥斯·普拉斯迪拉斯的民族进步中间联盟和索福克勒斯·韦尼泽洛斯的自由党)合起来获得更多的选票,普拉斯迪拉斯于11月1日就任首相。但帕帕戈斯拒绝合作,并得到美国的支持。保罗一世宣布于1952年再次进行大选,在这次大选中希腊团结党获得大胜,得到49%的选票和300个议席中的247个,帕帕戈斯于1952年11月19日就任首相。帕帕戈斯政府的首要工作是取得政治和经济上的信任,帕帕戈斯政府是一个单一党派的右派政府,反对共产主义,这样他赢得大多数政治人、军队和公民们的支持,他依靠他的协调部长马卡赞里斯恢复经济。1953年希腊、南斯拉夫、土耳其签订条约,形成军事同盟。帕帕戈斯于1953年与英国进行关于塞浦路斯岛的谈判,塞浦路斯岛是英国殖民地,但岛上居民80%是希腊人,96%的人赞成塞岛并入希腊。但英国人拒绝合并。

(二)1955年岛上的希腊民族组织策划一系列的恐怖事件,英国召集土耳其与希腊在伦敦开会,决定塞浦路斯成立自治政府,又希、英、土三国设常务委员会监督。希腊无法接受这项决定,国内反对派要求希腊退出北约。帕帕戈斯与西方结盟的政策崩溃了,他在1955年10月5日去世。帕帕戈斯去世后保罗一世让时年48岁的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1907年-1998年)任首相,由于得到美国的支持援助,社会出现繁荣兴旺的景象,物价稳定。然而仍有大量的失业人口,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较大,向外移民大量增加。1956年来塞浦路斯岛不断发生爆炸、暗杀等恐怖事件,1957年塞浦路斯希腊族精神领袖、塞浦路斯东正教大主教马卡里奥斯三世从英国人的拘留中被释放。为了解决塞岛问题,卡拉曼利斯与土耳其总理在苏黎世与伦敦进行两次会晤,最终在1959年2月19日希、土、英三国与塞浦路斯希、土两族领袖签订苏黎世-伦敦协议,决定塞浦路斯成为独立国家。1960年马卡里奥斯三世就任塞浦路斯首任总统,1961年希腊成为欧洲共同市场联系国,同年的大选中卡拉曼利斯再次连任首相。由于保罗一世出访英国,卡拉曼利斯于1963年6月11日辞职,在1963与64年的两次大选中乔治·帕潘德里欧获得首相职位。保罗一世的健康每况愈下,1959年与1963年他分别因白内障和阑尾炎做过两次手术。1964年2月底国王因胃癌再次进入病房,最终在3月6日医治无效去世,终年62岁。保罗一世是希腊唯一一位按继承法继承王位后因正常死亡失去王位的君主,他的长子康斯坦丁二世继承王位。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1907年—1998年)是20世纪后半叶希腊最重要的政治家,希腊新民主党的创始人,也是希腊加入欧盟的设计师。1955—1958年、1958—1961年、1961—1963年曾三次出任希腊王国首相,20世纪70年代更是成功使希腊摆脱军事独裁政权的统治,并于1974—1980年出任总理,1980—1985年和1990—1995年又两度出任希腊总统。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出身贫苦家庭教师,在当地好心人帮助下得以入学,1932年在雅典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之后在雅典当律师。不久参加人民党,1935年当选国会议员,后继续当选。1952年参加亚历山大·帕帕戈斯政府担任公共工程大臣,1955年帕帕戈斯去世,国王保罗一世任命其为首相,其不仅组成政府,还创建国民激进联盟。1956年2月的议会选举中该联盟取得300个议席中的161席,在1958和1961年大选中也获得多数。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改善同约瑟普·布罗兹·铁托的南斯拉夫的关系,但同土耳其和英国的关系依然紧张,这是因为塞浦路斯的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的紧张关系造成的。为了恢复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各国的友好关系,1960年卡拉曼利斯同意在岛上建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国来解决塞浦路斯问题,结果马卡里奥斯大主教成为塞浦路斯总统。1963年6月11日因国王保罗拒绝其关于推迟正式访问伦敦的建议而辞职,隐居在巴黎。1974年7月24日希腊军政府垮台后其返回雅典任总理,使军队从属于文官政府,而且在不丧失维新的情况下避免同土耳其就塞浦路斯问题发生的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同年11月的议会选中其所在政党获得300个议席中的220席。

(三)1980年5月卡拉曼利斯辞去总理职务当选为总统,1985年3月社会主义运动总理安德烈亚斯·乔治乌·帕潘德里欧撤回对他竞选连任的支持后卡拉曼利斯辞去总统职务。但帕潘德里欧下台后他有重新当选(1990—1995)。马卡里奥斯三世大主教(1913年8月13日-1977年8月3日)是塞浦路斯东正教教会大主教,早年因鼓吹和希腊合并遭到英国人流放,独立后成为塞浦路斯第一任总统(1960~1977)。后因为岛内希腊族人希望与希腊合并遭到土耳其族人的反对导致内战,他虽竭力调和,但终无效果,内战导致人口五分之一的土耳其族人的分裂并占据北部40%的领土。马卡里奥斯三世大主教 (1913~1977)希腊正教领袖。塞浦路斯独立后第一任总统(1960~1977)。原名米哈伊尔·克里斯托多洛·穆斯科斯,父亲是塞浦路斯岛上的牧羊人,自幼丧母。1926年进入教会,1936年在尼科西亚完成中学学业,其后进入雅典大学学习神学,1942年毕业。回国后他成为一名神父,后前往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大学深造。1948年任基蒂翁希腊正教主教,改名为马卡里奥斯。1950年升为大主教,成为塞浦路斯希腊族事实上的领袖,在这个位置上马卡里奥斯积极鼓吹塞浦路斯和希腊的合并。1954年2月他与希腊总统亚历山大·帕帕戈斯元帅会晤,声称“意诺西斯”,意诺西斯只有意诺西斯(即同希腊联合),在其支持下希腊在联合国提出对塞浦路斯的主权要求,但这遭到岛上土耳其族人的反对,1955年塞浦路斯斗士国家组织(EOKA)成立,为争取塞浦路斯早日摆脱英国统治,这一组织不惜诉诸恐怖主义行为。英国殖民当局被迫开始与塞浦路斯本地领袖开始商谈独立事宜,但是不久谈判即破裂。1956年英国殖民当局以马卡里奥斯支持恐怖主义为名将其流放塞舌尔 马埃岛,次年他获准自由移居雅典,但是不能回到塞浦路斯。康斯坦丁·卡拉曼尼利斯在希腊主政后与英国达成妥协方案,英国将允许塞浦路斯独立,但是塞浦路斯不得和希腊合并。1959年2月16日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在塞浦路斯的动乱经过连续几年的升级后在苏黎世开会讨论这个岛屿的前途,在塞浦路斯独立这点上达成一致意见。根据拟就的安排方式,英国政府在岛上将保留有主权的军事基地,但将建立一个希腊族人与土耳其族人的联合行政当局来管理这个新国家。宪法的条款规定设立一个希腊族总统和一个土耳其族副总统,排除与希腊统一,即使与希腊统一是马卡里奥斯大主教和“意诺西斯”运动一直为之斗争的目标,马克里奥斯还是接受提出的解决办法,3月1日在流亡3年后回到尼科西亚,受到热烈的欢迎,塞浦路斯宣布举行大选,马卡里奥斯在12月成为这个新共和国的首任总统,土耳其人成为副总统。本来按照这条路子,塞浦路斯既不会与任何国家联合,也不会分裂,但因为希腊人总想这和希腊合并。而土耳其人反对,这个新国家的协调在三年内就崩溃了。希腊和土耳其两国的意见也发生分裂,各自支持本民族的社区。

(四)分裂演变成不断的抗议,然后演变成骚乱。土耳其将他的希腊居民驱逐出境,联合国的干涉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1963年12月希腊和土耳其两国积极卷入这场正在发生的争端中,尽管马卡里奥斯以前是意诺西斯运动的主将,这时他却寻求双方的联合,他的政策旨在减少双方的冲突,但他的主张被土耳其人拒绝,也被以前的同事指责,说他出卖意诺西斯运动,是个大叛徒。他遭到四次暗杀,却出人意料的活了下来。1967年12月代表土耳其少数民族的土耳其临时政府成立,尽管遭到这样的挫折,他依然赢得1968年的大选。1973年继续获胜,但1974年7月意诺西斯派发动政变,他逃到马耳他,同时土耳其总理比伦特·埃杰维特派出军队占领塞浦路斯北部。经过短期的内战后塞浦路斯成立两个国家,土耳其少数民族尽管不到总人口的20%,却在土耳其军队的支持下占据北部40%的领土。政变领导人向希腊军政府求助,希腊做出反应,威胁要与入侵的土耳其军队开战。但并没有实现,因为同月希腊军政府倒台,塞浦路斯的政变也因为失去后援而随之宣告结束,马卡里奥斯重新回到塞浦路斯成为总统。他继续于土耳其族代表谈判,但没有成功,到他死的时候岛上依然分裂 。安德烈亚斯·乔治乌·帕潘德里欧(1919年2月5日—1996年6月23日)是希腊总理,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创始人和主席。1919年2月5日生于希俄斯岛,雅典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毕业,1981至1989年和1993至1996年两次出任总理,他的父亲乔治·安德里欧·帕潘德里欧曾在1944至1945年、1963年、1964年至1965年三次出任希腊总理。1919年2月5日帕潘德里欧出生在希腊的希俄斯岛,从小随家人迁居首都雅典,毕业于雅典大学法律系。在校期间他常参加激进青年组织的政治活动,发表自己独立的政治见解。1938年在梅塔克萨斯右翼专政处于高潮时期,他遭到通缉,便逃亡美国。1944年他取得美国国籍,侨居美国期的20年间,他曾在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他同一位美国姑娘结婚,生有5个孩子。1947年至1961年先后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西北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教授等职,他发表几部著作,使自己活得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声望,帕潘德里欧决心走他父亲的道路。1961年他放弃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职务,返回希腊,加入他父亲领导的中间派联盟。1964年他放弃美国国籍,当选为中间派联盟议员,在他父亲当首相时他任首相国务秘书,这是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职位。父子关系虽不是很好,但很明显父亲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获得高位。他很快就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即对希腊经济进行尖刻机智的批评,有对政治上的右派进行攻击,不久他就被政敌指责在财政上的不正当行为而被迫辞职,但不到6个月他就又被任命为经济协调大臣。由于安德烈亚斯被指控和军队中的左翼组织有联系,导致他父亲的内阁在1965年7月被推翻。 在随后两年内希腊政府出于严重混乱状态,一些人不断攻击安德烈亚斯有左倾观点。

(五)1967年4月希腊发生右翼分子军事政变,军政权指责他在“盾牌”事件中图谋叛国,将他逮捕关了8个月,因当时的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为他说情才得获释。之后他流亡国外,先后任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加拿大约克大学经济学教授。在此期间他的激进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开始批评他父亲的一些观点。1968年到1974年他召集一部分反对军政权的骨干分子,成立“全希腊解放运动”组织,自任主席,积极开展活动。他以亲身经历揭露和控诉军政权,呼吁人民起来推翻其统治。1974年希腊军政权垮台,帕潘德里欧再度回到祖国。同年他在“全希腊解放运动”的基础上吸收”自由中间派联盟”中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左派”,创建“全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简称“全希社运”)。全希社运在创建之初势寡力弱,在军政权垮台后的第一次大选中在议会300个议席中仅占12席。虽然这对一个仅成立2个月的政党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但帕潘德里欧及时察觉到70年代希腊青年从右向左转的情绪,提出轰动一时的口号:对内发展经济,提高工资,改善社会服务;对外退出北约,不要欧洲共同体,撤销美国在希腊的军事基地,对土耳其实行强硬政策等。这些口号果然收效甚大,在1977年第二次大选中全希社运势力大增,一跃而为仅次于新民主党的希腊第二大党,在议会中获93席。随着1981年大选的日益迫近,他把握选民“思变”的情绪,在有关希腊内政、外交的敏感问题上提出一系列与执政的新民主党截然不同的方针和口号,向新民主党发起全面攻势。他的主张赢得群众,结果全希社运上台执政。1981年11月21日以帕潘德里欧为首的希腊新政府正式宣誓就职,他成立希腊历史上第一位信奉社会主义的总理。他独揽军政大权,既当总理,又兼国防部长,内阁的其他一些主要成员几乎都是他的故友和多年的老同事。内阁成员的平均年龄仅50岁,是希腊历史上最年轻的一届政府。他上任后在许多问题上的立场都变得相对温和,他忘掉自己扬言要退出北约,尽管他口头上反对美国,却允许美国在希腊租借地上修建军事设施。虽然如此,但他还是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并对巴解组织和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等组织提供支持。他支持自由的社会政策,包括国家卫生制度和更低的选举年龄,他强调发展落后的农村经济以促进城市发展,虽然政府的高开支导致通货膨胀,但经济还是有一定的发展。1985年帕潘德里欧领导的全希社运在大选中再次获胜,继续作为执政党领导希腊。帕潘德里欧确立自己在希腊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开创一个新时代。他提倡慷慨的社会福利计画,但他所领导的政府因为财政丑闻和不断攀高的预算赤字而势衰。在任上认识一个年纪空姐,不顾此女是他孙子一辈的,坚决要求离婚重娶,终于得偿所愿,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1989年他辞职下台,但仍是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党的党魁。1993年他又创造一项奇迹,在桃色新闻和腐败传闻不断的情况下他居然再次当选总理,让整个世界都怀疑希腊人民是怎么想的。1996年因身体健康不佳而被迫退休,旋即去世。
康斯坦丁二世
(一)康斯坦丁二世(1940年6月2日-2023年1月10日)是希腊末代国王,1940年6月2日生于雅典的普希基科宫,他是保罗一世的长子、乔治二世的侄子,同时他亦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等多个欧洲主要皇室有着血缘关系。1960年,当时尚为王子的康斯坦丁曾在罗马所举行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当中出赛,并在风帆的项目中夺得金牌,时年仅20岁。同时,他也擅长游泳、空手道。1964年娶丹麦三公主安妮玛丽为王后,即现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幼妹(夫妇二人都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的后代),这也是为什么军部政变后国王一家人持丹麦护照的原因之一。完婚后不久,1964年3月其父保罗就因为癌症而逝世,他便继承王位,成为康斯坦丁二世。康斯坦丁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当时希腊尚未从世界大战和内战中恢复元气,保皇派和自由派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短短两年内希腊换了4名总理,时局不稳让野心家嗅到机会。1967年4月21日清晨由陆军上校乔治‧帕帕多普洛斯所率领的军方发动政变,不久之后军方首脑在坦克车的掩护之下与国王会面,国王见状,起初将帕帕多普洛斯打发走,过了一会儿才亲自前往国防部。抵达时所有主要将领均已经聚集在那儿,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康斯坦丁二世勉强答应让军方成立名为“上校团”的军政府,以取代原来Panayiotis Kanellopoulos的右翼政府,并接受其宣誓,随后“上校团”政权便开启7年的独裁统治。同年12月王室出奔至罗马,国王的离开使得君主制度已经是名存实亡,1973年上校团迳自宣布废除君主制。乔治·帕帕多普洛斯是1973年军政府时期的希腊总统,全国政治联盟主席,准将。父亲是教师,他1940年在炮兵部队服役,晋升少尉,二战爆发后赴阿尔巴尼亚参加希腊-意大利战争,1941年希腊沦陷后到中东军官训练学校学习,1944年回国,在希腊政府军任参谋。1945年任情报军官,参加过希腊内战,镇压希腊人民解放军。1946年晋升上尉,任炮兵学校校长,1948年任山炮团团长。内战结束后的1949年入海军学校学习,后赴美国深造,1954年在总参谋部情报局任职,1955年后任炮兵师参谋长,1959年在希腊军事情报机构所属的“心理战”机构任职。1964年任野战炮兵团团长,1965年任陆军第一军军长,1966年任总参谋部第三局局长。

(二)希腊人民解放军(ELAS)是希腊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武装部队,希腊人民解放军于1942年2月成立,同年11月配合英军在北非作战,炸毁戈尔戈波塔莫斯桥。1943年初建立西马其顿解放区,5月建立司令部,由马科斯·瓦菲阿迪斯将军任司令。同年夏解放大片国土,并建立小型舰队。支援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吸引德军4个师至希腊。主张团结御敌,多次击退希腊民族民主军的挑衅。1943年7月与英军签订协议,开始接受盟军的援助。9月意大利投降后缴获意军大部装备,队伍进一步壮大。同年冬在英军停止供应的情况下粉碎德军的围剿,巩固解放区。1944年秋德军退却对,发动全面反攻,10月12日解放雅典,11月3日解放全国。英军于10月4日派首批空降部队进入希腊,护送希腊流亡政府回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就是希腊王子)。12月初拒绝英军司令部要求解散的命令,在雅典街头发动武装反击。经月余血战后被迫撤出首都,并于1945年1月9日要求停战。2月12日又签订《瓦尔基扎协议》,自动解除武装,之后其残余武装转为游击斗争。1946年10月28日组成希腊民主军,1949年10月16日希腊内战结束。1967年晋升准将,同年12月13日秘密组织军事委员会,发动军事政变,解散议会,自任军政府首相府大臣。由于他的经历,当时很多人都说他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代理人,政变的目的是阻止经选举后在希腊出现一个乔治·安德里欧·帕潘德里欧领导下的左翼政府。军事领导人建立一个傀儡文官政府,声称支持国王康斯坦丁,而国王对政变似乎并不热心。同日国王反政变的广播呼吁未能唤起人民和军队对推翻军事委员会的支持,康斯坦丁二世逃亡罗马。经军事委员会批准后帕帕多普洛斯任首相兼国防大臣,1969-1970年兼任教育大臣,1970-1973年兼任外交大臣。1972年3月21日取代耶奥尔伊奥斯·佐伊塔基斯任摄政王,1973年6月21日宣布废除君主制,推翻康斯坦丁二世,建立共和国,自任总统。7月进行公民投票,当选总统。

(三)由于11月武力镇压雅典大学生要求民主自由的运动,造成工学院流血事件,帕帕多普洛斯总统对示威者作了一些让步,使得以秘密警察头子德米特里奥斯·伊欧阿尼迪斯准将为首的右翼军事领导人掌握政权。同年11月25日被军人政变推翻软禁,其总统职务由费宗·吉齐基斯中将接替。1974年10月军政府垮台后被囚禁,1975年7月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后又改判无期徒刑。1984年在狱中宣布成立全国政治联盟,任主席。1974年7月土耳其的军队入侵塞浦路斯一事导致军政府的垮台,而原先被迫流亡的康斯坦丁·卡拉曼利斯顺利回国,康斯坦丁二世对此表示欢迎,并重新邀请他出任首相。同年11月卡拉利曼斯所属的新民主党在国会选举中大获全胜,他便宣布将于12月8日举办公民投票,决定希腊是要继续采用君主立宪制,还是改建共和。公投的结果是绝大部分的民众赞成改建为共和国,对此康斯坦丁二世表示尊重其结果,也承认共和国的成立。后来他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表示:“如果希腊人决定他们要一个共和国,则他们拥有这个资格并在和平之中享受它。”康斯坦丁一家于1974年移居英国,由于与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是堂亲,他在英国时与英王室来往甚密,还做了威廉王子的教父。侨居期间康斯坦丁试图重返希腊,但被多次“劝退”。1981年他曾获准回国参加母亲的葬礼,但时任政府只给他几个小时的停留时间。2004年12月24日他与全体的旧王室成员一同前往总统府,拜访希腊总统科斯蒂斯·斯特凡诺普洛斯。废除君主制后希腊政府没收康斯坦丁二世在希腊境内的三处房产,后来经欧洲法院裁定,康斯坦丁二世拥有这些房产,政府应赔偿他1200万美元。康斯坦丁二世准备将这笔钱作为资助希腊受灾农民的基金,这也体现这位前国王的爱民之心。2013年康斯坦丁二世与妻子安娜·玛丽亚一起返回希腊,2014年他卖掉在英国伦敦的房子,定居在希腊的避暑胜地埃利港。2022年康斯坦丁二世因身体状况不佳选择搬到雅典,离医院更近。2023年1月10日康斯坦丁二世去世,享年82岁。16日康斯坦丁二世的葬礼在首都雅典市中心的东正教大教堂举行,康斯坦丁二世遗体葬于雅典北部的家族墓地。希腊总理基里亚科斯·米佐塔基斯领导的本届政府决定鉴于君主制已废除,应视康斯坦丁二世为普通公民,不予国葬待遇,不下半旗,也没有军方仪仗队送行。
蒙古国
(一)蒙古国简称蒙古,位于亚洲中部的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是被两国包围的一个内陆国家。首都及全国最大城市为乌兰巴托,主体民族为喀尔喀蒙古族,约占全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蒙古语,居民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国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首都为乌兰巴托,人口总数为345.8万人,全国划分为首都和21个省。在蒙古人崛起之前蒙古草原曾被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统治,唐朝亦曾在此设立安北都护府。据历史学家考证显示蒙古族起源于东胡的分支蒙兀室韦,在7世纪前蒙古族先民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来西迁到鄂嫩河上游不尔罕山(大肯特山)和克鲁伦河一带。到12世纪蒙古族已经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乞颜、札答兰、泰赤乌等部落,此外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尔、朵豁剌惕、蔑儿乞、斡变剌、克烈、乃蛮、汪古诸部。游牧在草原上的被称作“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森林地带的被称作“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业。11世纪结成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通称。宋、辽、金时代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蒙古部称为白鞑靼。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一个部落的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大约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进入今天的蒙古地区,其代表为大窑文化,然而直到前3世纪之前这个地区和周边发生的关系很少。早期的亚洲大陆腹地的蒙古地区有三大以游牧为生的部落:月氏、匈奴、东胡。前209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建立蒙古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匈奴成为强大的游牧部落,并与中国的秦朝、汉朝长期对立。然而强大的游牧帝国并没有长久,经过激烈的内部纷争和外来的军事打击后逐步走向衰落,虽然在东汉初期由于中国内战而统一并连年入侵,但是后来在48年匈奴分成南北两个匈奴。155年在鲜卑人征伐下北匈奴崩溃,最终在158年被丁零人打败,在216年南匈奴被曹操一分为五,秦、汉帝国在漠南地区南部设置郡县。鲜卑的渊源尚无定论,一说认为其属于汉文史料上所谓的东胡部落之一。在2世纪中期鲜卑在檀石槐的领导下崛起,并而建立鲜卑国,占领蒙古地区和中国汉朝北部的一些地区,并进一步渗入魏晋时期的中国北部边疆,到五胡十六国时期分别有有慕容鲜卑、秃发鲜卑、乞伏鲜卑、段氏鲜卑、宇文鲜卑、拓跋鲜卑建立的国家。386年鲜卑的一支拓跋建立北魏,统一五胡十六国之后的中国北部,维持统治直到581年,这个时期在蒙古地区活跃的民族还有敕勒。402年拓跋鲜卑的别支(奴隶)柔然的首领社仑称可汗,在之后的一百年中柔然称雄蒙古草原。北魏和柔然之间发生多次战争,552年柔然人在蒙古高原被突厥土门可汗击败,柔然汗国崩溃。

(二)552年突厥击败柔然汗国,成为蒙古地区的新兴王国。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汗国,并在屡次与隋朝的战争战败而走向衰落。虽然在隋末唐初时因中国内乱而盛极一时并连年入侵,但最终在630年东突厥被唐朝征服并纳入疆域。681年后突厥复国,并对武则天的武周连年入侵,对武周的边疆造成不同程度的摧毁。回纥是敕勒的一小部分,原是突厥下属的部落,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帝国军队的协助下推翻突厥汗国,杀突厥白眉可汗 。一开始唐和回纥的关系以和平为主,不过也在762年趁机敲诈混乱中的唐朝,并以掠夺洛阳城为条件收复洛阳,从而对剿灭安史之乱起到一定作用。9世纪时因为长期对吐蕃的战争造成内乱,加上统治无道,最终被黠嘎斯在840年出动十万重兵灭亡。黠嘎斯灭亡回纥后一部分回纥人因亡国而南迁契丹,大部分回纥人西迁中亚的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邦,少部分留在原地。期间大漠南北都被黠嘎斯占领,其东部有突厥语族的阻卜部落,一直到924年被耶律阿保机打败。契丹最早见于史籍是405年,渊源尚无定论,根据汉文史料的记录自称“青牛白马之后”,一说渊于段氏鲜卑部。907年耶律阿保机称可汗,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大中央胡里只契丹国,因契丹人聚居区是在辽水上游一带,而且938年之后统治当时汉地的燕云十六州,国号“大辽”,后来北宋人也沿袭此叫法。到1125年大中央胡里只契丹国为女真人所灭,大中央胡里只契丹国盛时疆域包括蒙古地区的大部,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日本海,北至今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和北宋接壤。1206年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在蒙古鄂嫩河畔称汗,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不断对外发动战争,逐渐吞并金朝、西夏、西辽、花剌子模、大理,招降吐蕃,建立大蒙古国(蒙古帝国)。势力延伸到西亚和北亚地区,最远一度到达东欧和埃及。除主体政权外其余占领的地区由成吉思汗的子孙分封统治,也就是四大汗国。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定都上都。1278年迁都燕京,称大都。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元朝统一中国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率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元惠宗北逃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1402年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许多部属,后人按照所居地域逐渐形成为三大部分,即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的蒙古人称为漠南蒙古,亦即科尔沁部;分布在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称为漠北蒙古,亦即喀尔喀部,又称喀尔喀蒙古;分布在新疆、青海和甘肃一带的蒙古称为漠西蒙古,亦即卫拉特部,也称为厄鲁特(额鲁特)蒙古,明朝称瓦剌。

(三)1125年辽朝被从前其下属女真人的金朝击败,耶律大石收拢残部西迁中亚建立西辽。此时大兴安岭以东的东北地区归女真人的金朝,而蒙古草原依然是的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的部落。13世纪初蒙古人逐渐强盛,并在蒙古尼伦的乞颜部首领铁木真带领下于1206年最终成功消灭各部,并建立大蒙古国,作为蒙古族历史的正式开始。1196年—1204年铁木真陆续征服塔塔尔部、泰赤乌部、蔑儿乞部、乃蛮部、克烈部等诸说突厥语的游牧部落,并且在1204年使汪古部归顺,并于1206年在蒙古地区建立“大蒙古国”。大蒙古国很快占领蒙古地区,并四处出征,后来发动数次侵略战争。1211年—1216年重创金国,1217年—1229年继续侵攻金国,1205年—1227年间七次入侵西夏而最终彻底灭亡西夏,1218年灭西辽之后在1219年底—1223年侵灭花剌子模帝国和高加索诸国和基辅罗斯诸国,后返回灭西夏。1231年入侵高丽,1234年3月9日彻底灭亡金朝,在历代大汗的努力之下发展成为横跨欧亚的大蒙古国。1271年蒙古帝国黄金家族的拖雷的四子忽必烈在中国地区建立大元帝国,当时蒙古人称之为大元大蒙古国。在此前后蒙古帝国分裂成若干互不隶属的四大汗国,其中大元帝国(拖雷汗国)具有全蒙古宗主国意义上的地位,蒙古高原地区隶属大元帝国治下。明代蒙古史是蒙古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国内研究落后于国外(特别是日本),日本学者和田清《东亚史研究·蒙古篇》奠定明代蒙古史框架。明朝成立后元朝残余势力退回岭北,戈壁沙漠北部是蒙古人北元和1388年北元覆亡之后而分裂出来的鞑靼、瓦剌和兀良哈的活动范围,南部则是明军对抗北元的前线。15世纪末东部蒙古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实现“中兴”。1572年蒙古首领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订立的藩属关系,阿勒坦汗被奉为“顺义王”。明政府于万历年间赐汉名“归化”,意思是蒙古族归顺,服从明朝廷的统治。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蒙古卫所40多处,各卫所长官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明朝自建国初始就把对蒙古的战争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朱元璋、朱棣时期设置军事重镇和修建明长城。朱棣先后发动五次亲征,把蒙古势力赶到大漠边上,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蒙古人对明朝北方边境的威胁。明朝中期以后蒙古的不同部属先后对明朝的西北边境发动持续的入侵和袭扰,并在嘉靖年间达到最高潮。1449年瓦剌部落的也先大举进犯边境,明英宗朱祁镇率军亲征,在土木堡兵败被俘,明军伤亡惨重,史称“土木堡之变”。1550年以俺答汗为主的鞑靼人大举进攻明朝,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安定门下,史称“庚戌之变”,此后明朝和蒙古各部落之间时战时和。

(四)到了1571年明朝政府迫于对己不利的严峻形势,与漠南蒙古右翼达成“隆庆和议”,首领俺答汗被封为顺义王。漠南蒙古右翼对明朝俯首称臣,双方之间开始正常的政治交往和经济贸易,使得明朝的西北边境得到了较长时间的安宁。与此同时明朝政府在“隆庆和议”之后根据漠南蒙古势力左、右翼格局的形成,从战略上考虑对蒙古左翼实行“拒贡”政策,这一政策措施使得蒙古左翼对明朝辽东(今东北辽宁一带)边境地区的入侵袭扰加剧。明朝政府于万历年间开始逐步改变对蒙古左翼的“拒贡”政策,并以变通的方式与之实现互市贸易,同时对蒙古右翼的政策进行战略性微调,以期进一步巩固与蒙古右翼的贸易关系。1624年蒙古科尔沁部首先成为后金的藩属,1636年皇太极征服察哈尔部并改国号为清。而后清朝降服蒙古各部,平定准噶尔部叛乱。1771年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内附,此时蒙古除布里雅特、卡尔梅克等由俄罗斯统治外,其余各部均纳入清朝版图。其中1660年库伦活佛作出的归附清朝,不归附沙皇俄国的政策,影响蒙古政治格局数百年。1733年漠北蒙古(今蒙古国)由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为省级行政区,也就是外蒙古。1761年置库伦办事大臣,土谢图汗部与车臣汗部民政事务改由库伦办事大臣管理。同年置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科布多地方,此后乌里雅苏台将军仍监管赛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二部民事与唐努乌梁海事务,并统辖喀尔喀四部、唐努乌梁海与科布多各路蒙古兵。1618年后金首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1626年努尔哈赤与漠南蒙古科尔沁部结盟。努尔哈赤死后其清太宗皇太极统一漠南诸部,获元朝传国玉玺后于1636年建立大清国,并最终消灭南明,征服全中国。其间塞外的蒙古诸部有的与清朝统治者联盟、联姻,如科尔沁部;有的则被清朝征服,如喀尔喀部、和硕特部、卫拉特部、察哈尔部、准噶尔部。最终当时整个东亚地区的蒙古部落隶属于清朝的治下,清代将蒙古分为设官治理的内属蒙古和由札萨克世袭统治的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称之为外札萨克蒙古(漠南蒙古十六盟)和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喀尔喀蒙古、漠西蒙古),其中前者成为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部分,清代后期的官方文书中出现内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内蒙古一词指内札萨克蒙古49旗,外蒙古则指喀尔喀4部(有时也包括科布多和唐努乌梁海)。清亡之后喀尔喀蒙古走向独立,而内蒙古则在中华民国的统治下分属于兴安省、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宁夏省,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设内蒙古自治区。清朝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盟由各部定期会盟而形成的机构,旗是分解原来的部落而组成,盟旗中地位最高是各旗札萨克与藏传佛教的呼图克图。1911年12月28日外蒙古宣布“独立”,沙俄以蒙古保护者自居。

(五)清帝退位后北洋政府继续与沙俄谈判,于1915年6月7日签订《中俄蒙协约》,勉强保住在法律意义上对外蒙古的主权。1919年夏蒙古以哲布尊丹巴为首的封建上层与中国北洋政府开始关于取消“自治”的谈判,11月外蒙古“自治”政府撤销并呈请恢复旧制,中国政府同意这一请求,宣布中俄之间关于外蒙古自治的文件无效,册封哲布尊丹巴为博格多汗,并派西北守边使徐树铮率军进入外蒙古,恢复领土主权。直皖战争发生后徐军主力从蒙古调回关内参加军阀混战,只在库伦及其以北蒙俄边境上的买卖城(今阿勒坦布拉格)留驻少量兵力。1921年2月3日温甘伦的部队击溃中国驻军,占领库伦,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登上“蒙古皇帝”的宝座,成立所谓的“自治政府”。7月10日在库伦以哲布尊丹巴为皇帝的蒙古君主立宪政府正式成立并宣布独立,1924年中国政府与苏俄政府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仍规定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享有领土主权。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个月后蒙古取消君主立宪政体,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之后蒙古诸部中有亲俄罗斯帝国、苏俄的,有主张独立运动的,也有主张继续留在中华民国之内的。几经反复,最终一部分在1944年并入苏联,一部分建立蒙古国,一部分成为中国的内蒙古。1911年库伦活佛博格多格根宣布外蒙古独立,1915年签订《中俄蒙协约》,1919年徐树铮率军占领外蒙古,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建立“人民革命政权”。1924年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伦,改城名为乌兰巴托。1937年在霍尔洛·乔巴山的领导下蒙古爆发大镇压,党和政府、军队、僧人当中有两到三万人被杀,占当时外蒙古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为联合国成员国,苏联解体以后蒙古国于1992年2月12日放弃社会主义,推行多党制和总统制民主,实行议会制。新宪法当日生效,国名改称为“蒙古国”。1945年8月14日国民政府接受雅尔塔秘密协定条件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央政府会根据公民投票结果决定外蒙古是否独立。10月20日外蒙古人民在外蒙当局与苏联的监视和控制下进行公民投票,结果显示97.8%的公民赞成外蒙古独立,国民政府于1946年1月5日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1952年蒋介石认为苏联阻挠其在满洲恢复主权的努力,并在国共内战中援助中国共产党,因而违反条约,向联合国控告苏联,联合国大会以25票赞成、9票反对、24票弃权通过五〇五号决议案谴责苏联。1953年蒋介石政权废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拒绝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蒋介石政权曾在1955年否决蒙古加入联合国,但为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在美国和非洲法语系的十一个会员国的压力下蒋介石政权停止阻挡蒙古,最终蒙古在1961年加入联合国。

(六)在外蒙古独立的过程中内蒙古一直在中华民国的统治下,被分为察哈尔省、热河、兴安省、绥远省、宁夏省等若干个省。抗日战争期间的1933年起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曾被日军占领,德王为首的一些人与日本人合作,成立“蒙疆联合自治政府”等机构,管理内蒙古地区。1945年苏联红军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军队根据雅尔塔会议决议出兵打击日军,占领内蒙古。1947年5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兴安盟乌兰浩特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1954年与绥远省合并,首府迁移到归化城(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现辖9地级市、3盟,共计21市辖区、11县级市、17县、49旗、3自治旗,首府为呼和浩特。1949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建立外交关系,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主权地位。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与苏联交涉,试图拒绝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地位,被苏联拒绝。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1990年中蒙发表联合公报,1994年修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并签订《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中蒙友好互助条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友好互助条约》的简称,1960年5月31日中蒙两国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签订,同年10月12日生效。中蒙友好互助条约的签订增强中蒙两国的友谊,对促进亚洲及世界和平有着积极意义。1949年10月16日蒙古与中国建交,1960年5月31日在乌兰巴托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同年10月12日生效。1989年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后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发展顺利,1994年4月29日两国在乌兰巴托修订并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中蒙两国边界线长4710公里,两国于1949年10月16日建立外交关系。中蒙建交60多年来两国关系虽经历过一些曲折,但睦邻友好始终是主流,尤其是近20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成果显著。1994年双方重新签署《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奠定政治、法律基础。蒙古人民党于1921年3月1日成立,1925年3月改称蒙古人民革命党,1997年2月该党召开的二十二大确定党的性质为“民族民主主义性质的中左翼政党”,理论基础为“民主社会主义思想”。2007年10月该党召开二十五大,通过党章修正案,决定保留党章中“党主席兼任总理”的规定。2010年11月召开二十六大,恢复党名为人民党,选举由31人组成的领导委员会,党员约22万名。2010年11月当时的“蒙古人民革命党”代表大会决定将党的名称恢复为建党初期名称“蒙古人民党”,前党主席恩赫巴亚尔表示反对,并于2011年在蒙古国最高法院注册政党“蒙古人民革命党”,恩赫巴亚尔当选为党主席。

(七)蒙古人民军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1921年3月1日成立。蒙古人民军的前身是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领导的牧民游击队,1921年3月1日召开的蒙古人民党一大决定合并全部游击队,并建立武装力量的领导机构——蒙古人民革命军司令部。苏赫巴托尔为总司令,乔巴山为政治委员。3月13日开会决定把游击队改编为正规军,当时蒙古人民军有400多人,编成4个团。1921年3月18日蒙古人民革命军解放买卖城(南恰克图现名阿勒拉坦布拉格),从此将3月18日定为蒙古人民军建军节。1921年末将原来团改为骑兵旅,实行旅团制。同时政府宣布法令,在18到25岁的男子中实行义务兵役制。1924—1934年间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空军、炮兵、坦克和通讯等军兵种,1935—1936年蒙古人民军在苏联红军帮助下先后击退日本帝国主义对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边界的侵犯。1939年5月又击退日军的侵犯,8月蒙苏联军对日本侵略者发起全线进攻,击毙击伤日伪军5.5万多名。1945年8月10日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蒙军大规模裁减,至1960年兵力已不足1万人,比1945年减少近80%,国防开支比重由当时占全国总预算的44.4%下降到2.9%。以后又扩充军队,到1964年总兵力为1.4万至1.5万人。1972年蒙军总数已达4.7万人,其中陆军2.8万人、空军1000人、公安部队1.8万人。1963年起蒙古政府同意苏军长期驻扎,1963年7月苏蒙签订《关于苏联帮助蒙古加强南部边界的防务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时大量苏军进驻蒙古国,在蒙古国各地构筑军事基地、军事设施。蒙军作战部队营以上、边防总队以上都驻有苏军顾问,从军事训练、条令条例到纪律制度完全和苏军一样,蒙军装备完全是苏式的。蒙古人民军的最高统帅是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主席,国家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国防会议。蒙古人民军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国防部,下设有总参谋部、政治部、干部部、后勤部、军训部、陆军部、空军处等单位。1990年3月苏联政府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达成协议,驻蒙古的苏军将在1992年全部撤出蒙古国领土,主要作战部队将在1991年全部撤出蒙古国领土,保障撤离物资的部队将在1992年全部撤出蒙古国领土。1992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更改国名为蒙古国,依照《蒙古国宪法》时蒙古国总统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1996年起实施文职国防部长制,改由文职人员担任国防部长,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独立于蒙古国国防部。蒙古国实行义务兵役制,1998年起增加替代、合同兵役及抵偿服役制。1992年起服役期改成一年,1997年起武装力量组织结构调整,编制从师-团制转为旅-营制,2008年蒙古人民军的总兵力共2万人。蒙古国宪法为蒙古国制定的宪法,序言声明:“我们蒙古人民以巩固国家的独立、主权,崇尚人权、自由、正义和国家统一,珍惜和继承立国典章、历史与文化传统,尊重人类文明成果,在我国建立和发展人道的、公民民主的社会为崇高目标,谨向大众宣布蒙古国宪法。”

(八)蒙古历史上共产生过四部宪法,1911年外蒙古独立,成立大蒙古国。1915年《中俄蒙协约》签订,外蒙古在中华民国内实行自治,中华民国享有对外蒙古的宗主权。1919年中华民国派徐树铮率军占领京都库伦,外蒙古被迫取消自治。1921年外蒙古再次宣布独立,成立君主立宪制的蒙古人民革命政府。1924年6月3日蒙古废除君主立宪制,同年8月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蒙古人民共和国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总路线。1924年11月26日在库伦举行国家大呼拉尔第一次会议,通过蒙古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蒙古人民共和国宪法》,宣布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将首都京都库伦更名为乌兰巴托。1940年6月国家大呼拉尔第八次会议,通过蒙古历史上的第二部宪法《蒙古人民共和国宪法》。1945年2月苏联、美国、英国签订《雅尔塔协定》,规定:“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并将其作为苏联对日本作战的条件之一。”1945年8月经过公民投票之后蒙古正式宣布从中国脱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1946年1月正式承认蒙古独立,1951年2月大人民呼拉尔举行第一次选举。大人民呼拉尔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政权机关,大人民呼拉尔的代表由公民按地区选举,它行使国家的立法权,选举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大人民呼拉尔闭会期间其职权由主席团行使。1960年7月6日第四届大人民呼拉尔第一次会议通过蒙古历史上的第三部宪法《蒙古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后经多次修改。该宪法共有10章94条,其中规定:蒙古人民共和国是工人、合作化阿拉特(农牧民)和劳动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国家,基础是工人阶级同合作化阿拉特的联盟;蒙古人民革命党是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大人民呼拉尔行使立法权和国家的一切权力,这些权力包括:批准和修改宪法;制定法律;制定内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措施;选举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组成部长会议(国家权力的最高执行机关,对大人民呼拉尔及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团负责);批准成立、撤销、组成各部和其他主管机关;选举组成蒙古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任命国家检察长。从第十届大人民呼拉尔起每届大人民呼拉尔的任期由四年延长为五年。1989年12月蒙古人民共和国首个反对派组织“蒙古民主联盟”成立,随后十多个反对派组织先后成立,它们组织集会、游行、绝食,要求蒙古人民革命党和政府集体辞职、解散大人民呼拉尔,修改宪法、实行多党制和议会制等等。蒙古人民革命党遂提前召开中央全会和大人民呼拉尔会议,彻底改组党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将党和国家领导人全部撤换,取消宪法内有关蒙古人民革命党的领导作用的条款。

(九)1990年5月蒙古人民共和国颁布《政党法》,使反对党获得合法化。1991年1月通过《政党法》的修正案,要求各单位的蒙古人民革命党组织必须在1991年7月1日之前解散,党员编入所居住地区的街道支部。1990年7月蒙古历史上的第一次多党选举举行,蒙古人民革命党获胜,继续为执政党。1990年3月第十一届大人民呼拉尔第八次会议决定设立“总统”职位,故对《蒙古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条款进行修改。1990年9月3日蒙古第一次直接总统选举举行,蒙古人民共和国选出首位总统彭萨勒玛·奥其尔巴特。1992年1月13日通过,同年2月12日生效的《蒙古国宪法》是蒙古历史上第四部宪法。根据该宪法,自1992年2月12日起蒙古的国名改为“蒙古国”,宪法确定蒙古国实行设有总统的议会制。宪法规定:蒙古国是独立主权的共和国,崇高目标是在国内建立人道主义的公民民主社会;在未颁布法律的情况下禁止外国军事力量驻扎于蒙古国领土;国家承认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切形式;国家尊重宗教,宗教崇尚国家;公民有信仰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宪法生效后彭萨勒玛·奥其尔巴特继续担任蒙古国总统,1997年5月18日蒙古第二次直接总统选举举行,蒙古人民革命党总统候选人那楚克·巴嘎班迪当选为第二任总统,这是《蒙古国宪法》生效后首次举行的总统选举。蒙古国地处东北亚,是世界第二大内陆国家,国土面积共156.65万平方公里。北与俄罗斯,东、南、西与中国接壤,中蒙两国边境线长达4710公里。蒙古国地质结构复杂,山脉多系火山岩构成,土层较厚,基岩裸露。土壤种类以栗钙土和盐咸土为主,北部有冻土层,从北至南大体为高山草地、原始森林草原、草原和戈壁荒漠等6大植被带。蒙古国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海拔最高点为4653米(乃拉姆达勒峰),最低点为553米(呼赫湖),平均海拔为1580米。山地面积为77.7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戈壁沙漠面积为40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湖泊面积为1.6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蒙古国主要山脉有:阿尔泰山,位于蒙古国西部,平均海拔3000米,西北-东南走向;杭爱山,位于蒙古国中部,平均海拔3000米,西北东南走向;肯特山(蒙古人尊为圣山),位于蒙古国东部,平均海拔2000米,东北西南走向。蒙古国以“蓝天之国”而闻名于世,一年有三分之二时间阳光明媚,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蒙古国冬季漫长严寒、气候干燥,常有暴风雪,是亚欧大陆“寒潮”发源地之一,最低气温可至-40摄氏度(最低曾达到-60摄氏度);夏季短暂干热,最高气温可达38摄氏度(最高曾达到45摄氏度),早晚温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均降水量为250毫米,气候较干燥,蒙古国供暖季为每年9月15日至次年5月15日。蒙古国境内有河流3800条,总长度达6.7万千米,有3500个湖泊、7000多处泉眼。河流大部分分布在北部、中部地区,主要有色楞格河、鄂尔浑河、克鲁伦河和科布多河等50多条。湖泊大多分布在西北地区,主要有乌布苏湖、库苏古尔湖、吉尔吉斯湖和哈拉乌苏湖。

(十)蒙古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目前蒙境内已探明80多种矿产和6000多个矿点,煤炭、铜、金矿储量居世界前列,目前蒙古国已探明煤炭蕴藏量约1620亿吨、铜约3600万吨、铁约20亿吨、磷约2亿吨、黄金约3000吨、石油约15亿桶。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供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目前尚有部分矿藏仍处于转让、勘探、建设阶段。大型矿藏有额尔登特铜矿、奥云陶勒盖铜矿、塔温陶勒盖煤矿等,目前主要有来自加拿大、中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企业在蒙古国投资矿产资源开采。蒙古国植被由北部西伯利亚针叶林和南部的中亚草原、荒漠组成,高等种子植物有103科596属2251种,苔藓植物有40科119属293种,地衣植物有30科70属570种,蘑菇有12科34属218种,药用植物有52科154属574种,其中植物主要有蒙古茅草、科尔金斯基茅草、戈尔嘎诺夫旋花、格鲁保夫针叶棘豆、胡杨、山川柳、沙枣、菖蒲、芨芨草、看麦娘等。野生动物约有60种哺乳类、50多种鱼类、90种鸟类,动物主要有旱獭、野驴、野马、角鹿、戈壁熊、野骆驼、羚羊、野山羊、母盘羊、黑尾黄羊、麝、豹、海狸、水獭、貂、密鼠、鹫、鸿、鹈鹕、雪鸡、野鸡、皂雕、猫头鹰、枭、啄木鸟等。蒙古国行政区划划分为首都乌兰巴托和21个省,分别为后杭爱省、巴彦乌勒盖省、巴彦洪格尔省、布尔干省、戈壁阿尔泰省、东戈壁省、东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爱省、南戈壁省、苏赫巴托尔省、色楞格省、中央省、乌布苏省、科布多省、库苏古尔省、肯特省、鄂尔浑省、达尔汗乌勒省和戈壁苏木贝尔省,全国共有331个县和1681个自然村。蒙古国首都为乌兰巴托市,是全国最大城市。常住人口约150万,平均气温为1.6℃。乌兰巴托市位于蒙古国中北部、图拉河畔,与中央省、肯特省、色楞格省的10多个县接壤。乌兰巴托市是具有近四百年历史的古都,历史上曾被称为“库伦”、“大库伦”等。乌兰巴托市是蒙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中心,全国人口近半数均居住在该市。乌兰巴托市设有首都公民代表大会(市议会)和首都市政府,全市共下设9个行政区。蒙古国其他主要的城市有额尔登特市、达尔汗市等,额尔登市系蒙古国第二大城市,主要产业为矿产业。蒙古国简称蒙古,国名释义为“永不熄灭的火”。蒙古国地广人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口密度约每平方公里2人。蒙古总人口数为340万人,蒙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蒙古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3.8%。蒙古国人口分布较不均衡,全国近半数人口居住在首都乌兰巴托市,乌兰巴托市人口近150万人,蒙古国其他主要人口集中城市还包括达尔汗、额尔登特等。喀尔喀蒙古族约占蒙古国人口的80%,此外还有哈萨克族、杜尔伯族等少数民族。

(十二)现行宪法于1992年1月通过,同年2月12日起生效。宪法规定:蒙古国是独立自主的共和国;视在本国建立人道的公民民主社会为崇高目标;在未颁布法律的情况下禁止外国军事力量驻扎蒙古国境内和通过蒙古国领土;国家承认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一切形式;国家尊重宗教,宗教崇尚国家,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和原则,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根据该宪法时改国名为“蒙古国”,实行议会制。国家大呼拉尔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国家大呼拉尔可提议讨论内外政策的任何问题,并将以下问题置于自己特别权力之内予以解决:批准、增补和修改法律;确定内外政策基础;宣布总统和国家大呼拉尔及其成员选举日期;决定和更换国家大呼拉尔常设委员会;颁布总统当选并承认其权力的法律;罢免总统;任免总理及政府成员;决定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组成及权限;决定赦免等。国家大呼拉尔为一院制议会,其成员由蒙古国公民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直接或间接选出,任期四年。蒙古政府是国家权力最高执行机关,政府成员由国家大呼拉尔任命。法院行使司法权,由最高法院和各级地方法院构成,检察机构由总检察署和各级地方检察署构成,实行多党制。主要产业包括矿业、农牧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1997年7月政府通过“1997-2000年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目标是使私营经济成份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地下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80多种矿产,全国森林覆盖率约8%。畜牧业是蒙古国的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蒙古国加工业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原料来源。蒙古国地广人稀,冬季持续时间较长,畜牧业生产仍以自然放养为主,现阶段仍难以实现大规模、现代化生产,受自然气候和牲畜影响较大,蒙古国牲畜存栏量共计约6710万头。农业(主要指种植业)并非蒙古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关系国计民生,历来受到政府的重视。农业从业人口6万余人,产值约占农牧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土豆、白菜、萝卜、葱头、大蒜、油菜等。矿业产值占工业总值的70.3%,加工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值的21.2%,水电暖供应等行业产值占工业总值的7.2%。矿业是蒙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矿业产值占工业总值的71.6%,矿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比超过70%。蒙古国经济基础差,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矿业,并受制于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超过80%的外资都投入矿业领域。随着国际矿产品特别是煤炭价格走低,蒙古国外贸出口和外国投资在短期内缺乏增长动力。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部分大矿储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因蒙古国在地质勘探方面缺乏专业队伍,技术装备落后,地质勘探水平总体较低。蒙古国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水电资源匮乏,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矿产业的发展。

(十三)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部分大矿储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蒙古国已进行开采且出口产品的大中型矿主要有奥尤陶勒盖铜金矿、塔温陶勒盖煤矿、额尔登特铜钼矿、那林苏海特煤矿、巴嘎诺尔煤矿、图木尔廷敖包锌矿、塔木察格油田等。蒙古国工业起步较晚,除采矿业和燃料动力工业外以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在蒙古国工业部门中占有一定地位,此外还有部分基础性矿产加工业。近年来政府正逐步增加对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较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居民数量急剧增加,人口已接近全国一半,城市住宅刚性需求迅速增加,住宅建设与销售市场逐渐兴起,建材需求趋旺,建材生产随之大幅增长。蒙古国人少,地域辽阔,自然风貌保持良好,是世界上少数保留游牧文化的国家之一,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每年6-8月期间是蒙古国旅游旺季,外国游客中中国公民占25.9%,来自俄罗斯、韩国、美国的公民分别占到46.3%、8.2%、2.1%。蒙古国内金融市场规模较小,蒙古国中央银行是蒙古银行,蒙古国最大的4家商业银行分别是汗银行、郭勒蒙特银行、贸易发展银行、哈斯银行。蒙古国保险市场有15家非寿险公司和1家寿险公司,较大的保险公司有MIG保险公司、Bodi保险公司、Ard保险公司、Tenger保险公司以及Soyombo保险公司等。蒙古国证券市场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蒙古国证券交易所是蒙古国唯一的证券交易市场,成立于1991年,蒙古国证券交易所前10大上市公司分别为APU、TAVAN TOGGOL、BERKH UUL、SHIVEE OVOO、SHARIIN GOL、BAGANUUR、GOBI、UB BANK、SUU公司。实行经济开放政策,近年来积极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出口主要为矿产品、纺织品和畜产品等,其中煤炭出口在出口额中占有很大比重,主要贸易伙伴为中国、俄罗斯、欧盟、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等。蒙古国外贸结构较为单一,矿产品占蒙古国总出口比重超过七成,蒙古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矿产品、纺织品、生皮、熟皮、畜毛及其制品、珍珠、宝石、贵金属、文化用品等。蒙古国国内制造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除畜牧产品外其他各类生活和生产材料均依赖进口,蒙古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商品及零配件、能源产品、公路、航空及水路运输工具及其零件、纺织品、化学及化工产品、植物产品及食品、钢材及其制品等。蒙古吸收的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建筑、矿产重工业等行业,中国是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主要的投资来源地,来自中国的投资占蒙古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近三成,除中国外新加坡、荷兰、韩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卢森堡等国家也是蒙古国主要投资来源地,外国公司在蒙古国主要投资领域有地质矿产勘探开采(包括石油)、房地产开发、贸易、餐饮等行业。

(十四)蒙古国的官方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当地居民有95%的人使用,文字为斯拉夫蒙古语。由于历史原因,蒙古国于1946年废弃回鹘式蒙古文,开始使用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创制的新蒙文,也就是西里尔蒙古文,从2010年起蒙古国开始扩大使用传统蒙古文。蒙古国居民主要信奉喇嘛教,根据《国家与寺庙关系法》时喇嘛教为国教,还有一些居民信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蒙古国饮食文化受俄罗斯的影响,进餐厅前需在门前脱去外套以示礼貌,吃饭中不得大声喧哗,男士需为女士拉椅子先行入席,菜品多西化。蒙古人忌讳别人触摸自己的头部和帽子,向别人递交东西要用右手,以示尊敬。与客人正式会面或共同进餐要衣着整洁,男士应着西装打领带,女士应化妆并佩戴首饰,送客人离开时主人不必出门。节日:1月1日新年;藏历初一、初二白月节(春节);3月8日妇女节;3月18日军人节;6月1日母婴节;7月11-13日国庆节那达慕;11月26日共和国成立日。每周六、日为公休日,2012年起增设成吉思汗出生日为蒙古“荣耀日”。蒙古国居民重视过节,除法定节假日外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期间也会举行相应庆祝活动,节日气氛浓厚。蒙古国武装力量由国防部和公安部两个系统组成,国防部辖下有作战部队、通信部队、航空部队和各省军事处、乌兰巴托和达尔汗两个卫戍区军事院校等,公安部下辖边防部队、各省公安处等。地面部队拥有650多辆战车、约100辆自行火炮、800多辆步兵战车和装甲运兵车、450门可移动式防空武器、1000门以上的大炮和迫击炮及其他军事装备,空中部队有米格-21战机、Mi-24武装直升机等。蒙古人民军于1921年3月18日创建,总统兼任武装力量总司令。1996年起实行文职国防部长制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独立于国防部。实行义务兵役制,1997年开始对武装力量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其编制体制由师-团制转入旅-营制。1998年起增加替代、合同兵役和抵偿服役制,1992年起服役期改为一年,总兵力约1.4万人。蒙古人民军军衔分4等11级,即元帅、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3级(大尉、上尉、中尉);准尉军衔设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士兵军衔分军士和兵两等;军士设上士、中士、下士;兵设上等兵、列兵。蒙古国除了保持与俄罗斯的传统军事交流外还重视和美国、印度、北约等国家(或军事实体)进行边防务合作,2003年蒙古国与美国举行第一次“可汗探索”双边军演,2006年以来“可汗探索”演习扩展为多国演习。2005年蒙古人民军参与北约在科索沃的维和任务,2009年8月15日“可汗探索-2009”多国维和军事演习在乌兰巴托以西65千米的蒙古国武装力量培训中心拉开帷幕,来自蒙古国、美国、印度、韩国和柬埔寨的700多名士兵参演。

(十五)2010年3月29日北约正式宣布蒙古国为第45个向阿富汗派兵的国家,4月23日蒙古国还应邀参与北约外长峰会。2012年蒙古国派遣维和部队赴南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2012年3月蒙古国与北约建立“全球伙伴关系”,11月蒙古国加入欧安组织,成为该组织第57个成员国。蒙古国国内公路主要分为三类:国家级公路(包括连接首都与各省会之间、各省会之间、国家边境口岸和中央居住区的公路)、地方公路、单位自用路。蒙古国公路总里程约11.9万公里,其中铺装公路约1.1万公里。蒙古国分别同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设有多个边境口岸,公路连结和通关较为便捷,目前中蒙两国共有13个公路口岸。蒙古国境内现只有两条铁路,一条为乌兰巴托铁路,另一条为自乔巴山向北至蒙俄边境口岸铁路,两条铁路总里程共计1811公里。蒙古境内现有铁路均使用俄罗斯标准的1520mm宽轨铁轨,不能直接同中国境内1435mm标轨铁路对接,需进行车厢换装。蒙古国主要航空公司包括Mongolian Airlines(МIАТ)、Air Mongolia、Hunnu Air等,现运营首都乌兰巴托至额尔登特、乔巴山、奥尤陶勒盖、科布多等省会及主要城市的国内航线,和乌兰巴托至北京、呼和浩特、香港、泰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际航线。位于首都乌兰巴托市西南方向的成吉思汗国际机场现为蒙古国最大的机场,目前蒙古国已启动建设新国际机场,新机场位于中央省色尔格楞县,距乌兰巴托市市区约50公里。蒙古国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发展相对滞后。蒙古国教育与科技部下辖多所大学,同时检查和指导全国各省、市教育局、教育单位、教育科研单位的工作。全国有全日制普通教育学校751所、63所专业培训中心,全国共有高校113所,其中国立高校16所、私立高校92所。蒙古国现在实行“6+4+2”的教育体制,目前蒙古国有927所幼儿园和763所中小学,实行国家普及免费普通教育制。1994年1月起蒙古国实行《医疗保险法》,医保有强制和自愿两种形式,公民也可购买多重保险。强制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对象为蒙古国全体公民,自愿保险对象主要包括外国公民和无国籍人士等群体,目前蒙古国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基本覆盖全民。蒙古国医疗卫生占财政支出比重为5.6%,人均医疗卫生支出24.4万图,,蒙古国公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0.19岁,其中蒙古国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5.78岁,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66.11岁。呼吸道疾病现是蒙古最主要疾病之一,除冬季季节性流感外蒙古国目前未出现其他流行性疾病。蒙古国电信业发展很不平衡,在首都及几个大城市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宽带及相关业务相对普及,但在偏远地区中很多地方通讯网络仍未覆盖。通讯业是蒙古国增长速度较快的行业,固定电话网线共16万条,有线电视用户共74.8万,移动电话用户共436万,永久互联网用户共45万。

(十六)移动互联成为蒙古移动产业的增长点,在拉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逐渐发挥重要作用。蒙古国主要的电信供应商包括:Mobicom、Gmobile、Skytel、Unitel和MongoliaTelecom。蒙古国虽然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但国内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较为落后,很多发电机组设备仍沿用前苏联时期建造。目前蒙古国尚不能满足国内电力自给自足,国内电力供应达到80%,其余20%电力需从中国和俄罗斯进口,蒙古国电力装机容量110万千瓦。全国电力供应中煤电占85%、风力发电占5%、柴油发电占7%、水利发电占2%、可再生能源占0.62%,其中国内电力供应占80%、进口电力占20%。蒙古国家大呼拉尔1994年通过的《蒙古国对外政策构想》规定蒙古奉行开放、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强调同俄罗斯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是蒙古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主张同中俄均衡交往,发展广泛的睦邻合作,同时重视发展同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亚太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友好关系与合作。2011年蒙古国家大呼拉尔通过新《对外政策构想》,将“开放、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拓展为“爱好和平、开放、独立、多支点的外交政策”,强调对外政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明确对外政策首要任务是发展同俄、中两大邻国友好关系,并将“第三邻国”政策列入构想,发展同美、日、欧盟、印度、韩国、土耳其等西方国家和联盟的关系。2004年蒙古成为上海合作组织首个观察员国,2012年3月蒙与北约建立“全球伙伴关系”。11月蒙古加入欧安组织,成为该组织第57个成员国。1949年10月16日蒙古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960年双方签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1962年签订《边界条约》。1990年中蒙双方发表联合公报,1994年修订《中蒙友好互助条约》,并在此基础上签订《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1998年12月巴嘎班迪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阐明21世纪两国关系发展方针的《中蒙联合声明》。1951年中蒙两国建立贸易关系,1989年两国政府成立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委员会,迄今已举行十六次会议。1991年两国政府签订新的贸易协定,以现汇贸易取代政府间记账贸易,同年两国政府签署投资保护协定。近年两国互利合作不断扩大,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蒙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中蒙两国于1951年起建立文化联系,1994年双方签署《中蒙文化合作协定》。近年来根据中蒙两国政府文化交流计划,两国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双方设有中蒙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迄已举办2次会议。中蒙两国教育交流始于1952年,多年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顺利。两国领事关系不断发展,1986年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中蒙领事条约》。1990年双方建立领事磋商机制,迄今已举行22轮磋商。1990年蒙古恢复驻中国呼和浩特总领馆,1996年蒙古驻呼和浩特总领馆驻二连浩特办公室正式办公。1921年11月5日蒙古与苏联建交,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苏联与蒙古的外交关系,1987年1月27日蒙古与美国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