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舌蜥入坑指南 | 巨型蓝舌蜥


「 这篇物种介绍最初成稿在 4 年前,本次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时隔 4 年,蓝舌除了关注度越来越高,以及出现了很多澳系基因外,其他方面进展微乎其微。」by 达叔

巨型蓝舌蜥 Tiliqua gigas
科:Scincidae 石龙子科
属:Tiliqua 巨柔蜥属
分布:新几内亚,苏拉威西岛及周边岛屿
长度:50 ~ 65 厘米
寿命:约 15 到 20 年
适宜温度:25 ~ 32 度
适宜湿度:约 40% ~ 50%
生活习性:日行性,主要在清晨和黄昏时活动,地栖
保育级别:非公约物种
对这个物种的称呼更多的可能是印尼蓝舌,其实 Tiliqua gigas 的中文名叫巨型蓝舌蜥。而印尼蓝舌这个名字是巨型蓝舌蜥下的一个亚种名,除了它,巨型蓝舌蜥还包括马老奇蓝舌和凯岛蓝舌。另一种哈马黑拉蓝舌则是印尼蓝舌的地域种,当然也是同种。
这四种再加上伊利安蓝舌和坦宁巴蓝舌,因为栖息地都在印尼及其附近地区,被称为印尼系蓝舌;而北部、东部、中部等等就被分为澳系蓝舌。(这种以地区区分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上并不严谨,但对我等以饲养为目的的人来说,非常有用,这意味着人工饲养方法可以借鉴同一个地域系列的其他物种)
而本文我们就聊巨型蓝舌蜥。(亚种地域种后文细说)
「 新手该选择哪种蜥蜴?」
「 鬃狮蜥、豹纹守宫、蓝舌」
为什么蓝舌是首推的新手蜥蜴?蜥蜴都是蜥蜴,但作为宠物,各自有各自的不同:有的物种胜在皮囊,像孔雀针蜥;有的胜在特性,像伞蜥;有的体型胜出,像犀牛蜥;而蓝舌就凭借顶尖的宠物性。

它的原种体色为浅棕体色杂深色斜纹(这里主要指印尼蓝舌),又一定的个体差异。但这种保守的配色,在一众蜥蜴爬宠中只能算中规中矩的水平。加上现在变异种价格非常高昂,可见一段时间内这都不是一种靠颜值吸引人的物种。
蓝舌的体态比较滑稽,头部宽大咬合力强,躯干粗壮,配上四只小短腿。移动姿势全然没有其他中大型蜥蜴的虎步龙骧,就像一根长腿的大号香肠“拖地而行”。
当它们感到恐惧或者领土被侵犯时,会发出“嘶嘶”的声音,吐出蓝色的舌头,吓唬对方。但也就这两招花架子,如果还搞不定对手,就会识趣的跑掉。

巨型蓝舌蜥雌雄分辨非常困难。
幼体阶段,外观没有明显区别;亚成体时,区别开始显现,雄性会变得瘦长,雌性体态丰腴,尾巴更显短粗。俯视头部,雄性更显三角,雌性相反。但外观上的区别并不绝对,也有头部呈明显大三角形的雌性个体。

更准确的办法是观察性器官,蓝舌石龙子在排便和排尿的时候会翘起尾巴露出生殖器,雄性会看到两侧各有一个小蘑菇,而且会有精液排出,雌性则什么也没有。这种方法很准,但需要在日常饲养中的细致观察。【肆养_频道(B站)上有大神对雌雄的说明视频】
「 三种饲养方法 」
印尼系蓝舌蜥栖息于热带地区,和澳洲远亲一比,它们需要丰富的日照更高的温湿度。

印尼系蓝舌蜥行动多集中在白天,偶尔溜会达出来享受下 UVB 射线,但比鬃狮蜥王者蜥这类更日行物种来说,晒太阳的时长要少很多。
温湿度在爬宠中都在中等水平:适宜温度 25 ~ 32 度之间,适宜湿度 40% ~ 50%。

关于它的饲养方法,现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流派:
1. 地栖守宫饲养法:
因为它对 UVB 的需求并不是很高,基本把蓝舌当作大一号的豹纹守宫饲养。


这个方法的好处就是方便,节省空间。但如果没有定时检查的习惯,容易忽略个体状态,很多繁殖场都采取的饲养方法。
2. 日行蜥蜴饲养法:
和上一个饲养方法比,主要是配置上增加了 UVB 灯,其次从柜养升级到箱养空间增加了很多。

除了加 UVB 灯外,环境设置的基本项没变:水盆 + 躲避,垫材选项很多丛林地表、树皮、尿垫报纸都可以。
最推荐新手使用的方法,环境指标最容易掌控,方便观察,而且和饲主互动最好。
3. 户外半笼养法
得益于这个物种对低活动能力,高温度适应性。在天气温度匹配的时候,都可以使用的饲养方法。

看起来简单却很进阶的饲养方法,“天有不测风云”,你需要为逃逸、中暑、被大雨淹做好准备。这种饲养方法下来的蓝舌无疑是三种中最强壮的,但也是最凶的。
拿现在养蓝舌最厉害 Joe Ball 来说,他的繁殖场里三种饲养方法都有使用,所以养活肯定都没问题。但核心是蓝舌依然是一个人工化程度完全无法和豹纹守宫媲美的物种,也就是说蓝舌在人工环境下的变量更多。地栖守宫饲养法和户外半笼养法简化的只是饲养设备,反而需要更强的饲养经验和对这个物种的了解。
「 所有爬宠里食性最广的物种? 」
蓝舌是杂食性物种,甚至有可能是所有爬宠里食性最广的物种(没有之一)。在野外,蔬果类,花朵,昆虫,蜗牛都是印尼蓝舌蜥的食物。可能是因为行动相对缓慢,蓝舌蜥在野外会吃些腐食。

在人工环境中,它的食谱包括饲料昆虫以及专业的蓝舌蜥粮(半水龟粮、鬣蜥粮都可以替代,或者动物性蛋白 30% - 40% 左右的猫粮),素食类(一些蔬菜水果),鸡肉(稍熟),虾(稍熟)。(PS:狗粮在加工中多次喷油,长期喂的话蓝舌的内脏会出问题)
看起来蓝舌什么都吃,但很多问题也来自于“吃”。不要一直喂食单一饲料,保持营养维生素均匀,特别是素食类食物的补充(类似猕猴桃这种色彩鲜艳,甜味足的水果,蓝舌比较喜欢)。蔬果占 70%,肉类蛋白质占 30%。幼体和亚成阶段,蛋白质比例要相应提高。

「 繁殖 」
印尼蓝舌蜥属于卵胎生物种。野外的交配发生在冬天过后,开春 3 ~ 4 月份。人工饲养想要繁殖成功需要模仿它的野外温度变化,冬天降温和缩短照射时间进行冬化,开春慢慢提高温度,刺激交配欲望。
适合进行繁殖的雄性最好不要小于一岁半,雌性不小于两岁。(非常不推荐年龄过小的蓝舌进行繁殖,出出现各种问题)
交配成功后,每隔一段时间可以为雌性称称体重,如果体重持续上升,那八成是受孕成功。期间加强营养和钙质的补充。经历 3 ~ 5 个月后,蓝舌蜥妈妈就会产下一个个由卵膜包裹的幼体。因为巨型蓝舌蜥体型都比较大,每胎可以产下 5 ~ 25 只幼体,每年一般就生产一胎,比较高产。

幼体一降生就会钻破卵膜,张开大嘴膨胀肺部,开始自己呼吸空气,然后第一时间开吃第一餐—— 自己的胎盘。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餐,就像初乳一样,会给幼体提供抗体,不会生病。
幼体隔天就可以喂正常的蓝舌食物,饲养方式和成体无异,食物体积减小就是了。幼体阶段可以进行群养,随着幼体一天天长大,会发生压制或者打斗情况,建议立即分开或者加大饲养面积。

「 生活在印尼的 6 种蓝舌 」
虽然把下面 6 种归为一类,但它们既不完全是从属关系亦不完全是并列关系,前文已经提过不再赘述。
印尼蓝舌蜥 Tiliqua gigas gigas
分布于新几内亚,苏拉威西岛及周边岛屿。巨型蓝舌蜥的指名种,亚种名印尼蓝舌蜥。以前市面上数量最多价格最便宜的蓝舌品种。但自从市场把它和哈马黑拉分开后,反而变得难得一见了。经典的黄偏绿体色,横斜纹之间带斑点,头部有黑细纹,黑四肢一般带斑点。



哈马黑拉蓝舌 Tiliqua gigas gigas(Halmahera)
分布于哈马拉黑岛,印尼蓝舌蜥的地域种,目前市面上出现概率最高的品种。别看价格不高,此种体色却非常亮丽。

和印尼比体色变得更黑白分明,横纹间的细斑点少了很多,而且部分个体会出现红背或者橙背,比起印尼偏黄绿的背部出彩很多,另一个更容易区分的点是肚子,哈马黑拉的腹部为黑底白碎纹。




印尼蓝舌蜥(熊猫) Tiliqua gigas gigas(Axanthic)


印尼系蓝舌中不多的基因品种,在国内被称为“熊猫”。体色黑白分明,没有其他颜色。基因型为经典的缺黄。

马老奇蓝舌蜥 Tiliqua gigas evanescens
分布于新几内亚南部,巨型蓝舌蜥的亚种,有些地方也翻译成马拉卡蓝舌蜥。蓝舌家族的巨人,部分个体能突破 70 厘米,但大部分只能在 60 厘米左右徘徊(和印尼蓝舌其实差不多)。

马老奇体态肥长,多数个体四肢不会像印尼蓝舌那么黑,体色普遍偏明亮。但这个物种体色和花纹变化很大,有些个体非常难以区分。




凯岛蓝舌蜥 Tiliqua gigas keyensis
分布于新几内亚外海的凯岛 。巨型蓝舌蜥亚种地区种中最少见的品种,水泥灰的特色和橘色斜纹,有些个体体色会比较鲜艳,以橙色和卡其色为主,脸上大多有标志性的“雀斑”。


无论是体色还是皮肤手感都和其他几种区别极大。

伊利安蓝舌 Tiliqua ssp
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部。巨型蓝舌蜥的同属,“不配拥有名分”的蓝舌,目前还是未定种身份。伊利安产地上有马老奇,印尼,东部,北部,一些推测认为可能这个物种是因为蓝舌地域重合杂交得出的品种。

它们的体色非常多变,深赤褐色/橙色/灰色,很多奇奇怪怪无法区分的个体可能都是伊利安。它的主要特点是前肢为浅黄至咖色,花纹少,脖颈上的“海王三叉戟”图案。

坦宁巴蓝舌 Tiliqua scincoides chimaera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南部和周边小岛上,但从生物分类上说,它是北部东部这类澳系蓝舌的亚种。所以,你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放在印尼系,也可以根据生物学分类放在澳系。
坦宁巴蓝舌虽然体长只有 45 厘米左右,但却是以暴脾气享誉蓝舌界。(以达叔带过的几只 CB 个体来看,脾气和其他蓝舌相差并不大,可能野生个体会暴躁点)


体色表现出蓝舌类中少有的干净 - 银色/黄色/灰色,鳞片光泽夺目,和其他蓝舌有明显区别。
「 你的蓝舌养了多久? 」
作为快要和豹纹守宫、鬃狮蜥同一级别的入门级爬宠来说,蓝舌的宠物化十分滞后。人工 CB 化数量严重不足,品系开发也基本集中在几个国际爬宠大佬手中。

不止是繁殖品系开发,对普通饲养来说,蓝舌的寿命有 15 ~ 20 年,非常长寿。但在以国内养蓝舌的基数这个不小的基数下,能养过 5 年想必都并不多。
爬圈有句老话『 十年平原难成神,一朝黑龙是英雄 』,放在蓝舌身上同样应景,特别是相对廉价的印尼系。反倒是澳洲因为物种管控严格,虽然一直价格居高不下,现在人工化程度更胜一筹。

编写丨达叔